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仑山湖看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六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巨川如月野芦秋,照日高桥枕碧流。</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板经年新稻熟,木瓜往事古村幽。</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须大雅烟霞倚,水本无名鱼鸟遊。</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湖上心情片云看,沧波濯足试垂钩。</span></p><p><br></p> <p> (一)每次走过仑山湖的大坝,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就被兜住。这是一颗遗落人间的明珠,山水相连,湖风荡漾,清波涌起。她是那样的别致,相信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无论是忙于生计还是休闲出行,都会被她吸引,或慢行或停留或驻足,打赏几回赞叹的眼神。</p><p> 这又是一方宁静的水土。纵使青山凿破尘土飞扬,纵然青林隔断几经打扰,也未能改变她美丽的容颜。沿着东北角绕行北岸一直到西南水滨,仑山湖犹如一弯新月,掩映着许多使人流连的地理风情和令人惊叹的人文故事。这里有木瓜往事,石板沧桑;有金色稻田,风吹菊香;有漫天芦苇,水边牛羊;还有回回的故事,清真的教堂;如月的窗户,如画的白墙。</p> <p> (二)国庆长假,在笨笨、千里草、方东、神游等群友的鼎力相助之下,期间高仑村委会及度假村也给予了热情支持和友好帮助,遂与西北望、山林、卡卡、无花果、希望、舞子衣、花花等10余名兰花草群友,带着彼此热爱家乡山水的真诚,开启了探寻之旅。4次艰苦惊险的探路,终于打通了北岸徒步穿越路线,打开了一道神秘清丽的风景之门。那里的湖水光影参差,那儿的水滨天然隽永,那边的风情婉转动人,那些生趣,回味无穷。</p> <p> (三)就在仑山湖东北方向的山岗高处,就在清澈山泉潺潺流过的地方,坐落着高家边自然村。它十分神秘,完全隐在水尽头,藏在山之中,从大坝上望去,一点都看不到它的样子。但当你登上高高的高骊山顶,青山、秋水、稻田以及村落,那些神秘的或是透亮的、精致的或是凿破的、年轻的或是古老的景象,都将在你的面前一一展开,一览无遗。仑山湖在你的脚下起伏荡漾,度假村在你的眼中错落排列,还有高家边那苍翠茂盛的烟火气息,倚着山峰沿着秋田向着平湖无边的弥漫。</p> <p> (四)高家边和南庄、姊妹桥等7个自然村,同属于高仑行政村。村委会就设在高家边。因地处仑山和高骊山之间,故曰高仑。高骊山原名驹骊山,主峰高425.7米,是镇江第3高峰,山南曾建有高庆寺,俗称高骊山。高骊山是户外人的天堂,有成熟的野道,每逢休息日便有很多驴友前来登山。仑山主峰高400米,为镇江第5高峰,山势挺拔,林木繁茂。清王弼在《仑山》诗中曾写到:“奇峰耸入天,白云幕其半,乖龙怒不飞,化石如虹断。喷薄作泉吼,稻田资溉灌。流入绛岩湖,复起望洋叹。我来登其巅,夕照鸦飞乱。仙人伍达灵,相期游汗漫。”但因蓄能电站建设,仑山主峰西侧已经被完全削掉了,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古人的诗句中感受她的挺拔秀丽了。</p> <p> (五)宋朝以前,高家边这块宝地一直没有人来居住。即使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及唐朝“安史之乱”两次衣冠南渡时期,也未被开发。直到北宋“靖康之乱”之后的第三次人口南迁的后期,也就是南宋孝宗淳熙15年(公元1188年),这块山水盘郁的宝地终于等来了它一直在等的人。</p><p> 对于很多人来说,1188年是个普通的年份,但历史上却发生了不少大事。这一年,铁木真26岁,明年将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很快就将统一蒙古,震惊世界;这一年,宋孝宗赵昚命太子赵惇初决庶务,明年将禅位于他。而这一年对于高姓子孙来说,也是十分的重要。史载43岁的豫章吉水人高实,便在这一年随父亲高功从扬州南渡句容驹骊山下,见山水盘郁,遂卜居于此。这片原本杳无人烟的山岗丛林燃烧起了第一束烟火,从此,这束812年间从未间断和熄灭过的烟火,薪火相传,越烧越旺,最终蓬勃出了一个古老的村落——高家边。</p><p> 村中花园塘的西面有一处隆起的岗丘,约二、三米高,便是高家边人世代相传的高实墓,也称“太公坟”、“宰相坟”。《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卷二十·拾补第四》记载,高实,字有节,既是南宋孝宗乾道8年(公元1172年)的武进士,又是淳熙2年(公元1175年)的文进士,真真切切的文武双全,累官至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加太保光禄大夫左柱国。公元1224年去世,享年79岁,葬村北。其父高功也“以子实贵,诰封光禄大夫,享寿九十有五。”</p> <p> (六)高家边有两棵800年的木瓜树,与青山村的千年银杏、亿年鱼化石并称为“边城三宝”。神奇的木瓜树年年开花结果,据说是高实大夫当年为拴马而植。一棵在花园塘边上,树干围长1.70米,高3米多。不知何年遭雷击被劈掉了一半,剩下来的一半依然生命旺盛,顽强生长,生机勃勃。另一棵则在相距百余米的村后竹林前,树干围长1米多,高有10米。</p><p> 两棵木瓜树枝柯如铜,树根如石,霜皮溜雨,黛色参天,一直默默守护着高姓子孙。树上的果子哟,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吧嗒,吧嗒,静静地掉了八百多年。</p><p> 木瓜树,又称“降龙木”,为庭院避邪之树,也是许多古代私家花园的首选景观树种,常为一些名园的镇园之宝。如苏州拙政园就有一棵树龄为130年的木瓜树,但比起高家边,拙政园里的这棵则是年轻多了。</p><p> 《诗经》里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琼琚,是一种美玉。你赠我一个果子,我回赠你一块美玉。我想,高大夫当年种下的两棵木瓜树,除了拴马和辟邪之外,或许还有一种更加淳朴的情感蕴含其中,他更希望他的子孙后代们,珍视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绿水青山,从大自然索取,对大自然感恩,代代守护,永以为好。这,也许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吧。</p> <p> (七)高家边还依稀残存着十三进厅房和高庙两处遗址。十三进厅房遗址在村后竹林及木瓜树的南面,据说是高大夫为孝顺未去过临安府的母亲仿金銮殿而建的。但在古代,没人胆敢仿照皇帝的金銮殿给自己造房子,那属于僭越,是要杀头的。不过,仿金銮殿造的说法虽说不可信,却也由此窥知高家当年的地位和气派。行走村中,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或许就矗立过那曾令人仰视的高墙大瓦和气派庭院。而村东来龙山上的高庙便是高实祠,山上久无人迹,蔓草丛生,残缺零散的石碑、石墩和石础淹没其中,仔细看,石上还刻有精美的花纹,可见当时的隆重。</p><p> 岁月变迁,这些旧日的气息都已变换成了蛛丝马迹了,星星点点,几处残留。努力寻找,我们或许还能够触摸到几分从前的温度,感受那些久远深沉的人事繁华。曾经的岁月虽因时间远去而模糊,但它的流年与过往,却又仿佛山中从未离去的鸟鸣,一直都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以及这古老的村落之中回荡;亦如山野村头不断生长着的草木一样,迎着清透的阳光,争相向人们摇曳着,妩媚着,微笑着。</p> <p> (八)仑山之北原本还有一座“姊妹桥”。“姊妹桥”既是一座桥,也是一个村,村民多为外省移民。《句容地名录》记载:相传仙女姊妹俩不忍见仑山洪水淹路,遂背两块石板架了一座桥,故名“姊妹桥”。2015年蓄能电站开工,“姊妹桥”被拆除,那两块历经沧桑的石板也因施工而断成了几截,如今寂寂地躺在高仑村委会的后面空地上。当年的鸡鸣不已,曾经的风雨如晦,都将底事和况味无声地刻划在了断裂的石板上了;那个带着美丽传说的桥的旧址,则被淹没在了大山深处的尘埃之中,再也无处可寻,只能留待人们自己去想象和回味了。</p> <p> (九)高家边和孔家边之间有一大片的稻田。秋天的稻田,满眼都是涌动着的金黄色和金色的心情,风翻稻浪,风吹稻香,一望无际,一波接着一波,被亲近的心绪仿佛一直连接到了无边的芦苇丛,又仿佛翻腾到了仑山湖的长桥处,更似乎一头欢呼进了清澈的水波中。这是怎样的唯美呢!这是怎样的画面啊!古人所说的金风,似乎就在这里得到了它最好的诠释,仿佛也只有这金色的风,带着汗水浇灌的成熟和收获,带着草根的气息和泥土的朴实,才是它最本真的初心和最动人的颜色。</p> <p> (十)稻田的尽头,便是仑山湖。仑山湖原叫芦塘水库。1958年建成,1963年改称仑山水库,2002年更名为仑山湖。水库集水面积24.5平方公里,水域0.55万亩,平均水深4.34米,总库容2704万立方米;另分别建有东到青山、东庄,南连陈武、行香,西接北山水库的三条干渠,灌溉面积6万亩。</p><p> 几个村子散布水边,如同洒落的星星,拱月般地点缀着万种风情、千般秀丽、十分典雅的仑山湖;再加之度假村现代建筑的烘托,使之更为波光粼粼,端庄大方,让人着迷。而当1958年芦塘水库建成之后,或许从来没有人从高家边沿着一米远的水边,将村落中的历史、典故、人文、风情和风景认真串联起来走过,而我们将是能够用脚步丈量家乡这片土地的一群戶外人。</p> <p> (十一)穿过一段野道,道一声“芝麻开门”,你我便会神奇地站在仑山湖的北岸,来到离湖水最近的地方。这儿的水波澄澈干净,温柔可触,悄悄地来又轻轻地去;这儿的水草安静从容,生长随意,不拒绝你的喜欢,也不拒绝你的合影;这儿的泥土平实松软,黄花夹杂芦苇,不时地缠绕着你的脚步,没有一丝水泥路面生硬的感觉。城市中的水泥路了,它让生活变得四通八达,节奏变的更快,却也让赶路的人们常常因不小心而走错了方向,扭崴了脚。 </p><p> 除了近处的美,在开阔的水面上游,现代的美也不失时机地坐落其中。度假村里的“洪桥”一枕碧流,将两边的山水连接成了一弯精致的弧度;散落其中的,便是两边一座座向往此处的外乡人喜欢的红墙绿瓦了。而离岸边不远的一大片黄土岗上,已经栽下了几百亩的水杉树苗。明年的春天,当水杉树的叶子破干而出,地面的青草破土生长,这里便会俊秀葱茏,曲径通幽了。这是一处令人向往的世界。</p> <p> (十二)营建这片水域应该花了不少心思,也赢得了不少对这片山水的赞美和想象之词。比如“边城”这个年轻的名字,就因此想象而来。虽然,与原汁原味的东昌、陈武、青山、高仑、赵庄、戴村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名相比,边城这个2003年才叫的名字似乎太年轻了些,年轻的除了现代建筑和画面之外,令人无法将这个名字和土生土长的东乡文化联系在一起,如果硬要联系起来,似乎又联系的有些生涩和笼统。</p><p> 然而,对于平静的仑山湖来说,这些都不重要,包括外乡人是否真的喜欢,是否来了又去,她都不计较。无论人们来来往往,还是名字起的有些年轻,都报以三分微笑。你看你看,湖面中有小船放着纶钩钓着秋水,浅岸边有村民划着皮筏采摘菱角,堤坝上有行人停下脚步远望湖心。还有仑山和高骊山爱慕的眼神,以及他们时浅时深的四季身影和一年中时浓时淡的色彩,每天都会随着天边第一道的光亮准时投来,时光荏苒从未改变,今后也不会改变。至于高骊山是否苍翠,仑山是否已被凿断,她都没有太多的言<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语和心思。既然能装得下两座青山,也能装得下这儿的万丈红尘。她一边天真无邪,一边折射</span>人间,温情地滋养着周围的山岗丛林、白鸟飞云,也让这一片土地和水域更加多了几分水灵。</p> <p> (十三)这儿还生活着不少从库底搬迁上来的人们。当地人说,“老鸦岗”原是村后面的山岗,因为常有乌鸦叫,所以便有了此名。村民以前主要居住在库底附近,后来开挖水库搬了上来。村口的村牌写的是“老牙岗”,可能是误写,也可能觉得“牙”比“鸦”字更好听,所以善意的改了一下。“老鸦岗”的西面是东山村和北山村,也是从库底搬上来的,村子的名字当年顺个方向就给起了,叫起来顺口,简单适用。东山村还安置了几户当年从镇江姚桥因发大水而迁来的村民。</p><p> 因为靠近湖边,村里的牛羊大都就在这儿放养,虽说寻常普通,却是自然生态。秋天的早晨,湖烟霏霏,苇风垂垂,白露微微;秋天的傍晚,云霞迢迢,木叶摇摇,芦花萧萧,这样的画面已经美成了人们心头的朱砂痣了。然而突然间,谁家的牛儿、羊儿不经意地又闯进了你正在细看的画中来,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绝美风情了。当然,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在那白鹭双栖双飞之处,你还可以随意地找几片石子打几个水漂儿,儿时的乐趣便可随着水漂儿一起徜徉到了湖心的深处了。</p> <p> (十四)仑山湖西南面的芦塘村,是我们此次探路的终点。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坐落村南,正上方有“江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匾额。走进村中,白色的墙、拱形的窗随处可见,仿佛告诉你,这里有漫天的芦苇,还有不一样的风情。她是句容唯一的回民聚居村落,也是江苏省3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之一。</p><p> 大约公元7世纪,最早一批的阿拉伯商人来到大唐,他们喜欢大唐并留了下来。到了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许多穆斯林被征服并被迁徙到了东方,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里,就在东方的土地上扎根繁衍了。到了元代,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本身也以“回回”自称,就这样,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诞生了。回族中青史留名的当属郑和。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祖居云南回回之乡,12岁被明军俘虏做了太监,后因功被皇帝赐姓郑,七下西洋,名扬天下。明朝琼州人海瑞“海青天”据说也是回族人。全国回民大概有1000万人。</p><p> 为了解伊斯兰和回民,我专门读了《穆斯林的葬礼》。回民信奉伊斯兰教,信仰《古兰经》,安拉是唯一真主,穆罕穆德是真主的使者。信奉伊斯兰教的称为穆斯林。穆斯林一天须做五次礼拜,即日出前的晨礼,午后的晌礼,太阳平西时的晡礼,日落黑定前的昏礼,夜间的宵礼。还有每周五主麻的聚礼,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的会礼。回民同类则相遇亲厚,视若亲厚,视若至亲,并且“自守其俗,终不肯变”,他们重情重义,待人真诚,绝不相欺;也不抽烟不饮酒,非常自律。芸芸众生之中,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世界。</p> <p> (十五)村北有座清真寺。墙上悬挂的清真图案虽然看不懂,但也让人感到肃穆和敬意。清真寺是在回族人76岁刘恩伯老师的积极倡议下捐建的,他热情地給我们进行了介绍,芦塘村大概有回民200多人,他们是芦塘最初的原住民的后代。清咸丰二年(1852年)豫、鲁、皖等地频发水灾,安徽一些避灾南移的回民流落到此,就在芦塘聚居,由此将伊斯兰教传至境内。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和鸡禽,均需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他们信奉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现在依然实行土葬,都由刘老师来主持进行。</p><p> 仑山湖是个神奇的湖,如一弯新月横亘在仑山之南。更为神奇的是,新月又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象征新的力量和光芒。冥冥之中,新月般的仑山湖仿佛就是为了他们而存在,把彼此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甚至150年前的芦塘极有可能也是一个新月形,吸引着迁徙的回民在这里停下了脚步。这个虽然无从考证,但他们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不再奔波。而留下来的,不仅有当初的人们,还有漫天的芦苇。</p><p> 更为奇妙的是,印象兄在设计第十一徒走遍句容“芦塘月·高仑秋”的纪念“徒标”时,选择了用宝石象征仑山湖的创意。殊不知,世上珍贵的美玉宝石产地也大都产在穆斯林地区,如新疆和田玉、波斯绿松石、锡兰猫眼石、叙利亚夜明珠等等。宝石的创意无意间又让仑山湖神奇了一回。</p> <p> (十六)到这里,这次走遍句容的先期探路之旅也即将到了它的尾声。</p><p> 走遍句容,一直都是一部乡村风景、历史典故、人文风情以及泥土气息完美结合的户外大片。如果缺乏风景,走遍句容将是干瘪的;如果缺乏人文,走遍句容将是羸弱的;而如果少了户外旗帜和纪念“徒标”元素,走遍句容将会是潦草的和缺乏生趣的。</p><p> 正因为有了笨笨的“芝麻开门”、千里草的“最强开路”、神游的“超级救场”、方东的“航拍大景”,以及还有与其他群友一起经历和感受的风雨中的几度艰难、泥泞上的几回摔倒、田野里的几经崩溃、栅门外的几次翻越、水边处的几番出镜、美景前的几多惊呼等等,才让这次探路过程变得如此丰满、惊险和温暖。</p><p> 也正因为有了印象兄的“芦塘月·高仑秋”的精妙构思与设计,终可以把这片有灵性的水域、那些久远动人的故事以及眼前无比纯净的风景,精心地梳洗打扮一番,然后认真地捧将出来,在探路的尾声用一个新的开始,与喜欢她的人一起户外,一起徒步,一起分享光影、文字以及好天气带来的快乐。</p><p>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样的快乐无法忘怀,也难以割舍。</p><p> 写到这儿,我突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份真切的感动,一些不舍,还有一如从前的期待。期待十一月八日第十一徒的到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非·常色 出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游,方东,印象,十六年</span></p><p><b style="font-size: 18px;">设计:</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象</span></p><p><b style="font-size: 18px;">文字:</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六年</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