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小鱼不乖

<p><br></p><p> 又到重阳,忆起母亲。母亲在的时候,重阳节都会做一桌子菜,遥祭一下山东老家的祖辈,还会给我们讲起老家的故事。</p><p><br></p><p> 母亲是19岁那年同一大群年轻人一起,从山东坐着闷罐火车来到东北的支边青年,那时候姥姥家穷,姥爷早逝,母亲是老大,底下三个弟弟还小,为谋生路,母亲来到东北,这一来就是一辈子。</p><p><br></p><p> 母亲没读过书,特别羡慕向往文化人,来到东北成为一名林业工人后,没有早早嫁人,而是一边省吃俭用挣钱寄回老家,陆续给几个弟弟盖房子娶媳妇,一边在夜校的扫盲班里学习文化,我记事起母亲就识文断字,一直以为母亲是上过学的。</p><p><br></p> <p><br></p><p> 母亲喜欢读书,四大名著都懂一些。我很小的时候就记得母亲枕边总有一本或厚或薄的书,也常给我讲些什么“薛礼征东”“矮脚虎王英”“鼓上蚤时迁”的故事。我读初中时,有一次说起《红楼梦》,母亲说,你看改编版的吧,原著很难懂,也啰嗦,一顿饭要吃上几页呢。我诧异母亲竟然看过原著,敬意油然而生!一直以为母亲只是比别家母亲多识几个字而已,咋也没想过这中等个头、身材微胖、场里出了名的能干、家里家外一把手的母亲还懂这么多书上的东西,此后才逐渐注意到母亲不仅会讲书上的故事,会说书上的道理,遇事更是豁达明理,家里再忙也不会让我们耽误学习去干活,总说,我没读过书,不能让你们像我一样,尤其是女孩子,有点文化以后能为自己做主。</p><p><br></p><p><br></p> <p><br></p><p> 我喜欢读书大概就是受了母亲的熏陶,识字起,只要有字的东西非得抓过来看上几遍,就连药瓶上的说明都不放过,那时候可读的书不多,于是母亲给我订了一整年的《少年报》,我便日日盼着每周一期的发报时间,报纸到手,贪婪地趴在上面,从头到尾细细读来,就连中间夹缝的广告也得读过几遍才过瘾,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报纸穿进父亲用木条给我做的报夹,整齐地挂在墙角,只要一有空,就拿下来再看一遍,直到被翻得边飞角破都不舍得扔,至今还喜欢报刊上那股浓浓的油墨味儿大概就是那时候留下的记忆吧。</p><p><br></p><p><br></p> <p><br></p><p> 母亲没上过学,总盼望着我们几个能学业有成,可我们姊妹仨偏不争气,竟没一个上过大学。我读高二时,母亲退休,弟弟妹妹还小,这个班我要不接就没人接了,母亲专程来到学校跟我说:“燕儿,你可以回去接班,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还是希望你能继续念书考大学,不管以后念到多高,我都会供你!”思考再三,我还是自认不是学习的料,即使高考也考不上大学,就收拾行李坐上火车回家了。</p><p><br></p><p> 母亲并没有责怪我,但我分明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一丝失望和遗憾,我有些内疚,终是我辜负了母亲。</p><p><br></p> <p><br></p><p> 我这个当时稀缺的高中生,很快成了一名教师,我喜欢这份工作,这是我从小的梦想,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我经常把学生带到家里补课,母亲总是全力支持,把屋子让给我们,她就搬个小板凳到院子里一边干活,一边听我讲课。有一天,我刚下班到家,母亲就兴奋地对我说:“燕儿,今天在林场看到有招中专函授班的,我给你也报了名。”那一刻我知道,母亲心里的梦还在!于是我又开始了学习,考试。拿到毕业证那天,母亲比我还高兴,做了好多好吃的,还在厨房唱起歌来。</p><p><br></p><p><br></p> <p><br></p><p> 后来,小我八岁的妹妹开始中考,妹妹爱学习,可用功久了就会头疼,母亲就买来当时很奢侈的补脑液每天给妹妹喝。喝了一年,妹妹还是差几分没考上中专,上了技校。虽然也没能像母亲期望的读到更高学府,可母亲还是安慰妹妹:“也好,老姑娘这脑袋不适合再继续读书了,以后总算有个工作,你们仨都有工作了,我也就放心了。”</p><p><br></p><p> 母亲爱唱歌,她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几乎都会唱。如果说想到母亲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场景的话,那一定是厨房里传来的母亲的歌声:“马儿哟,你慢些走慢些走……”“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记事起就跟着母亲哼唱,一直唱到现在。</p><p><br></p><p><br></p> <p>  如今,我走过了母亲的年龄,走过母亲走过的路,才逐渐明白了母亲,理解了母亲,懂得了母亲,也更加敬佩母亲。于是,我也如此教育我的孩子,读书,或许不能改变命运,却能让你开阔眼界,提升修养,做一个知事明理的人。</p><p><br></p><p> 又到重阳,感念先祖,更感谢母亲,让我传承了她不断读书学习的能力。</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