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 有三座神山

陈萍

<p>疫情爆发的春节期间 一本厚厚的地理读物-荒野中国系列之《大横断》填满了我的整个假期 乃至2020年的整个上半年 我满脑都一直深深陷入了这片国内最精华的自然景观中 </p><p>下半年 终于找到了机会 国庆假期之后 跟随“徒步中国”的脚步 踏入了这片高耸的雪山和深切的峡谷 领略了香格里拉地区的壮美和狂野</p><p>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一些崇尚户外的徒步旅行者 依托一张巨网似的茶马古道 开拓出了一条条经典的徒步路线 环贡嘎线 洛克线 虎跳峡……它们如同一串串珍珠 散落在雪山峡谷 绿洲草原</p><p>这次 我们去探秘的是稻城亚丁三座神山大转山线路 也可以说是在原有的洛克线基础上扩展出来的</p> <p><br></p><p>最早探访香格里拉的西方人是英国探险家威廉·吉尔,随后不断有进入横断山区进行植物考察的西方人 其中有一位比较为人所知的是叫洛克的植物学家 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就是以他的探险之旅为素材创作的</p><p>1928年6月 洛克带着21位随从和36匹骡马 走进了贡嘎雪山 依次对三座神山进行了探访</p><p>在他眼里 三神之首的夏诺多吉 就像一座镶嵌着金顶的金字塔 它的两翼像一对翅膀 让整座神山看上去像一只巨型蝙蝠 第二座神山仙乃日 则像极了藏族神话中天神的宝座 而对第三座神山央迈勇 则没做出任何描绘...其实它更像一把直插云霄的利斧</p><p>其实 三座神山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来看 每个人眼中会看到不同的形象</p> <p>这是央迈勇的一个侧面的角度 这里也是我们头两天的湖边营地-波拥措</p><p>三座神山也是三位菩萨的化身 央迈勇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在这里 我们正式地为家里即将参加考试的小朋友祈福 希望考试顺利过关🙏</p> <p>夏诺多吉</p> <p>仙乃日</p> <p>这次徒步 是我们首次参加国内商业团队 非常幸运地遇上了由徒步中国的老大(江湖人称“行摄匆匆”)亲自带队 同时精选了经验最为丰富的本地团队“登徒子户外”的4位资深向导为我们提供后勤保障 参加徒步的全部23名队员 来自国内不同城市 年龄跨度从20岁到64岁 所在行业覆盖科研 医疗 军人 大学 机关及事业单位 内外资企业...可谓是集齐各路精英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大家怀着对荒野文化和户外运动的共同热爱 走到了一起 在接下来的一周 同甘苦 共携手 展现了户外队员各自的风采</p> <p>每天出发前 领队会带领队员做准备活动 拉开筋骨 以免行进中发生关节损伤</p> <p><br></p><p>距离我们的上一次户外徒步 已经6年过去了 这一次 我们又大胆地参加了一个全程5星难度的线路 心里有点儿打鼓 用行摄匆匆的话说 ...你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是 既然都来了 咱也是通过了徒步中国官方报名考核的啊🥺</p><p>第一天 满怀期待地踏上了行程 一路上 心中有期待 声音中还有兴奋 脸上还有笑容 拍照还在意姿势 遇见的每一个生灵 都满心欢喜 兴奋无比✌️</p> <p>这里的松鼠知道向路人讨食物</p> <p>晴朗的天空 明媚的阳光 伟岸的远山 鲜丽的花草 都让我们感觉到 行走天地之间 一切都太美好了</p> <p>从徒步起点 稻城亚丁景区里3900米的冲古寺出发 一路上升 一个半小时后海拔升高300多米</p><p>此时抬眼望去 周边的视野已经越来越开阔 风景越来越震撼</p> <p>下午4,5点钟 我们最后一批到达营地-波用措 这是央迈勇脚下的一个海子 海拔4750米 我们将在这里进行休整 第二天原地活动 以适应高海拔和调整高反的状态 因为 从酒店的2990米 到4750米 我们一天内已经上升了近1800米 人体需要尽快适应海拔高度</p><p>晚饭 没有食欲 晚上睡觉 会感觉头疼 总感觉深呼吸才会吸入氧气 任何一个动作 都会感觉很费力气</p><p><br></p> <p>向导们在厨帐里忙碌着 为大家准备丰盛的晚餐 四菜一汤 这种高山环境下 还能享用到可口饭菜 真是奢侈了……这第一天 就这么愉快地度过了</p> <p>第二天 在营地休整 可以自由活动 体能好的 跟着领队爬上了500多米的观景台 俯瞰波拥措 体能弱的我们 就绕湖一周 欣赏一天不同光线里的远山近湖</p> <p>白天看日光变换 夜晚仰望星空 看清晰的银河系 有队友带来了顶部透明的帐篷 就为了躺在帐篷里观星空 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这种浪漫 也只有走进大山才有了</p> <p>第三天 我们开始继续行程了 如果没记错 这是路程最长的一天 16公里山路 不断地上上下下 高海拔环境下 每抬脚向上一步 都要耗费几倍于海平面的力气 今天要翻过两个垭口 其中一个要超过5000米</p> <p>一个半小时 翻过了垭口 此时 脸上的表情已经凝滞了 嘴唇是紫色的 脸上开始出现水肿 呼吸是艰难的 不管怎样用力 都感觉吸不到足够的氧气</p> <p>路上一样有漂亮的小景物 可是 已经有点儿自顾不暇 无力去欣赏了</p> <p>到了午休的地方 很多人 直接就躺下 不想再挪一步了</p><p>最后 我们在山谷中上上下下 翻了两个垭口 跋涉了10个小时 终于 在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之前 到达了营地</p><p>不过今天的长距离极其考验队员的体能和毅力 相信走到最后 每个人都是一半靠体力 一半靠信念...真实地体会了一把什么是走到我怀疑人生啊 😓 五颗星的难度不是随便给的</p><p>当我走到最后一段路程 天色将黑 前期到达营地的队友已经远远地迎了出来 搀扶着我迈进了营地的大球帐里坐下 送来热水 不断安慰和鼓励说 坚持下来的都是好样的……领队安抚说 今天是难度和强度最大的路程 后面会越来越轻松啦</p><p>我...将信将疑</p> <p>这是行程的第四天 到达了此行中最大的营地-新果农场营地 最多可容纳千人 国庆假期 营地人满为患 有人很早就从上个营地出发 为了能够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p><p>今天的营地感官上很舒服 给人一种安全感 背靠山峰 是天然的屏障 希望一觉醒来 可以恢复元气 能够继续接下来的行程</p> <p>早饭前的一道霞光映照 马上给营地披上了另一种鲜艳的色彩 立马焕发了大家的心情</p> <p>行在高处 睡在低处 是户外徒步活动的规则 所以每天的营地都是在山坳里 我们已经习惯于每次一到达营地之后 首先向四周的高山望去 看看明天早上要爬过哪一道山坡出去</p><p>昨天在下到营地之前 就看到了峭壁之下的一个巨大碎石坡 向导说 我们明天就要横切这个碎石坡...大概45度的坡度</p> <p>两个方向拍的碎石坡 这是即将踏上窄窄的横切小道 不到一尺宽 要看看后面是否有马帮到来 否则 小道上无处给骡马让路 只能贴地趴在坡上 让骡马先过</p> <p>走过了长长的坡 回望一眼 心里还在颤抖</p> <p>一路上的马帮 不停地超过我们 因为他们要提前赶到下一个营地 给大家做扎营准备</p><p>它们是路上很可爱的同伴 温顺的有些让人心疼 看你想拍照 它就停在路边一会 用无辜的眼神望你一会 拍完了 就低头继续默默地赶路了</p><p>马帮可以穿行在路上 是最大的幸运 这样我们才得以轻装前行 否则 我们就只能重装徒步 要自己背上所有的帐篷 睡袋和这一路的补给</p><p><br></p> <p>每到一个垭口 都有经幡飘荡</p> <p>山路崎岖 体能消耗极大 每小时一公里是我的平均速度</p> <p>这是Garmin偶尔有间断的记录 有时走一走 就忘记了按下继续钮 几乎每天的卡路里消耗都达到了我的极限</p> <p>曾经以为自己也是有过几次户外徒步的经历 而且即便近几年没参加什么活动 但是也在坚持日常的锻炼 跑步 游泳 健身几乎每天都在做 应该不是素人...结果来到了团队里 才发现-牛人处处有 我们队里格外多啊😄 每天 不管是20岁的学霸女孩 还是60多岁的退休工程师 其中不乏登过6000米+的雪山 走过珠峰东坡的 全年多次高海拔徒步的神级队友 他们的户外穿越能力让我们望尘莫及...几乎每天 最前面的队友都要早于我们2个小时到达营地 而我们固定有7位小伙伴 自动成组 稳稳地每天收队在最后...索性 我们就面对现实 接受自己 一路走走停停 尽情拍照 嗨皮 吃喝 做个愉快而合格的收队 后来也竟然不断感染前队队员 有主动降级加入我们的😜</p> <p>几天的艰苦跋涉之后 终于站在了蛇湖垭口上 海拔4900米左右 本次行程的高潮已到 登上垭口的一瞬间 “登上高山 俯瞰世界”的激动 让人热泪盈眶 之前的付出与忍受 此刻得到了绝对超值的回报</p><p>照片已经不能表现出它一分的壮美了 一块碧玉 骄傲地镶嵌在雪山之间 静静地凝视天边云卷云舒 山脊上人来人往...此时的语言是贫乏无力的 你只有平静地与它对视 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 再静下来...感受天地之间 渺小如一粒尘埃的自我</p><p>为了这一相见 今天一共翻过7个垭口 虽然高度不算大 但是当你走过一个垭口没到 又走了一个 还是没到 最后向导说 快了 还有300米...就在生无可恋的绝望之中 带上了仅存的一丝丝幻想继续 是的 “...在你坚持不住的时候 再坚持一下” 这话 永远正确</p> <p>当天晚上 我们住在蛇湖尾端的营地 天气开始多云 多风 伴随着我们前面一路行程的极好天气 即将开始变化</p> <p>第二天一早 我们顺着湖边的山路 一路向上 围绕蛇湖 从侧面的角度再一次欣赏并一路离开 继续最后一天的行程</p> <p>牛奶海 是路程接近尾声时的亮点 夹在三座神山之间 湖水在天气晴好时 阳光普照下呈现奶蓝色 格外漂亮 这里也是亚丁已建好景区的最高处 从景区内要一路上升到湖边 往返需要6-7小时</p><p>我们是相反的方向 从景区外的山顶进入 可以一路俯瞰整个湖泊 最后下降到湖边 汇合从景区内上来的游客 </p> <p>8天80多公里山路 全程海拔4000-5000米 很快就接近尾声了 山里的时间是静止的 山里的人们是欢乐的 山里的生活是简单的...这里拍的照片永远不需要滤镜和PS 这里眼中所见的风景永远比照片美 “眼睛在天堂 身体在地狱”永远是户外活动最真切的感受</p><p>我们幸运地接触了一群有趣的人 有故事的人 每天的晚饭后 大球帐里 大家的夜谈会话题无所不谈 笑声不断 大到忆苦思甜 改革开放 和中美博弈……小到儿时糗事 家史自述 日间狂风掀翻帐篷的小插曲...只要有人提起的话题 不但不会冷场 还会被无限放大扩展 想要的快乐 就是这么简单</p><p>本次带队的徒步中国老大 更是一个把自己活成了传奇的人 改革后第一代大学生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 几年前 因执着于户外运动 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税务局官位 全身心地投入到户外领域 带领一帮年轻人成立了徒步中国 呼风唤雨于户外圈 自称“...在搞户外的圈子里 没人比我的摄影厉害 在摄影圈子里 没人有我能登山” 哈哈 一时风头无两 行摄匆匆就是这个来历 个人愿望是希望能带领越来越多热爱户外的人 走进荒野 感受自然 挑战自我</p><p>本地向导团队 登(山)徒(步)子俱乐部 也是一群有梦想 有追求不甘示弱的年轻人 经历丰富的创办人 来自丽江的小伙子叫八六(86年生人) 一脸斯文 说话带笑的合伙人小东 来自山东青岛 还有来自东北牡丹江的官二 以及来自广西玉林的阿龙 一路上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撑 因为上一期的团队 在国庆节期间天气不好 他们全部感冒 带领本期团队 只能带病坚持 非常不易 做为回报 他们也得到了队里女孩子们的暖心关照</p><p>几位年轻人在淡季时候 会深入山里 不断勘线 探寻新的线路 前不久 刚刚将他念他翁踩线完成 希望可以很快推出</p><p>我们的马帮队伍也非常整齐 给力 夜晚 耳边的马铃 叮叮当当 已经是每晚入睡前不可少的催眠曲了</p><p><br></p> <p>这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 但是他们是唯一能帮助和支撑你走完全程的人</p><p>在热心队友的帮助下 第三天 我们可以独立完成帐篷搭建和拆装 接下来的几天里 我们也可以帮助其他队友了 </p><p>困难时的一只援手 饥渴难耐时的一杯水 体力不支时的一块糖...与这样一群有趣有经历 而又友善的人组队 是户外活动的极大幸运</p><p>“山水有相逢”来自北京的小姐妹说 “我们再约 一起走世界”</p><p>“好的”</p> <p>和一群强大的队友同行 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可以自己省力去拍片 借图他人 有无人机的航拍 还有全画幅相机的高清图 所以 这里边很多高清的美图都是领队和神队友们的大作 在此感谢了🙏</p> <p>此时 山里秋色正美 也许再过一周 就是色彩最浓烈的时候 但是 很难说 山里的天气极有可能会下雪了 希望每一个走进山里的人 都有好运气</p> <p>国家步道系统 是欧美国家一种成熟的长距离徒步线路 美国人叫trail 英国人叫way 美国已有横贯全国的三条主要国家步道 阿巴拉契亚步道(3500公里)太平洋山脊步道(4286公里) 大陆分水岭步道(5000)公里 欧洲也有穿越比利牛斯山的800公里长 GR10步道 阿根廷有和智利共享的巴塔哥尼亚步道 新西兰也有贯穿南北岛的 Te Araroa步道 我们的东邻日本也有一条横跨三县的1000多公里的熊野古道……所以 民间也在呼吁一条属于国人的国家步道—横断天路 关于这条横跨云 甘 川三省的天路 人们已经开始构想这条2200多公里的步道 并有一群人已经在路上 “国家步道 等你来书写历史”的集结号已经吹响</p><p>有这么一个热爱户外 崇尚自然和荒野文化的群体 我们距离目标应该会越来越近</p> <p>后记,高海拔徒步 因为高反和天气因素 存在一定风险 行前 一定要对自我的身体状况和体能有足够的认识和评估 不可贸然前往 毕竟 在国内的荒野地区 国家还没有开始开发和管理 暂时没有紧急救援措施 一旦出现高反引起的身体问题 只能依靠骡马下撤 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 很难保证救治的及时性</p><p>可以考虑在低海拔地区 进行户外中长线徒步 慢慢适应之后 再尝试稍高一些的线路</p><p><br></p><p>热爱自然 尊重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