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学画 是一个意外,把自己的画画到陶上是一个梦想 。梦想,在意外中成真。</p><p><br></p><p> </p><p> </p> <p> 建水古城位于云南省南部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一度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自蒙古帝国在此设立临安路的行政机关,至民国之初恢复“建水县”的旧名,建水古城一直被称为“临安”。</p><p> </p> <p> 小小的建水古城,古籍扎堆,处处是文物:大气恢弘的朝阳楼、中国规模第三大文庙、滇南大观园之的“朱家花园”、遍布古城至今仍然沿用的古井、所处可见的紫陶工艺坊,更不提周边的十七孔桥和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团山村。墨香古城,上善建水,处处写尽了建水千年古城的书卷气息。</p><p> </p><p> </p> <p> 我喜欢建水陶,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p><p> </p> <p>建水紫陶历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与江苏的宜兴陶、广西的钦州陶、四川的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具有亮如镜、质如铁、音如磐、洁如玉的特点。</p><p> </p> <p> 建水紫陶是一种以文为魂的陶器,早在清末,许多文人墨客都以紫陶湿坯为纸,挥毫泼墨,将艺术思想表现在陶坯上,把陶与水墨文化完美地合为一体。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p><p> </p> <p> 建水紫陶的魅力,还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制泐(le 勒)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刻将湿润状态下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并无刻石般线条自然崩裂的糙刺边沿。然而,妙处在于,刻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分次打磨抛光以后,线条居然呈现出好似经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