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章故里夜读贺知章

诗涵

文:诗涵<div>  图:诗涵</div><div><br></div> 入住湘湖小隐,便和知章相邻。<br><br>  黄玉洁所著的《诗狂贺知章》,用文字的方式,恭请贺知章入座,在柔和的灯光下,陪我无声地向夜的深处走去,向历史的深处走去。<br>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贺知章告诉我,他是在那一天清晨,拜别母亲,告别族人,一叶小舟出湘湖,一路北上向长安的。<br><br> 诗和远方,就这样和他渐趋渐近。<br><br>  而立之年,一身才华,又恰逢盛世,贺知章迎着清朗的晨风,沐浴和煦的阳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br> 一月有余,抵达长安。来接他的是年纪相仿、被人称道的陆象元。陆对贺知章倾慕有加,曾对人言:“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虽有谦逊之意,但不乏崇敬之情。<br><br> 有陆象先的周到,有族姑家的热情,贺知章在长安心情愉悦,对会试充满期待。<br><br> 此时的长安,初唐四杰三死一囚,文章四友有才无行,贺知章慎重考虑之后,便与张说、苏颋结交生义,为自己的一生发展积累了重要的人脉。此二者,是仅次陆象先对他的官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br><br>  春天科考放榜,贺知章果然榜上有名,且零星资料显示,或是高中状元。无论排名若何,这次科考,为他的仕宦生涯翻开了欣喜的第一篇章。<br> “四平八稳中不时闪耀着点点星光”的贺知章,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他与“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陆象先一起喜怒不形于色,品行不离方正,在一次次政治纷争里安然若水。<br><br> 即便如此,原本天真烂漫的贺知章,年过七旬时,在岐王葬礼选择挽郎这件事情上风云骤起。葬礼结束后的某一天,数十个年轻骄矜的贵族子弟堵在他家门前,口口声声要白发苍苍的贺知章一个说法。<br><br> 是否营私?是否舞弊?历史已经渺远,真的难以确证。贺知章以古稀之身躯爬上墙头,多番解释无果后,只好说:“诸位请快散了吧,听说宁王的身体也很不好了。”言下之意很明白,你们还有做挽郎的机会。但言语之意却失当,严重触犯了皇家威严。<br><br>  一件事不能善终,一句话带来风波,真的好生可惜。<br> 网上查阅词条,说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完全不省人事。死里逃生后,他上表奏请皇上恩准其回乡当道士。唐明皇亲自写诗送行,其序言云:“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想必不虚。<br><br> 唯因如此,我们才能读到《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精妙,一”笑“涵之,既褒言家乡民风之淳朴友善,又道尽告老还乡之雀跃欢欣,还给读者如闻其声的现场感。<br><br> 少小离家志存高远,老大回乡功名全消。一生的积极进取,以乡音无改表明初心,以有鬓毛已衰留下注脚,“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br><br>  笑顾一生,笑归故里,笑看稚童,也许是贺知章对半个世纪宦海沉浮、八十多年人生跌宕的最终诠释和最佳归结。<br> 《诗狂贺知章》写得极为阔大而细密,把与贺知章相关联的历史流变和人物关系条分缕析得极为清晰,且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慎重地定论,谨慎地推论。<br><br> 然,夜短书厚,未能尽阅,更未能尽得。<br><br>  恍然入梦,贺知章笑吟吟地向我走来,叮嘱一句:“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br> 次日天明,登船游湖。<br><br>  湖面,“烟将白鸟沈沙际”之阔大悦目,“云带青山落镜中”之秋高气爽;<br> 岸边,“碧玉妆成一树高”之柳树成行,“万条垂下绿丝绦”之临湖飘逸; 远处,“借问霜天何处钟”之杨岐有寺,“越城高耸沼吴图”之越王城山…… 约四十分钟时间里,年轻的导游背着讲解词,如新闻发言人一般,未露一点笑意,未道一点知章。<br><br>  她讲解的湘湖历史里,有8000年前独木舟的勇毅启航,有2500年前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美女西施的助越灭吴,有初建湘湖的杨时县令,有一江两湖的攀沿附丽……却没有说到生在湘湖边、长在湘湖边、从湘湖出发的贺知章,不免生出些许遗憾。<br> 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山树染秋色,狂客自风流。<br><br>  这样想着,喜见一只白鹭,翩然于微波粼粼湖面之上,渐去渐远,消隐于秋树之中,远山之间。<br> 衷心感谢您的来访与阅读!<br><br>  码字很累,如您喜欢,请多多点赞转发。原创不易,如欲采用,请事先联系本人。谢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