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无心惊寒夜,荷塘有情醉路人——从《荷塘月色》中探㊙️语文的核心素养

徐徐💤如風

<p class="ql-block">   新课标的一项重要革新,就是加入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什么叫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只有落实到具体的点上,将核心素养落地开花,才能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对于语文来说,如何贯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进行到底,我认为强求立竿见影之效难上加难,只有化整为零,逐条理清,再顺藤摸瓜,有的放矢,才能有所受益,渐达目的。</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我有一问——语文是什么?有人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和运用。”有人说“语文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有人说“语文是文明传承的载体。”言之凿凿,各有其理。我认为,以上几种说法无非是从实用功能来定义语文,这难免有失偏颇,因为语文除了实用功能之外,它还是心灵世界的信使。它通过特定文字的特定表意去打通读者心灵的壁垒,让阳光洒遍每个角落。语文素养的核心,应是培养学生对文字细腻而敏锐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能从疏朗有致的的笔画架构中,寻找到对命运对社会具有个性特征的鲜明感触,并任由浸染了千年时光的文字,影响并抬升思想的高度。简言之,就是让学生从母语的光辉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就以高中语文必修上的《荷塘月色》一文为例,探讨该从哪些方面去读懂文章,提升感知美的能力,以达到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众所周知,散文大家朱自清,以其文笔隽永多情而令读者为之倾倒。用真情驾驭文字,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这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对于如此美文,就好比寻幽探胜,须步步精心,步步为营:</p> <p class="ql-block">一、曲径通幽,循线条之妙</p><p class="ql-block"> 文学作品诸如小说很重视情节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散文也讲究曲婉折回。《荷塘月色》开篇只说“心里颇不宁静”,无意中才想到荷塘,并欣然前往。荷塘之路的阴森可怕为荷塘的美好从反面蓄势,并驱使读者跟上作者的脚步。见荷塘之前,铺设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几番曲折,杂念除尽,才将荷塘月色呈现于读者面前,真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无穷韵味。把玩了一番美景之后,突然又冒出一句“我什么也没有”,让读者内心为之一紧,情绪似乎又跌落凡尘。不料接着便宕开一笔,“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并着力描绘古之采莲热闹场景,那种忘我之境,让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谁料“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现实中来。一出一回,前者“心里颇不宁静”,后者“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前呼后应,相映成趣。好像就在这期间,作者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一放一收,尽显回环曲折之美。文章的情感变化和叙述脉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散文的各个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很好把握这根线,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p> <p>二、心驰神往,探意境之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抹月色,朦胧如梦境;几缕荷香,芳醇如初恋。作者巧妙地将这柔如无骨的美好意象混搭在一起,完全占据了读者的视觉和味觉,那种朦胧,典雅,曼妙,缠绵,真可谓千转百回,你看,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见色彩之美——洁白的月光中,盛放和欲放的白花像“明珠”“星星”发出神奇的光彩。可闻香气之美——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忽远忽近,若有若无。荷香原从嗅觉,作者却以通感喻之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为听觉,这样一来,本体形象更具质感。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背景本就神秘,再扯几匹丝绸般的青雾作烘托,就更似仙境了。月光是“泻”下来的,似乎有万钧之力,却被荷叶静静地托住,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架势,化无形为有形,以无招胜有招。月光的缥缈与现实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异曲同工。意境的创设,需充分灵活地运用环境描写的手法,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掌握好环境描写技巧,对写作实践和语感提升大有裨益。</p> <p>三、感同身受,悟情感之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形散神不散”,“形”者千变万化跨越时空,“神”则万变不离其宗。《荷》的每个文字的罅隙似乎都透着淡淡的忧伤,从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幽僻的路, 寂寞的月,淡淡的云,阴阴的树色。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古人采莲的盛况又“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现实中来,欲离现实而去,却不得不回到现实,这中间的百转柔肠,也只有经历了朱自清的人生,才能懂得。但与“淡淡的忧愁”相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今晚却很好”,后来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接着思绪飘飞到古人采莲“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最后,当“颇不宁静的心”遇到“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时心绪变化,足见作者已从忧伤中超脱,得以短暂的安宁。但细究根源,“忧”来自于内心深处,“喜”只是短暂存在,当一切归于阗寂,内心深处的东西又会在某个时刻浮泛起来,我想这一点,读者稍作用心就能体会。融情于景,委婉含蓄,如汩汩流淌的清泉叮咚入耳悱恻于心。当然,作者情感的变化,是由眼前所见引起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的时候,情和景不可割裂开来。有人说,作者深夜赏月观荷以及由此引出的议论,是想表达逃离现实的想法,个人觉得有点牵强附会。因为时代背景的复杂性和理解角度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主动思考,换位介入的思维方式。&nbsp;</p> <p>四、意领神会,品语言之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语言效果是考验写者素养的关键要素,也是衡量读者欣赏能力的标尺。一篇散文,意求准确生动,典雅韵致,必长久累之。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充分体现了自然朴素之美。反观当下,有人绞尽脑汁搜罗一些生僻字深奥字来显示文采,却忘了文章本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前段时间一高考满分作文通篇是繁体古义生僻字引发网上热议,最后竟揪出高考作文评卷腐败,无不令人唏嘘。这就说明我们的文章,要适合大众审美,一味地追求高深莫测就显得故弄玄虚了。回归自然,回归广大受众的文字,才有生命力。朴素绝不是美的冲突者,往往美就蕴藏在看似轻描淡写的笔墨中。作者在物象特征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使画面浓淡相宜。如月下花朵晶莹闪光“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叶下花朵忽明忽暗“如碧天里的星星”,;光泽形态融合为一“如刚出浴的美人”。语言并无新奇之处,却契合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观照。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于静止的月光而言,则充满了动感之美。用“脉脉”来形容流水,则让无情的流水多情了。另外,大量叠字的运用使文章更具画面感,音乐美,形式美,真可谓韵味无穷,余音绕梁......让学生学会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能使文气横溢,文采飞扬,改变作文直白缺乏感染力的窘境。</p> <p>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泛读和精读的有机结合,泛读可猎获知识的广度,精读可勘探知识的深度,对于像《荷塘月色》这样的精品美文,教学之时,更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架构,线索,语言,情感等方面去掌握阅读技巧,深耕底蕴精旨,强化对母语的审美情趣,方能于读懂课文之外,真正实现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