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六(8)班赵小雁

<p>  大家好,今天是重阳节,我今天为大家来盘点一下重阳节。</p> <p>1、时间:农历九月九日,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2、习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p> <p>3、起源: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古人认为,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最大,所以古人以“九”为最高;而且夏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又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把九月九日叫作重阳节。这种说法的形成还与魏文帝曹丕的解释密切相关。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p> <p>4、重阳节的典故与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讲的是桓景勇斗瘟魔的故事。此后又不乏民间艺人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孟嘉、陶渊明、王勃等文人墨客的重阳轶事,让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魅力。</p> <p>5、古诗: </p><p>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 (唐·王维)</p><p>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p><p>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p><p> </p><p> 《蜀中九日》</p><p> (唐·王勃)</p><p>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p><p>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p> <p>6、现代重阳节:尊老敬老,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代代相传。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意思是说,作子女的,如果仅是能养父母,并不尊敬他们,更不能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他们,这不算真正孝敬老人。孟子则进一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p> <p>快来做重阳糕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