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 年 10 月 25 日</p><p><br></p><p>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 [唐]王维</p><p>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p><p>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3少一人。</p><p>注释:</p><p>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p><p> 2.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p><p> 3.茱萸:一种香草。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p><p>赏析:</p><p>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p><p>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十分自然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很少有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千古名句。</p><p>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但是王维诗中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的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一定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p><p>参考:《唐诗鉴赏辞典(修订本)》等。</p> <p>特别说明:</p><p>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