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献给抗美援朝战争中非战斗原因牺牲的先辈们</p> <p>(一)</p> <p>1983年合肥的腊月要比现在寒冷许多,凛冽的北风,刺肤透骨。将近年关之际,时断时续又下了三天鹅毛飞雪,厚厚地落入房顶、路面、旷野里,久冻不化,犹如现在北国冰雪(工作多年后,冬季出差哈尔滨才真真切切又感受了一回)。那时根本没有铲雪机或车、融雪剂,全依赖百姓高涨热情。许多学校、国营商店、厂矿企业单位提前放假过年。大街上偶尔小心翼翼驶来的大货车、大客车车轮必须绞上防滑铁链。</p><p><br></p><p>那年秋季我刚考进合肥工大,因为助学金不高,寒假大雪封路回不去家乡,正好是勤工俭学时机:去坝上街为菜农占街卖菜,仍住学校学生宿舍。</p> <p>(主校区鸟瞰)</p> <p>(主教学红楼,邓公题写的校名)</p> <p>某天上午正准备出宿舍去坝上街,忽然碰上辅导员,他正到处找我,尔后领我去系主任办公室。一头雾水,我既不是积极分子也没闯什么祸,老实又本分,学习一般般,从未与系主任有过交集。他找我有什么事?心中不免踹踹。</p><p><br></p><p>“你是建筑学83(1)班别强同学吧”,一张漆面已褪色的老办公桌后,一位农夫模样、头戴一圈圈犹如年轮般眼镜的老人起身细细问道。</p><p><br></p><p>“我是,陶主任您好!”我受宠若惊道。在系元旦迎新晚会上近距离见过台上的系主任,印象深刻。</p><p><br></p><p>“小别同学,你家是庐江县汤池区(镇)蛤蟆沟村吗?”主任好像很了解我底细。</p><p><br></p><p>“是的,陶主任怎么了?我家里出什么事?”我不安问道。</p><p><br></p><p>“没出事,你有亲戚在外地工作吗”?</p><p><br></p><p>“没有呀,我家世代务农,都在那个穷山沟转悠,没人出去过,我是第一个考出来的”。</p><p><br></p><p>“那好,可能是弄错了。不过,小别,你别紧张,一会儿跟我去一趟咱们学校肖书记办公室。她可能有些私事问问你”,陶主任安慰道。</p><p><br></p><p>肖书记,知道呀,我们开学典礼当天,坐在主席台中央,不拘言笑却显得比较年轻的中年女性。据说是杭州人,端庄优雅,外表象教授,其实是位老干部,解放前初中未毕业即参加革命工作。</p><p><br></p><p>我忐忑跟着陶主任穿过西教学楼连廊,避开飞舞的雪花,跨进主教学红楼,走过四楼长长的楼道。在主楼最东端一间门前,陶主任轻敲房门:“肖书记在吗?”</p><p><br></p><p>“进来,是老陶吧”,一声吴侬软语传进我的耳鼓。</p><p><br></p> <p class="ql-block">陶主任推开门,拉着我,急切跨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肖书记的办公室比陶主任的略大些。一张暗红色写字台,一组褪色旧木书柜,两对各据墙边的淡绿色布沙发,上覆白色网布,更显整洁明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在写字台后面的肖书记,戴一副金丝眼镜,身着紧身灰色棉服,颈系红色长围巾,端坐椅上,右手握一支黑色钢笔,头微微抬起,在窗外雪花飞舞的映衬下,消瘦清白的脸颊,不言自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是小别同学吧,别客气,陶主任你们坐”,陶主任把紧张不知所措的我,推向一旁的沙发上,自己紧靠我坐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别同学,我看了你的简历,你家住庐江汤池蛤蟆沟村。”肖书记象邻家大婶一样和声细气问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我,我....是那儿人。”,平生第一次见这么大领导,紧张得有点口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生在山沟沟里,读个书都不容易,怎么会有美术基础,考进工大建筑学专业呢?”肖书记继续问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祖传是木匠,我爷爷我父亲,是我们那儿最有名的木匠。木工活做完有的还要雕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上色上漆。谁家做新房,门窗、梁柱;谁家娶新娘,家具、架子床,都是出自我爷爷我父亲之手。我是近水楼台,从小在我爸身边学过。”紧张过后,我的脑子清晰不少,说话也利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这个姓确实特别,少有。”肖书记继续问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村绝大多数姓章,唯有我家和我大伯家姓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家还有哪些人?”奇怪,肖书记怎么拷问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父母还有我姐姐,对了我奶奶健在,共五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记得你爷爷名字吗?还有你爸爸大名”拷问继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爷爷去世早,在我未出生前已过世,不记得大名了,爸爸叫别大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别同学,听说你寒假在勤工俭学,未回家过年,这样吧,三十晚上学校一食堂为未回家同学举办简单的年宴。你早点回校,到时候我和陶主任都参加。你一定要过来,再聊聊你家乡的故事,今天就到此吧。”我看到肖书记拿开眼镜,用手绢低头擦试眼角的泪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告别肖书记、陶主任,终于走出主楼,手心已攥出水。</p> <p><br></p><p>(二)</p> <p>大年三十下午六点天已黑,我们未回家过年的同学,拿着碗勺陆陆续续赶往一食堂。此刻,一食堂灯火通明,悬挂起五彩气球。四张长歺桌、12个座位拼一处,共十来桌。饭菜啤酒饮料已摆上桌面,香味扑面,气氛热烈,好像电影里富人家婚礼场景。我傻呆呆站在食堂不知坐哪里。</p><p><br></p><p>六点半一过,一个淳厚的男中音从喇叭里传出:“安静!安静!请同学们就近坐下。今晚学校特意为大家安排丰盛的年夜饭和饺子,就像你们在家过年一样,一定要吃好、吃饱。下面请肖书记给同学们讲话”。我赶紧找了个边桌,也没凑齐十二个人,坐下。</p><p><br></p><p>就在离我桌子十几米处,一盏明亮的灯光下,肖书记站到一架麦克风前,全场肃然。“同学们,你们好!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大年三十这个夜晚,你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欢聚在合肥工大一食堂。不管是新入学同学还是老同学.....”。后面的我们都没注意听,目光早已盯上桌上的菜肴。一俟肖书记举杯,同学们毫无风度吃将起来。</p><p><br></p><p>那晚肖书记穿得有点特别,很洋气:高挽着发髻,淡淡的妆容,绛红西装外套肩上,轻轻飘起青蓝色披风,远远看过去宛如一朵盛开的蓝色玫瑰。那个年代那种天气如此穿着,只有时尚艺术家们才有,无法想像一个大学的一把手而且是位老革命。</p><p><br></p> <p class="ql-block">风卷残云,正当我酒足饭饱、用纸巾抹嘴之际,肩部被软软暖暧的手掌轻拍了几下,还没等我回头看,一句吴侬软语传来:“小别同学,吃的怎么样?吃饱了?”。一回头肖书记、陶主任立在我身后。我赶忙起身:“肖书记,吃好了,比我在家过年强十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就好,吃完的话,陪我和陶主任去主操场上散散步,消消食,再回我办公室喝喝热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主任递给肖书记一件地摊货军用大衣,我们在雪色寒夜的操场上转了好几圈,其间多半是肖书记与陶主任说着学校的公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点光景,我们三人回到主楼肖书记办公室,烧了开水,泡上茶。肖书记缓缓从旧书柜下面拿出一掉色的小皮箱,拿出一张发黄的四寸像片,放到办公桌上,让我和陶主任过来看看。陶主任说:“与小别同学十分像”。我也纳闷:“这不是我爸吗?可他从未参军,怎么穿上军装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别同学,你仔细想想,你爷爷是不是叫别道亮,你还有俩个伯伯叫:别大元、别大明。”肖书记问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下子想起来了,爷爷是“道”字辈,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听奶奶说爷爷因为十分思念在外面的二伯,中年就去世了。大伯名大元,家住我们村西头,从未出去闯荡过,前几年刚去世。我家从小与奶奶住在村东祖屋。奶奶经常给我说二伯伯从小心灵手巧,得爷爷真传。后来家乡闹土匪,逼得百姓无法生活,小小年纪的二伯伯偷偷跑出去投了新四军,可惜全国刚解放一年多就在外面过世了,但一直不说在哪儿、什么原因过世的,名字确实叫“别大明”,难道这张像片是大明二伯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肖书记,我爷爷名字不记得了,我爸弟兄仨人的名字,据说还是我们那儿一个老秀才起的,后面一个字分别是‘元、明、清’。真巧,与您说的一字不差”,我惊讶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三年呀,苍天有眼,总算找到大明的亲人了,我的夙愿终于完成。大明啊,你安息吧!等我走不动了,我就去陪你”。肖书记紧紧将像片捂在胸口,一声哽噎,哗哗的泪水夺眶而泻。我和陶主任片刻失神,不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一两分钟后,还是陶主任有经验,从茶几下圈纸里撕下一段递给肖书记并安慰道:“肖书记,您别难过了,对您身体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三)</p> <p>肖书记擦干眼泪,平缓了许多,才慢慢为我们讲述她曾经激情澎湃的年轻岁月。</p><p><br></p><p>肖书记名肖英,生于杭州长于杭州,1944年秋天,她14岁那年初中,父母感染日本人施放的病菌而先后过世。成为孤儿又无法继续学业的肖英,投到了浙南山区远房亲戚家。冬季正好新四军去那儿宣传抗日,那些个头不高年龄又小的文工团宣传员给她极好的印象。</p><p><br></p><p>“我也能唱也能跳,我要是加入她们中间,还能给亲戚家省一口饭呢”。就这样,肖书记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浙南到了皖北到了鲁西南。1947年孟良崮战斗中,作为山野9纵(27军前身)文工团队员兼卫生员的肖英,不停地奔波于前线与野战医疗救治所间。某日正随担架撒下伤员时,炮弹从战壕不远处不断落下。突然一发炮弹呼啸直奔战壕而来,民工惊慌不已,丢下担架逃开,不知所措的肖英傻傻站着。此时,从战壕墙垛里冲出一大个子,边喊“卧倒”边冲过来,将肖英扑倒在伤员身上。销烟散尽,肖英醒来,推开身上仍就昏迷的大个子。看到大个子血肉模糊的四肢,肖英大哭......</p><p><br></p><p>大个子命大,胳膊和腿部嵌入六个弹片不深,他是被震昏的。救治期间,9纵首长还来看过,要求无论如何要保住大个子“别大画家”的双手,纵队宣传画主要靠他。肖英这才知道大个子赫赫大名:别大明,年方十九。她和别大明都属9纵政治部,曾经见过他为她们舞台设计过布景,就是不知名字。从此,两个相差二岁的年轻人,朦胧中相互吸引:一个军中百灵鸟,一个军中神笔,画什么象什么。她为他高过歌,他为她画个肖像,至今保留在肖书记身边。</p><p><br></p> <p>(四)</p> <p>时间来到1950年初冬,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憧憬二人美好生活还来不及申请,就此被打断。二人重编入9兵团27军,隐秘开赴朝鲜长津湖地区。</p><p><br></p><p>那个早冬,朝鲜北部山区突降暴雪,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气温直逼零下四十度。他们从上海穿过来的冬装根本无法抵御长津湖地区的严寒。有的战士在深过膝盖的雪地里走着走着,脚不听使唤,一歪下去就再也起来不来。他们随军部稍好些,可以找一些废旧矿山安营扎寨。由于不断有前方冻伤的伤员下来,肖英又改回救护医生,带领一干朝鲜无家可归的姐妹,取冰取雪为冻伤战士烧开水。此时,别大明已是27军文化干事兼志愿军画报战地记者,穿行于前线与后方之间。即使是在后方,他们也难得见上一面,多半是让熟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p><p><br></p><p>某夜,别大明从前线回到军部山洞男兵床铺,累的不行,脱下军鞋和单薄棉上衣,倒头便睡。天亮时,执勤战士看到大明床铺上好像睡着两个人,战时就是违规。掀开一看还是个女青年。朦胧中的别大明还报怨:这么乱糟糟,不让人睡觉,是不是部队又要开拨。</p><p><br></p><p>“大明怎么回事!“一句熟悉的质询。“到!”大明立刻本能起床站起来,抬头一看,不少熟悉的领导和战友,围炕铺一圈,再一瞧,铺位那头还坐着个一脸惊慌的女同胞。</p><p><br></p><p>“怎么回事,你是谁?你怎么坐在我铺上?”别大明疑惑道。</p><p><br></p><p>那女青年身着鼓鼓囊囊、既脏又破的长罩裙,叽里哇啦,说着大家听不懂的语言。不知谁说:快请朝语翻译过来。后来才知道,她叫崔英子,18岁,昨天下午随朝鲜同胞们外出取冰,回来路上遭飞机轰炸。独自一人很晚才回到矿洞来,她们的矿洞因担心室热散出,早早关门休息了。雀英子敲了几次门,无人应答。她在洞外冻得快不行了,才摸到男兵洞来,幸好未关死洞门。黑暗中,她哆哆嗦嗦摸进来,钻入别大明的铺位,靠着别大明的身热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别大明,快!穿好衣服去主任那里解释”,队长怒火万丈。这是出大事了!小的影响中朝军民关系,大的影响中朝兄弟友谊,造成严重国际影响。在军政治部那里,领导已大怒:这样的人不配来朝参战,先反省反省,待战役结束送回国内处理。真应了那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天功夫不到,传遍整个27军军部,而且越传越邪乎:我们的大画家睡了朝鲜小姑娘,过几天就得枪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肖英是第二天中午才知道,赶紧找到暂时禁闭反省的别大明,询问怎么回事?别大明血气方刚,一直骂个不休:他娘的!都是那些不安好心的家伙陷害他。肖英也怒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你嚷什么嚷?问题总会水落石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也没做过。连你都不相信我,你们都这样怀疑我,干脆一枪把我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肖英回来后越想越气,平日里柔情又风度的大明,怎么做出那么龌龊的事,现在像一头狮子一样狂躁。正好政治部人过来找她谈话:你看别大明那个顽固分子,一直在欺骗你的感情,你要与他断绝关系,否则会影响你的前途。肖英考虑一个晚上,回味他们幸福交往的时时刻刻,但还是没个头绪。第二天领导又来催说,一夜未眠的肖英糊里糊涂拿出别大明给他所有信件,仅留下大明自画像和肖英的肖像,交给那位领导:“烦你代我退给别大明,我和他一刀二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夜,飞雪不再,长津湖方向,天空忽明忽暗,不时传来低低隆隆的机器声响。那是美军王牌陆战一师即将灭顶的前夜。山这边,黑黢黢的寒夜“朔风似利刃,唯闻折木声”。五更时分一声清脆,从山谷里传出。一位年轻高大的志愿者战士,绝望地从临时禁闭地方跑出,拿到自己心爱的手枪,回头凝望身后的祖国和西南方遥远的家乡。带着无限的屈辱,带着心上人对自己的曲解。扣动了扳机,一涓殷红渗入皑皑的雪地。当肖英清晨得到通知后,发疯地跑过来,抱起别大明早已冻僵的身体,嚎啕大哭:你怎么这么傻,要相信组织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首长知道后痛骂政治部的人:还我大明!还我画家!你们是杀害他的凶手,并希望以烈士身份上报。后来兵团领导有分岐:我们无数战士血洒疆场都不能全部评为烈士,别大明自绝于人民,是个逃兵。最后多方折中,别大明按因公殉职待遇处理,但不能说牺牲过程,以致于后来我家每年享受300元军属待遇,全家至今不知二伯如何牺牲,葬身何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肖英从华东军政大学毕业,转业地方。本可以去上海、杭州工作,但她坚持要到贫穷的合肥工作。因为别大明曾经说过他的家乡在巢南一个叫蛤蟆沟的地方,并将父亲、兄弟的名字一一告诉过肖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肖英书记在合肥工大从政治教员做起,近三十年为工大呕心沥血,位居书记,孑然一身,终身未婚。她一直默默关注巢湖四周别姓乡亲,从未通过组织查找,每年只是从学校新生花名册中查找别姓同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隔三十三年,我考入合肥工大,冥冥之中,肖英肖阿姨的深情,感动了二伯伯在天之灵,他原谅了肖阿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