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沙南边的石油大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廖双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铁路大院、电力大院,还有部队大院等等,各种大院比比皆是。这都是过去各行业自成一体的工作场地和生活基地的院落,其社会功能齐全,各种设施完备,成为大社会中的小社会。在这里成长了一批继承父业的第二代,乃至于第三代。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批社会精英,进入到了大社会中的其他行业,以及国家、地方的党政部门。</p> <p class="ql-block">(原第四普查大队工作、生活基地大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长沙市最南端,相邻于湘潭、株洲两市的暮云市花园岭上,就有这样一个石油大院。官名为中石化中南石油局第四普查勘探大队,当地老百姓叫它石油队(也有人叫它臭油队)。1976年由常德的丁家港搬迁至这里,距长沙市东塘21公里的107国道东侧,(据说地质部规定:基地设置在距离城市20公里以外,才有七毛钱一天的野外补助)。</p><p class="ql-block"> 整个基地成蝴蝶状,占地370多亩,办公场所和生产厂房一万多平米,有幼儿(保育)园、九年义务教育的子弟学校,日常用品商店,粮油店,菜店、还有当地农民自发摆的菜市场。电影放映分室内场和室外场地,医务室有十多名医生,主要有内、外科和妇科临床医生。一般的疾病、顺产生娃都不用出基地,大病才会用单位的救护车,送至市里的大医院救治。各个野外井队都派了一名随队医生,基本上是轮流值班。山上山下都有单身职工居住,设置了大小两个职工食堂,主要是供单身职工就餐。带家的职工也可以就餐,但主要是购买早餐。只要是工作日,一大早大人小孩就会排着长长的队,等待购买馒头。篮球场、门球场等各种娱乐设施基本齐全。饮用水是由设在湘江边上的泵站抽水,经过几公里的管线到达基地水池,通过标准的净化系统处理后抽到二次供水塔,再供给各家各户和工作场地。高压电线是从一公里外接入,基地内设置了500KW变电增容配电和供电网络。为了防止停电,还配置了㭍油发电机。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电话通讯,有自成一体的交换系统,办公楼各科室、各基层单位都设置了电话,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家里都有电话机,大队领导还配置了“二哥二”移动电话。分布在省内、外的施工分队配置了电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基地内的鱼塘、塘坝、二次供水塔)</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第一代石油人大多数来自于江苏、四川、重庆、湖北、东北和湖南常德、湘西、长沙等地区,还有不少的是石油院校分配来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人都要长年辛苦奔波在各地野外勘探现场,石油大院是生产保障基地和职工探亲休整,家属居住的地方。大院内的人们,生活习惯各异,语言多样,如果各自都说本乡土的语言,恐怕谁都听不懂,所以造就了这里石油人第二代、第三代的官方语言,带有“德语”的塑料普通话,在那里长大的孩子们称之为“四普话”。大院内的石油二代大多是父母从各地带过来的,他们一般兄弟姐妹都是四五个,六七个的,曾经随父母流动工作、生活和就读在湖北江陵、江苏镇江、湖南常德等地,长大后基本上子(女)承父业,成了石油二代。第三代出生在七十年末,八十年代,他们都生长在石油大院。生下来满月,妈妈就要上班,他们就只好送到单位的幼儿园(保育),由那些奶奶、阿姨保育员带着。随着父母上下班的时间,送去接回。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到单位的子弟学校读书,一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根据成绩排位,就近到地方学校就读,这些孩子有很多考入各类大学深造,出了一大批精英人材。</p> <p class="ql-block">(物质供应存储仓库)</p><p class="ql-block"> 后勤保障主要是物质的储备和调运,物质供应科负责各生产单位所需物质的采购,储备、调运。院内有各类的物质仓库和露天摆放场地。</p><p class="ql-block"> 机械设备维修有机械修理厂,车、钳、刨、洗、䤝、焊、锻工种齐全,手艺高超。立式、卧式机床,加工工艺精湛。自行设计、制作的露天大型龙门吊,可以起吊几十、上百吨的物件。大型㭍油发机的维修能力,在省内颇有名望。 </p><p class="ql-block"> 汽车维修有专门的汽修厂,国产、进口汽车都能修理。七、八十年我们就用上了大型的进口运输车辆,如:太拖拉、斯格达、美国大平板等等,在省内的公路上难得见到这些车。</p> <p class="ql-block">(管子站自行设计、自己制作的单臂行车)</p><p class="ql-block"> 管子站专门从事管材的加工和维修,钻杆基本是原苏联进口的,各种口径的套管也是进口的,管子站是负责钻杆和套管丝扣的维修。用液压校直机,对9米多长的管子进行校直。制作加工各种接头、扶正器和打捞器。</p><p class="ql-block"> 钻井工程的辅助作业队伍,有测井队、固井队、试油队,都集中在东山头上。</p><p class="ql-block"> 医务室设有妇产科,不少的石油三代就出生在基地大院内,</p> <p class="ql-block">大都是由陈奶奶医生接的生。</p><p class="ql-block"> 基建办负责院内房屋的建设和维修,道路维护,水、电设施管理,还建有木工房,可以进行木材加工,维修办公桌椅和木质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 菜店的菜都是从批发点运回来的,只加了一点损耗费。自己加工过米粉和豆腐不仅供应本单位职工,周边的农民也来购买。院内还有一个露天菜市场,当地农民会把剩余的蔬菜挑过来卖。</p><p class="ql-block"> 粮油店里的粮油面粉都是从市里拖回来,再凭粮油本,或者票证计划内供给。</p><p class="ql-block"> 日常用品商店是由第四普查大队支助办起来的大集体单位,商品种类基本齐全,完全能满足院内职工、家属所需。</p> <p class="ql-block"> 设置了专门的消防室,配备有专职值班人员。长沙县公安局在基地院内设立了企业派出所,配备了专职民警。维护和确保大院内的正常生活秩序。</p><p class="ql-block"> 电视机普及以后,在“将军楼”的楼顶上架设了几口大锅接收电视信号,设置专门的电视接收室,电视线接到每家每户,形成了石油大院内的闭路电视网络。大食堂边上就是电影放映大礼堂,还有露天放映场,是有水泥条板搭成的凳子。每到放电影的时候,全家老少出动,都来享受大众文化娱乐生活,这时候也是油三代们最开心的时刻,不仅能看电影,也能和同龄的伙伴们嬉戏,打闹。</p> <p class="ql-block">(机械设备大修厂锻工房)</p><p class="ql-block"> 职工们的住房分几个年代建筑的,也有公房改造的平房住宅。七十年代在水塘边建筑了三至八栋四层楼住宅,每户三十多平米的二室一厅,大多没有厕所,只能上共公厕所。八十年代建筑了几栋六层住宅楼,每户大约四十平米左右,九十年代建筑了每户五十多平米的六层楼,以后的房子的面积就更大一些了。房改前,职工住房凭打分分配,如工龄分、职务分、职称分等之和,分别按顺序获得分房资格。单身职工有专门的几栋单身楼,要结婚成家,就得排队等候安排到住宅楼里的半套房子。有的男女刚认识,就会有人催促,赶紧办证排队分房,所以,出现了“闪婚”和先结婚后谈爱的局面。结婚生孩子后,单位会根据房源情况,再安排30多平米左右的一整套住房。</p> <p class="ql-block">(第一期基地道路改造竣工剪彩)</p><p class="ql-block"> 2001年后,石油大院进行大的改造,扩宽了院内道路,实施了绿化和亮化工程,水、电、煤气和电视进入了城镇管网,新建了多栋住宅楼,职工住宅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经营单位被整合搬迁,大院内的社会职能部分,逐步与主体分离,融入到了地方社区管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石油人的养老生活小区。</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p> <p>蓝球场</p> <p>单身楼</p> <p>大食堂和大礼堂</p> <p>露天电影场</p> <p>机械厂</p> <p class="ql-block">管子站钻具排架场地。</p> <p>医务楼</p> <p>井下单身楼</p> <p>木工房旧址点</p> <p>院内水塘</p> <p>供水塔</p> <p class="ql-block">大院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子弟学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