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晋东南听故事:黄美眉讲述青莲寺的前世今生

烨子

<p>10月4日下午,在高平的礼义崔府君庙吃了闭门羹后,我们驱车一路向南直达泽州的青莲寺。</p><p>15:15左右,到达珏山风景区大门口。办理登记预约、换票手续后已是15:30。</p><p>还是改不了“拍拍拍”的陋习,看到游客服务中心后的丹河大桥在波光粼粼的丹河上悄然矗立,忍不住跑到观景台上“咔咔咔”……</p> <p>后来才知道,丹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石拱桥。</p> <p>珏山又名角山,其双峰对峙,宛若一对碧玉镶嵌在太行山上。秋天来了,层林开始上色了🎨</p> <p>车子可以开进景区,但是只能停在青莲寺外的停车场。小韩说,前二周来时还可以一直开到寺庙的门口。</p><p>其实这样也挺好,虽说多走几步,但是可以欣赏到悬崖硖寺、幽深古刹的世外桃源之境,眼福不浅~</p> <p>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泽州县寺南庄北侧硖石山腰,是我国佛教弥勒佛净土宗最早的寺院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p><p>新青莲寺居上。</p> <p>古青莲寺居下。</p> <p>把这张照片放大了看,能清晰地看到在左侧有一泓清泉,是“太极湖”吗?因周边绿树环抱,不容易看到,似乎只有这个角度最清晰。展开照片依稀可见湖水晶莹碧绿、清幽流淌~</p><p>不过,这次我们无暇探访。</p> <p>新寺居高而建,似撒落到山间的仙家官阙,和古寺一上一下,相互呼应。</p> <p>在靠近上寺的路上,看到了黄美眉所讲的“乳窦泉”。据说乳窦泉水位常年如一,涝不增,旱不减,不取不增,多取不减。“乳”是乳汁的意思。“窦”有清凉甘甜的意思。在乳窦泉的旁边写有两句诗“山吐天边月,溪流石上云”。</p><p>走到上寺门口,对面的珏山在漫天云羽的簇拥下朝我们翩翩走来……</p> <p>山崖下的古寺也露尖尖角。</p> <p>在门口登记扫码时,我问管理人员:能帮忙找人讲解吗?</p><p>管理人员说:没问题。</p><p>一进门,管理人员就在院子里喊了起来:讲解员、讲解员~人呢?</p><p>经过山门(天王殿),我一边径直地往藏经阁走,一边等着讲解员的到来。</p><p>千呼万唤始出来~过了好一会,才见一位穿着制服的美眉走来~她连声道歉,说刚送走一批游客,才从下寺上来。确实,这是这次晋东南古庙行中唯一遇到有少许旅行团的地方。</p><p>说着,美眉边清嗓子边问:“您赶时间吗?”</p><p>我说:赶的。</p><p>那我们就从这讲起吧。</p> <p>青莲寺是我国古代著名寺院,有"佛门之都","文青莲、武少林"之称,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当时高僧慧远在此结室为庵,草创寺院,初名为“硖石寺”。至唐咸通八年(867年)御赐名为“青莲寺”。唐太和二年(828年)创建上院,即新青莲寺。</p><p>彩塑、碑碣、宋建筑、无影塔、乳窦泉、子母柏堪称青莲“六绝”。一会儿我一一介绍。</p><p>这里是新青莲寺,始建于唐太和年间,为两进院落,北天王殿、藏经阁、释迦牟尼殿、大雄宝殿由南到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建筑结构多为宋代风格,彩塑多为宋代所作。</p><p>这是藏经殿,始建于唐代,现存的木构件多数是宋代原物,是贮藏经文的场所,曾藏经五千多卷,可惜后世已全部佚失。</p><p>在交流中,知道美眉姓黄,原来是学会计的,因为喜欢历史和文物,才改行了。</p><p>终于见到一位喜欢文物的女生了💕</p> <p>黄美眉:藏经阁的部分斗拱上尚留有宋代彩绘的痕迹。四角飞檐下各嵌有一座角神,都是泥做的,这叫“举头三尺有神明”,他们都是宋代原件,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p><p>藏经阁的转角铺作极为经典,有泥质角神力士顶起屋檐,可谓海内孤品。这个构件属于大木作构件,名称就叫“角神”,也称“宝藏神”或“宝瓶”。它所在的位置,是转角铺作的由枊之上,大角梁之下,其用途是“搘角梁”即支承大角梁。从外观形象上,它主要是力士形、宝瓶形。其中“力士形”角神又分为蹲坐式、盘坐式、跨坐式、站立式。从构件质地上,它主要是木质、泥质、石质、砖质。木质角神是主流。泥质角神很少,而青莲寺宋代的释迦殿和藏经阁上各有一例,另一例位于平遥清代的隆福寺大殿上,可谓珍品。</p><p>感慨于老祖宗的智慧和匠心!</p> <p>藏经阁前的狮子是唐代的。</p> <p>藏经阁的砖墙、砖雕是唐代的风格。</p> <p>砖墙四周的浮雕栩栩如生,莲花或含苞或盛开~</p> <p>砖墙上一朵朵青莲垂下。</p> <p>两个角上各悬浮着一只小鸟。</p> <p>藏经阁是进入山门后的第一座建筑,位于供奉佛祖的释迦殿之前,而一般藏经阁是在大殿之后的,青莲上寺形成这种奇特布局的原因最大可能就是宋代把弥勒阁改为藏经阁。</p><p><br></p><p>绕过藏经楼,后面的院子中央是修建在高台上的释迦殿。</p><p>殿前就是传说中的子母柏。</p><p>黄美眉:传说一百多年前,母柏枯槁,住持决计次日砍伐。不料一夜间长出一株幼柏,紧紧缠住母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故不再伐。现母柏周粗3米,高27米余;子柏周粗不及1米,高24米余。百年来,母子始终紧紧相拥,母子情深,感天动地~</p> <p>子母柏实在太高了~</p><p>黄美眉说:用全景扫😆</p><p>好不容易,终于用全景扫下来了。</p> <p>黄美眉:在“子抱母”古柏之前,有一对龙凤根杏树。按照建寺庙的习惯,一般同步会种两株大树,因此这俩株应该是唐建寺时种植的,东为雄树,西为雌树。他们相互陪伴,纳尽千年风霜雪雨,在古佛青灯下温润了时光~。</p> <p>银杏树雌异株,成活率极低,果实青白色,为珍贵药材。雌树同根还长出一株挺拔修长的子树。</p> <p>转身走回坐落在高近2米砖砌台基上的释迦殿跟前。</p><p>黄美眉: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檐,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p><p>檐下林立的历代碑刻记录着青莲寺久远的记忆,也是历代人了解青莲寺的宝贵资料。</p><p>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p> <p>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p><p>听着黄美眉娓娓道来,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就拍了起来,立即被轻声提醒了。🤗</p> <p>释迦佛居中,手已不在,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莲台下砌成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四角塑着四个力士,作负重状,极为形象。东部的莲台之上是普贤菩萨,须弥座 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白象头;西部的莲台之上是文殊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狮子头。佛祖右边是阿南尊者像,左边本应还有相对称的迦叶尊者,可惜已无存了。相传这些塑像本是创于唐代,宋人在旧像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和修改,于是兼具了两个时代的造型特点和神韵。</p><p>以下的所有彩塑都是网上下载的,感谢原作者~</p> <p>普贤菩萨。</p> <p>文殊菩萨。</p> <p>菩萨坐兽。</p> <p>唐代石经幡。</p> <p>罗汉楼,内塑有广法天尊和十六罗汉一堂。这组塑像同样是宋代的彩塑,又经过明代重装。</p><p>黄美眉没带我们过去。</p> <p>往回走时,还是忍不住远远拍了释迦殿,这次方形抹棱石柱上线刻花卉纹饰更清晰了。</p> <p>青莲寺藏有碑刻一百余块。</p> <p>走到这,黄美眉让大家仰头看,说东侧有一堵石壁,上面刻“掷笔台”三个大字。当时慧远在这里—边讲经说法,一边为《涅槃经》精心注疏。历经数年,《涅槃经》终于完成。为了证明自己注疏准确可靠,他决定求上天验证。吉日,慧远捧书持笔沿山径而上,当他来到这块兀立山腰的石壁前时,决定在此告天,于是攀上石顶,将门笔对天奉上,跪拜焚香,仰天高呼:“吾注涅槃经现已功毕,若疏义契理,笔当驻于空矣。”然后掷笔苍天,此笔果真在空中停留。于是后人就称此天然石壁为“掷笔台”。</p> <p>边上高出来的亭子就是款月亭。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中秋之夜,登亭东望,皓月从珏山峰间冉冉升起,故而名为“珏山吐月”。亭内壁上嵌刻历代文人墨客赏月题诗。</p><p>黄美眉说:一会儿下寺看好,可以到亭上去看看。</p> <p>出了上寺,对面的珏山在夕阳光影下愈加钟灵毓秀~</p><p>黄美眉说:在珏山背上有一只大乌龟趴着,那是龟首、龟颈,你们看它正昂首翘望,吃力攀爬呢……</p> <p>双峰的真武宫和灵官顶依稀可见。</p> <p>沿石子路往下500米就到古寺了。</p> <p>夕阳下有点背光,却更多了几分古韵。</p><p>下坡时,黄美眉开始讲起慧远高僧的故事:慧远(523—592),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霍秀村)。自幼丧父,与叔同居。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p><p>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寺东修建了25米高的舍利塔。塔修成后,由晋城人周盘写了塔铭。近年修复时才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了这个院落,并在门外包起台基,增建了这个仿宋门楼。</p> <p>古青莲寺现有正殿3间,南殿3间,正殿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3处中的一处。南殿存彩塑12尊,其中5尊为宋塑。寺外东侧存一藏式舍利塔,西侧有唐代慧峰大师塔。</p><p>殿内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塑像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式微曲,姿态自然,皆与唐塑风格一致。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高约4米。</p> <p>释迦佛祖身披袈裟,头饰螺髻,面庞庄严肃穆,面相丰腴,蛾眉、细眼、高鼻、小嘴,具有典型的唐塑“丰肌秀骨”的风格;足踏莲花,坐在须弥座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服饰衣纹线条流畅,贴体,如曹衣出水,保存着唐代典型的佛像特征,是青莲寺最具文物价值的唐代垂足大佛。他和以下的菩萨像、阿南和迦叶尊者像雕塑年代都不晚于唐咸通八年(867年),按晋城博物馆的说法“介于隋末唐初”,为山西现存寺观彩塑最早之作。</p> <p>佛坛前部左右两端设置两个须弥座莲台,左边台上坐普贤菩萨,一腿盘曲,一腿下垂,莲台的束腰部分则雕刻着他的坐骑——白象。</p> <p>右边台上坐文殊菩萨,莲台束腰部分雕刻的是狮子。</p> <p>迦叶尊者。</p> <p>阿南尊者。</p> <p>殿内有唐、宋、金碑记各—通。其中唐碑《硖石寺大隋慧远法师遗迹记》最为珍贵。碑首线刻弥勒讲经图,将唐代寺院全貌、 山水、同廊、讲坛、佛殿刻于其上,为研究唐代寺庙建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p> <p>这是南殿。</p> <p>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舍利塔,西侧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p><p>舍利塔建筑奇特,据说每年端午(一说每年夏至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塔会出现十几分钟无影的景象,故也称之为无影塔。此舍利塔的塔尖原先是铜制的相轮,只可惜在抗战年代被取下来做了炮弹,今塔尖是后来新加。舍利塔的地宫保存十分完整。</p> <p>从古寺出来返回上寺,这时才看到上寺用石条砌成了一道道护坡。</p> <p>返回途中,我好奇地问,现在晋东南对寺庙的管理一改往日的印象,感觉特别的清雅安静~</p><p>黄美眉说:确实是这样的~现在我们都属文物局管理,保安、保洁、导游等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很尽责~</p><p>聊起了文物的保护,我说:特别担心现在工匠的水平?修旧如旧做不到,还不如只是加以保护,尽可能不去动~</p><p>黄美眉:不修不行,有些文物已经严重损坏了,再不修会坍塌的,后人就看不到了。放心,每次修缮,都会组织专家多次论证的,都会全力做好防护的~</p><p>哦,这话上午在西溪二仙庙那里也听佳公子说过~期待~</p><p>上寺东侧有条小路,拾阶而上就是钟楼和款月亭。</p> <p>在钟楼这边能拍到高出来的子母柏。</p> <p>款月亭。</p> <p>亭子对面的珏山,可以想象中秋夜,在这里把酒赏月、吟诗作赋的美景~</p> <p>亭里亭外文人雅士的各种留痕~</p> <p>再出寺门,才看到原来这里是清华大学美院的实习基地。</p> <p>整整二个小时,在黄美眉的讲述中,一起轻轻地走进了青莲寺的前世今生,彩塑,角神、青莲,还有那相拥百年的子母柏、相伴千年的龙凤古树……太多太多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唯有轻轻地带上,慢慢回味、慢慢品赏……</p> <p>最后有个小提醒,在写美篇时突然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寺门这张简介,上面说“唐咸通八年(公元807年)”,而在度娘上查到各类信息都是“唐咸通八年(867年)”。经确认,唐咸通八年应该是公元867年,可能是笔误吧?如果是,希望能尽快改过来,以免误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