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认识鹿丁联,从2020年卷,拾月号《华文》月刊开始。</p><p> 看了她的三篇散文和三题评论文章之后,一个博爱的,细腻的,执着的鹿丁联就在我的脑海里有了清晰的画像。</p> <p> 一</p><p> 从文中我知道,鹿丁联热爱生活,热爱她的语文教学事业,热爱文学。说到底她是爱美。正如她文中所说,《告别白鸽》一文之所以打动人心,就是因为作者叙述了追求美、享有美以及失去美的独特的心灵历程与心灵体验。</p><p> 正因为鹿丁联用对生活充满着的情感,读出了陈忠实先生散文中的感情与情理的交融,读出了先生对所有生灵的生存思考和升华的理性概括,也读出了先生得出的厚重而深刻的心灵顿悟。她在先生唯美的文字里,感受一种温馨一种激励一种亢奋。</p><p> 鹿丁联热爱她的语文教学事业,她要让她的语文使生命充满诗意,多么美好的命题。文中我看到鹿老师心系课堂情洒语文,一篇报告文学《女孩刘俊的故事》让她感动,她在提笔写下《活出精神》的文章的同时,组织学生阅读鉴赏,结合作文授课,让学生学会欣赏文中优美的文字,感受文中故事的感动,教会学生撰写议论文读后感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们写出了《生命的火花》《写好人生的答卷》《面对人生的风雨》《抓住生命的分分秒秒》《活出一种精神》等很好的读后感。更要紧的是,她投入至深的情感,无法让激情平静,竟然带着学生们的读后感,亲自跑去看望这个肌无力患者刘俊。刘俊由于严重的肌无力连肘住自己的头颅都显得困难,但眼神里却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她还在给英语辅导班的孩子们辅导英语。</p><p> 鹿丁联从刘俊的眼神里读出了她的思想的强大,感受了她智慧之光所带给人们的温度。鹿丁联的校园生涯,带着文学的意识和文学的自觉,带着责任,带着激情,带着憧憬,带着诗意之美。</p><p> 鹿丁联热爱文学之美。文学确实很美,文字本就优美,每个文字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或美如仙鹤独立,或美若凤凰展翅,把它们连成句子,抑扬顿挫节奏有序,能够读得懂就已经醉了,能写呢那就如醉如痴了。文中看到的鹿丁联,便对文字如醉如痴。</p><p> 鹿丁联自己说,我对写作投入的热情几乎到了痴迷疯狂的程度,对教育改革的关注也近乎痴迷和疯狂。</p> <p> 二</p><p> 读鹿丁联的文,我发现她很细腻。</p><p> 鹿丁联读陈忠实先生的文章,是细细的读慢慢的品,比如,文中她就引用了陈忠实先生的一段文字:“那姿容端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的悠然翩然,落水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姿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所以她读出了陈忠实先生叙述的故事里多角度的寓意。她认为,陈忠实先生的散文《告别白鸽》揭示了世间的美好会被凌辱和毁灭,揭示了美好存在的短暂和脆弱,所以美才崇高而圣洁。</p><p> 鹿丁联读文写文,善于寻思,善于梳理,善于总结。比如她读她的赵老师的诸多文字,她的思维定格在那篇《大视野、大情怀、大发展》文章中,她从文中主人公肖宝军现象,看到了她的赵老师的大爱之心,既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国家对社会的爱。她说她的赵老师笔下的语文人,个个满腔热情率真坦荡,这不正是鹿丁联此人的写照吗。我在文中就看到那个赵老师评价鹿丁联说:“生动形象,真诚率性,童心未泯,天性犹存。”</p><p> 鹿丁联的细致还表现在她向同行前辈的观摩学习上,比如,她的赵老师将自己对李白的人生观的理解渗透在点评中,她就去品赵老师解读“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另一番见解,肯定诗人的豪迈也不能忽视诗人的无奈,读得出诗人的慷慨激昂,也读得出诗人的伤感绝望,看出了诗人表面的狂放,也能看出诗人内心愁苦的情绪。鹿丁联就欣赏和借鉴她的赵老师对李白诗意人生的唯美解读。</p><p><br></p> <p> 三</p><p> 我读鹿丁联的文,了解了她骨子里的执着。她竟然在《西安晚报》上做一个专栏,一做就是十二年。</p><p> 许卓良先生向我推荐自己编辑的《乡党陈忠实》一书时说,你读了书中的文章,就能看到陈忠实先生灵魂深处的一种精神,有这种精神的支撑,他能写出《白鹿原》这本巨著当是必然,他做任何事都能成功。我想说鹿丁联也一样,她与《西安晚报》三十五年交情,她在语文教学事业中半生的积淀,一定能成就她的文学之梦。</p><p> 也许因为我们都走入了人生的秋天,所以我非常喜欢鹿丁联文中这一段赞她的赵老师的话,我觉得那段话也正是鹿丁联的写照。</p><p> 鹿丁联在用无限的热情解读,所谓秋的“清”、“静”、“悲凉”,并不在于表达出清静悲凉的心境,反而是对北国秋色的一种赞美。赞美它的壮丽厚重成熟和沧桑。至此,“我愿意把寿命的2/3折去,换得一个1/3的零头”的呐喊,便如突然爆发的火山,用炽热的感情融化了秋的悲凉,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这解读这领悟多么贴切与深刻,多么张扬与激昂。能从“秋”中参悟郁达夫那不要命的折换,满眼皆是生命的高品位高境界。鹿丁联把秋参悟透了,是她给了秋以自信宁静满足和沉稳成熟的性格内蕴,愿“生命如叶”,“生命如秋”,“生命如诗”。</p><p> 这一段本来是鹿丁联写她的赵老师的文字,我用它写给鹿丁联,也觉得十分贴切。教育成就了她的文学,文学成就了她的语文教学事业。</p><p> 最后,我祝愿鹿丁联老师徜徉在优美的文字之中,让秋天更灿烂!</p><p> </p> <p>杨红利,女,1958年生,西安人。退休前供职西安市灞桥区政协。著有诗、词、赋、楹联、散文《和他的那些日子》、《婆婆的横掌纹》等,中篇小说《树》长篇小说《郭家大院的姑娘们》等共百万余字。</p><p> 电话:1339913145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