郝依一小学生观察日记【035】——孩子不听话背后的一个秘密

郝爸爸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10月25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察</b></p><p><br></p><p>有没有感觉自己的娃难以捉摸?!就是咱们常说的:“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p><p><br></p><p>早晨起来喊破喉咙磨磨蹭蹭,不听话;写作业耳提面命马马虎虎,不听话;千叮咛万嘱咐装好书包,放学回家还是丢三落四,不听话;三令五申别跟同学发生争执,三天两头被老师找家长,不听话。</p><p><br></p><p>老师的话,好使!同学的话,好使!甚至电视上说的话,都好使!唯独家长的话,怎么就听不进去?!</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考</b></p><p><br></p><p><b>听话的背后是关系</b></p><p><br></p><p>家长的一句话说出来,除了清晰的表情达意以外,孩子能否接受,最核心的要素是『关系』。关系就好比是两部电话之间的电话线,表达的再清晰,再声情并茂,电话线是断的,试问,孩子如何接收到?!</p><p><br></p><p>为什么老师的话更管用?!因为老师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师生关系不是对一个孩子,而是对班级上的大多数孩子,即使自己孩子是那个另类,迫于集体压力,他也会迅速调整自己心中老师的定位,几次交锋之后就趋于认同。所以,老师的话一定好使。</p><p><br></p><p><b>关系决定沟通效果</b></p><p><br></p><p>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是什么?!父子?!母子?!的确是,但又没那么简单!应该加些修饰语,比如成天看着我且能帮我做一切事儿的A妈,比如就知道吼叫总是马后炮火气十足的B爸,比如什么都行随意使唤的F爷爷等等</p><p><br></p><p>举A妈的例子:</p><p><br></p><p>A妈说:“你快点起来!不快点吃饭!一会儿迟到了!”</p><p><br></p><p>A娃的潜台词:“不着急,我妈比监狱看犯人还认真呢,放心,不能迟到,真要是来不及,我妈就来拽我了,真迟到也没啥,有我妈呢!她会跟老师解释的,有她在我就安心的磨蹭了。”</p><p><br></p><p>A妈跟孩子的关系是【保姆】。所以,孩子一定不用听话,早晨起床上学是她的事。</p><p><br></p><p><b>关系是随情景变化的</b></p><p><br></p><p>同样是A妈,同样是唠唠叨叨,如果在家唠叨,那孩子就会呈现拖拉、等靠要的状态,如果到了学校里同学们旁边,A妈同样的话继续唠唠叨叨。那关系就变了,从“保姆”变成“不给面子让人尴尬的讨厌”妈妈。这时,可能瞬间引发孩子的抗拒反应,大吼大叫叛逆作对,潜台词是“”你让我出丑,我要反抗,在朋友面前挣回面子”。</p><p><br></p><p><b>关系就是随时赋予的隐形角色</b></p><p><br></p><p>同样的A妈和同样的语言,在家是【保姆】角色,孩子就对应呈现【慵懒娃】角色;在学校就变成了【拆台者】角色,孩子就对应呈现【反抗者】角色。</p><p><br></p><p><b>学会使用“关系的语言”</b></p><p><br></p><p><b>一是先听懂关系语言。</b>心理学家陈海贤在他的畅销书《了不起的我》中说到“如果关系好了,什么事都可以谈。如果关系不好,谈什么事,其实都是在谈关系。”</p><p><br></p><p>比如A妈在孩子的同学面前继续唠叨,结果遭到孩子的反抗。如果A妈听不懂孩子新的关系定位,会这样想“你个小兔崽子,我天天辛苦的叮嘱你,都是为你好,之前懒也就懒了,现在还惯出病了,今天非得跟你掰扯明白这件事儿!结果,可能永远找不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p><p><br></p><p>所以,不要着急输出内容,从关系的角度先思考问题,先听懂孩子当下把自己放在什么“关系”中,再判断在这种“关系”中说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不能达到效果,千万不能霸王硬上弓。</p><p><br></p><p><b>二是先处理关系再处理事。</b>如果发现关系不对,先放下所有事儿,针对关系进行处理,最好能调整到合适的关系上。哪怕暂时无法处理关系,也要讨论关系,而不是盯着表面的那件事儿不放,在错误的道路上持续狂奔。</p><p><br></p><p>比如A妈已经被定义为“拆台者”,那此时此地在孩子同学面前就不适合说他存在的问题,A妈应该怎样?别处理事儿先处理关系。</p><p><br></p><p>走到孩子面前,把孩子拉到没人的地方说,“刚才让你没面子了,妈妈的错,但你也让妈妈挺没面子的,这么多人跟妈妈喊,看来咱们都不冷静了,现在没人了咱们可以谈谈吗?!”</p><p><br></p><p>就算孩子说“不谈了,上学了!”也没关系,至少他心里知道妈妈懂他,心中怒火也少了大半,下次再谈的时候也有了很好的氛围,已经为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的方向。</p><p><br></p><p><b>三是关系匹配事半功倍。</b>如果家长们成功建立了合适的关系定位,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A妈的正确姿势</b></p><p><br></p><p>A妈的问题涉及两个关系:</p><p><br></p><p>第一个关系,早晨起床上学这件事。父母的角色应该是【支持者】而不是【负责人】,关系的错位造成孩子【慵懒娃】的模式。</p><p><br></p><p>真正应该对早起负责的是孩子自己,父母只是提供早起不迟到的必要条件,准备好早餐,做好提醒,保障路途顺畅。</p><p><br></p><p>孩子没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这件事负责。破解的关键不是催促孩子,解决这个“表面问题”,而是调整他对关系的错误认知。</p><p><br></p><p>比如可以用事实说话,任他迟到,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压力;或者动之以情,表明父母跟他在一个战线上共同努力不迟到……总之,方向对了方法就是因人因事具体处理了。</p><p><br></p><p><b>敲黑板的知识点『用跟关系匹配的语气说话』</b></p><p><br></p><p>比如你跟孩子的关系处得跟好哥们儿似的,那你就算骂孩子,他也无所谓,他会认为这是好哥们儿之间亲密才不拘小节,越随便越亲密;但如果你本来树立的就是慈母形象,你一句“我含辛茹苦拉扯你,你这么不争气!”这种话一出,就可能伤得孩子爬不起来。</p><p><br></p><p>第二个关系,在同学面前跟孩子唠叨让孩子没面子。这是【拆台者】和【反抗者】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上文已经拆解过了,让孩子知道你懂他,从【拆台者】变成【帮助者】,跟孩子站在一起,帮助他解决问题。</p><p><br></p><p><b>关系顺万事顺,这就是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b></p><p><br></p><p> </p><p><br></p>

孩子

关系

不听话

迟到

老师

同学

拆台

角色

比如

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