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四川成都黄龙九寨沟, 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

闪光的男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3日~29日,我们一行六人开始游四川成都、黄龙、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旅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早上7点30分在济南机场等候安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午12点到达成都,经过短暂休息吃饭下午开始游宽窄巷子、锦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二十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等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文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 四川省 成都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气候条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开放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全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点级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国家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历史演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5年,宽窄街区重建工作启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8年6月14日(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宽窄巷子作为震后成都旅游恢复的标志性事件向公众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筑布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综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修筑少城。如今的宽窄巷子便是当年少城的遗留部分。宽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如今老城墙、金水河等已经消失。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布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空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的布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民居内苛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留,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的街道空间尺度由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街巷宽度内宽巷子7米左右,窄巷子5米左右,而沿街建筑为1~2层,高度也在5~8米,这样形成的街道断面高宽比约为1: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区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要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北起支矶石街,南至金河街,东抵长顺街,西含同仁路。占地面积近300亩,包括核心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地处支矶石街以南、井巷子以北的宽巷子、窄巷子两个街坊,占地80多亩;剩下的200多亩为环境协调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巷子:一个有着老脸庞的怀旧地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名字叫兴仁胡同。宽巷子多有清末民初的建筑,其中还有一些教会留下的西洋风格建筑。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宽巷子上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风土和老成都民俗都在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窄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窄巷子:一条小资最爱的情调延长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窄巷子是“慢生活”区,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这些院落大多被颇有格调的酒吧、餐厅占据,游客和文青们扎在巷子里,闲散地度过整个下午,感受时光的停驻。窄巷子是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井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井巷子:一处市井老成都的情景再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面,清代名为如意胡同,或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井巷子”。改造后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边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要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恺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恺庐位于宽巷子11号,院名恺庐,该门头为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二字写法革新,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高悬“避邪镜”,意在镇退各路妖魔,永保合家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德门仁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德门仁里位于宽巷子8号,是体验老成都生活的一个院落,真实还原了川西人家某一天的生活情景;曾是电视剧《林师傅在首尔》取景地之一。如今是一家精品酒店,充分展现了宽窄巷子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拴马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砖文化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砖》文化景观墙是井巷子中一条400米长的东西走向的雕塑墙,是中国第一个以砖为载体的博物馆,一块块不同历史断面的旧砖,经过艺术的创作,垒砌成台、城、壁、道、碑、门等成都的历史文化片段,阐述着千年成都,演绎了百年历史。文化墙的西段,从“宝墩遗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筑城廓”,再从“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到“宋砖古道、明末毁城”。展示了成都的沧桑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洋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洋楼位于宽窄巷子内,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小洋楼。相传上个世纪的30年代,王姓军人买下这个带有洋楼的院落。抗战时,军人被召唤至前线,再也没有归来。就在这个小洋楼里,妻子却一直等待丈夫归来直至去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活动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茶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9年开始,宽窄巷子每年3-4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茶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推出以“宽窄茶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新生活方式完美融合,让“宽窄茶会”成为成都茶文化名片、成为新的茶文化发生地,让游客在宽窄巷子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成都休闲生活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街头音乐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0年至2015年,宽窄巷子陆续举办了“宽窄街头音乐季”、“夏日复苏 乐动宽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街头音乐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充分发挥宽窄巷子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潮流相结合的包容气质,使宽窄巷子成为成都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引领成都时尚文化的潮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跨年摇滚音乐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跨年摇滚音乐会是成都原创音乐活动中的演出活动品牌,在全国各地众多的音乐节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电视台CCTV-1在2010年 1月1日的《朝闻天下》和《新闻30分》节目中,都将此次晚会作为成都迎接新年的唯一代表活动进行了报道,为成都的城市营销做出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讲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讲堂每月举办一次,围绕“摆成都文化、谈人生百味、聊宽窄古今、 论热点现象、享天下艺术”等方面开展的公益性文化讲堂。让游客能够感受到地道的成都文化、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让最成都、最传统的文化和人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从历史、人文、建筑、美食等方面细数成都的经典之处,向大众呈现最精彩鲜明的成都特色,展现一个最不可错过的成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讲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井巷子市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2008年至2010年的两年时间里,井巷子市集举办了以大型主题活动、小型主体活动等形式一共60余场,宽窄巷子已经逐步成为热爱文化创意创作人士的集聚地。2012年元旦,宽窄巷子推出“井巷子市集*iMART创意市集专场”,打造了西南首次综合性的顶级创意市集交流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是成都休闲都市、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已经成为典型成都生活的写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地处城市中心区,在成都市总体战略布局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体系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历史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见证成都了二干三百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与演变的代表。成都市“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如今只有路网与河道的位置,而宽窄巷子还留存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的满城制度在全国几十个重要城市中,成都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宽窄巷子完整体现了清朝满城近300年的历史演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筑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的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的结合。这些特征造就了宽窄巷子的建筑艺术特色,使之成为当今城市风貌趋同大潮中稀缺的城市文化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占地66590平方米,总计约73个院落和单位,原有建筑面积约61300平方米,944户居民。片区内大部分保持传统院落是民居建筑,尤其是街巷风貌基本保持清末民初的风格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2成都宽窄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经现场调查与测绘,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48处,占地约32713平方米,占核心区的49.13%,新建建筑25处,占地约22317平方米,占核心区的33.51%。有保护价值的院落约为42处,占地面积约为25918平方米,占核心区的38.92%,占传统院落建筑的79.2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采用整体性、原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策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整体性保护策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由街巷、庭院、建筑、装饰构件、园林绿化、其他历史要素组成的整体,必须完整地将历史信息保护并展示出来,不能简单地进行风貌保护,而是“街巷一院落一建筑一装饰”四位一体的全面保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真性保护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真性的保护:完整保留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传统街巷及其风貌特征;把包含有历史信息的传统院落近80%保留下来,使整个街区依然保持清末民初时期的院落形态;依据详尽的建筑测绘,将院落中的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完整韵落架重修,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建筑样式、施工工艺,确保原真性的建筑风貌;对需要简单维修加固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围墙(包括老夯土墙、砖墙)、门头(中式的龙门、门楼,带有西洋风格的砖门楼),采取隐蔽性维修加固,或是替换部分毁坏部件,对需特殊保护的土墙采用化学加固与建筑围护等措施保护;街区中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遗存物和装饰物,如古井、碑刻、门墩、拴马石、古树等,原地原物保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多样性保护策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在近300年的历史演变中,具有极强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特征。最初是满城与大城、少城的融合,北方胡同与四川民居的结合;辛亥革命后拆除满城城墙,汉人进入满城开始购买旗人院落修建房屋,而民国时期受西方建筑影响,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西洋特征,20世纪50~60年代的建筑材料普通、工艺简单,70~80年代的方盒子住宅样式单一,90年代的一些仿古建筑则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各种各样的建筑包容在完整的街巷与院落中,相得益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朝居住在满城街巷的只有满蒙八旗,民国时期既有旗人后裔,也有达官贵人,当然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到解放后,迁入大量的居民,宽窄巷子中几乎没有了原住者,文革时期又迁入一批居民,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由的房产买卖更使得宽窄巷子的居民更迭变化;原本街巷中都是住宅,随着生活需求的多元,破墙开店、变宅为商,办公、工厂、旅馆、饭馆、商铺、茶馆,各种业态相继出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宽窄巷子这种多样性特征,某种意义上是对整体性与原真性保护的重要补充。多样性的保护策略是不必将历史街区恢复于某一历史时期,而应清晰地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段的印记与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多样性的延续:如建筑性质在保留一定数量的居住同时,增加了商业、餐饮、酒店、展示、观演等多种形态;建筑设计中除了大量采用传统木结构外,还部分使用砖混、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局部加固等多种结构形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筑风格除了传统川西民居、带有民国西洋特征的砖墙立面造型外,加入适当的现代元素,以玻璃、钢、金属板材以及灯光效果突出时代特征;在实施的过程中,建设方也采用了多种的模式手法,而非单一的整体搬迁统一建设,其中有保留现状、回迁、合作建设、统规自建等等,充分体现了居民参与的原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可持续性保护策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应遵循“循序渐进、有机更新、居民参与、动态保护”的原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实施过程,虽然以动迁居民为主,但是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拆迁模式,不仅对搬迁居民实施优惠条件,还逐渐增加了多种居民参与的形式。944户居民最终有110户留在宽窄巷子;而心甘情愿离开的人不仅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有的还得到较丰厚的补偿。留下的居民有的加入到合作建设、自我修缮的行列,也有的采用回迁的方式,这些都使得宽窄巷子保持了原有的生命活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所获荣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宽窄巷子作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2009年“中国娇子天府榜样2009年度传媒大奖”[23]、2010年获得第五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奖“文献奖”、四川省级历史义化名街、建没成都杰出事件奖、2011年成都新十景、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年度设计奖“设计应用奖”、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等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7月,宽窄巷子步行街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旅游指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交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出租:长顺上街出租点、下同仁路出租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公交车线路:宽窄巷子邻近于天府广场、人民公园、琴台路、百花潭公园等。可以乘坐:5路、13路、43路、47路、58路、64路、78路、81路、163路等公交车在“金河路”站下车,或乘坐62路、70路、93路、163路、340路等公交车在“长顺上街”站下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铁: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jǐn l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文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外文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n the ji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都武侯祠大街231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气候条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9年,锦里延伸段“水岸锦里”开肆迎客。蜿蜒曲折的院落、街巷与水岸、湖泊、荷塘、石桥相呼应,主题会所、主题餐饮、主题商店坐落其中,水波灯影,别有一番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街定期举行传统婚礼、民乐、戏剧、民间服装秀等民俗表演,并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吃粽子大赛,七夕情人节主题活动,中秋赏月会等,让你在一种原汁原味的川西民俗文化氛围中去享受最惬意的休闲娱乐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在锦里,总有一处让你魂萦梦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称由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即锦官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如(唐)李商隐《筹笔驿》: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作为武侯祠(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街道全长550米。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古街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锦里二期(水岸锦里)于2009年1月开始迎客,成都文化名片之一的锦里古街完成升级,锦里依托武侯祠,“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2005年锦里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2006年,锦里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美食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粉子。她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成都的人民就这样嬉闹着松弛地在锦里闲逛,怀旧的人情感有了出口,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锦里呈现的是人间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一期于2004年10月31日建成开放,茶馆、戏楼、酒肆、手工作坊、工艺品摊点、美食小铺遍布街区,热闹亲切,令人流连。更有一条好吃街,网罗了最具四川特色的各种名小吃,让每一位游客过足嘴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二期也于2009年春节前开肆迎客,锦里二期大胆将水引入锦里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游览贴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交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成都武侯祠大街中段,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与著名的武侯祠仅一墙之隔,临武候祠大街,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西接一环路西一段,东邻浆洗街洗面桥街(商务办公为主),该片区属于政府的“三国文化”打造区。公交1路、57路、304路、306路、335路可直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美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锦里,不去吃小吃就是最大的遗憾。比较出名的与好吃街的荞面、三大炮、牛肉焦饼、黄醪糟、糖油果子等等。色香味的甜水面、凉面、卤菜都不错。还有一家卖油炸臭豆腐、洋芋的,也是四川的名小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有许多在成都市区很难买到的附近郊县的特产。张飞牛肉,产于四川阆中,外表呈黑色,不大好看,内呈牛肉本色,用上等牛肉拌以特制香料制成,味道独特。汤麻饼,产于四川崇州。 另外还有久久鸭脖子、牛肉豆花、三合泥、糖油果子、撒尿牛丸、臭豆腐、油茶、牛肉焦饼、酸辣肥肠粉、荞麦面、钵钵鸡等小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总的来说,锦里街上的小吃口味地道,价格实惠,来锦里您一定不要忘记品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川小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具风味。锦里小吃街,将川内各地名小吃悉数收罗于街内,现场制作,现场叫卖,有的吃,有的看,真的好吃看的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里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漫游锦官故里,争仰蜀相遗徽。射弩、织锦、客栈,铜锣声声,追寻逝水年华;刺绣、竹编、当铺,花轿悠悠,勾起尘封记忆。结义园中,两碗绿茶尝川剧;诸葛井里,一眼碧水映风云。兰布幌子,远摇百种锦图;红纸灯笼,近照三国食阵。大浪淘沙,历史品味 。老街耶?网络空调,尽领时代风骚;新景耶?窗花石刻,昭示传统渊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无衣不暖,衣无锦不丽。 蚕丛教养蚕,嫘祖创缫丝。锦江岸边,浪戏排排濯锦妹,歌如潮;成都城上,日照行行晒绢姑,彩似霞。府河微澜,不彰而流;锦里丝织,不胫而走。锦为两汉益州贡品,三国蜀汉战资。锦为身份象征,地位标签。成都机杼声响遏云,蜀郡女工衣覆天下。秦汉贱商贾,商贾纵然金如土,律禁穿锦衫;唐宋贵士子,士子宁可食无肉,习欲服纹绣。锦书一本,绣画千幅。南丝绸路上,牛拉马驮;东海涛中,船载帆推。西亚女用它扮美,波斯男以其示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百米古道诗与画,两千年桑海雷和电。环武侯以同体,面世界而共辉。聚川西旧俗,汇蜀汉遗风。历史精品,复得更需珍惜;人类遗产,参与即是关爱。游武侯,计从心来;逛锦里,幻若梦临。休闲成都,来了不想走;人文锦里,走了欲再来。古祠新宠,碑碣匾联园苑,绝佳影视基地;老树嫩枝,吃住行游购娱,臻善旅游名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铭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彰汉唐,街纳古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功著三国,客聚五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4日5.30分从成都出发,经过几个小时的行驶于中午到达黄龙开始坐索道上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面积700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与九寨沟相距100千米,海拔1700-5588米。黄龙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景区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等美誉。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高山景观,还可以在这里发现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包括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黄龙以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以罕见的岩溶地貌蜚声中外,堪称人间仙境。2016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十一假日旅游“红黑榜”,黄龙景区上榜综合秩序最佳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证书,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文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风景名胜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外文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Huanglong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气候条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原温带亚寒带季风气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开放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08:00~17:00</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位置疆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风景区(HuanglongScenic Area)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的岷山山脉南段,属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风景区范围为东经103°25′59″~104°8′45″,北纬32°30′53″~32°54′17″。最高峰岷山主峰雪宝峰,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是中国存有现代冰川的最东点。总面积700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面积为640平方千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质地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地区地貌总体特征是山雄峡峻。其特点是,角峰如林,刃脊纵横;峡谷深切,崖壁陡峭;枝状江源,南直北曲。黄龙高程范围在海拔1700~5588米,一般峰谷相对高差千米以上,3700~4000米以上多为冰蚀地貌,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黄龙多喀斯特峡谷,空间多变,崖峰峻峭,水景丰富,植被繁茂。依谷底形态分,有丹云喀斯特溪峡,扎尕钙华森林峡和二道海钙华叠湖峡等数种。黄龙境内涪江江源为一主干东西树枝状水系,上游河床宽平,下游峡谷深曲,南侧支流平直排列,北侧支流陡曲排列,形成上宽下深、南直北曲的独特江源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风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在空间位置上处于单元间的交接部位。构造上它处在扬子准台地、松潘一甘孜褶皱系与秦岭地槽招皱系三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地貌上属中国第二地貌阶梯坎前位,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四川盆地西部山区交接带。风景区内,又为东西向雪山断裂,虎牙断裂和南北向岷山断裂,扎尕山断裂,交叉切错,而且黄龙本部与牟尼沟景区在岩性、层序、沉积等古地理条件和地层构造、构造形迹上均有较大差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气候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风景区属高原温带亚寒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是:湿润寒冷,一年中冬季漫 长,夏无几日,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7℃,日照充足,早晚雾多,雨量多集中在每年五月至八月。 黄龙风景区年平均气温为5-7℃,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17℃,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3℃。每年4-11月为游览黄龙的最佳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风景名胜区内的钙化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制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2年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黄龙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2年12月,黄龙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1年2月,取得“绿色环球21”证书,黄龙已成为拥有三项桂冠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称来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景区黄龙沟,似中国人心目中“龙”的形象,因而历来被喻为“人间瑶池”、“中华象征”。在当地更为各族乡民所尊崇,藏民称之为“东日·瑟尔峻”,意为东方的海螺山(指雪宝山)、金色的海子(指黄龙沟)。黄龙风景名胜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点景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下临涪江源流——涪源桥,是一条长7.5公里、宽1.5公里的缓坡沟谷。沟内布满乳黄色岩石,远望好似婉蜒于密林幽谷中的黄龙,黄龙沟名即来源于此。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此修建了黄龙寺,用以奉祀黄龙。黄龙沟以它“奇、绝、秀、幽”的自然景观而蜚声中外,它酷似中国人心目中“龙”的形象,藏民称之为“东日·瑟尔磋”,意为东方的海螺山(指雪宝顶)、金色的海子(指黄龙沟),并沿袭着一年一度盛况煊赫、波及西北各省区各族民众参加的转山庙会。 黄龙沟连绵分布钙化段长达3600米,最长钙化滩长1300米,最宽170米;彩池数多达3400余个;边石坝最高达7.2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区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分布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境多样性很高。其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山体高大、河谷深切,海拔跨度大。区内生境按照动物的栖息地类型大致可分为8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下到上分别为:常绿阔叶林、低山次生灌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另外还有溪流、房屋和裸岩。一般情况下,由于常绿阔叶林生境多样性高,食物丰富,因而哺乳动物种类最丰富。其次是低山次生灌丛,然后依次是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在裸岩、房屋和溪流生境中种类最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钙化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钙华景观,类型齐全,钙华边石坝彩池、钙华滩、钙华扇、钙华湖、钙华塌陷湖、坑,以及钙华瀑布、钙华洞穴、钙华泉、钙华台、钙华盆景等一应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钙华博物馆。它规模巨大:黄龙沟连绵分布钙华段长达3600米,最长钙华滩长1300米,最宽170米;彩池数多达3400余个;边石坝最高达7.2米;扎尕钙华瀑布高达93.2米。这些都属中国之最,世界无双。它分布集中:在全区广阔的碳酸盐地层上,钙华奇观仅集中分布在黄龙沟、扎尕沟、二道海等四条沟谷中,海拔3000~3600米高程段。它过程完整:区内黄龙沟、二道海、扎尕沟分别处于钙华的现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蜕化后期,给钙华演替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现场。它组合精巧:在黄龙沟3600米区段内,同时组接着几乎所有钙华类型,并巧妙地构成一条金色“巨龙”,腾翻于雪山林海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冰川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广泛发育着清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中以岷山主峰雪宝鼎地区最为典型。其特点是类型全面,分布密集,最靠东部。此区山高范围广,峰丛林立,单5000米以上高峰就达7座,其中发育着雪宝鼎(5588米)、雪栏山(5440米)和门洞峰(5058米)三条现代冰川,使此区域成为中国最东部的现代冰川保存区。主要冰蚀遗迹有角峰(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刃脊(3800米以上)、冰蚀堰塞湖(3900米以上)等;主要冰碛地貌有终质、中碛、侧碛、底碛等;分布于各冰川谷中,其中终债主要分布高程为3000~3100米、3550~3650米、3750~3850米。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及其与钙华之间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黄龙沟景区-映月彩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迎宾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进入黄龙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组精巧别致、水质明丽的池群--迎宾池。池子大小不一,形状奇特,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四周山岳环峙,林木葱茏,山间野花竞放,彩蝶飞舞。山间石径曲折盘旋,点缀着观景亭阁,倍添情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洗身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洗身洞距涪源桥1273米,处在黄龙沟的第二级台阶上。从金沙滩下泻的钙华流,在这里突然塌陷,跌落成一堵高10米,宽40米的钙华塌陷壁,它是世界最长的钙华塌陷壁。奔涌的水流从堤埂上翻越而下,在钙华壁上跌宕成一道金碧辉煌的钙华瀑布,十分壮观。洗身洞就位于钙华瀑布下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盆景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盆景池由一组近百个水池组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池堤随树的根茎与地势而变,堤联岸接,活水同源,顺势层叠;池底呈黄、白、褐、灰多种颜色,池面澄净无尘,望若明镜;池旁池中,到处是木石花草,翠柏盘根,山花含笑,野果缤纷。这一片绚丽的景观,俨然天设地造的奇特盆景,使园艺师们也叹为观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一片景观,还有紧傍森林的明镜倒影池、掩映于杜鹃花丛间的婆萝彩池和拥有彩池500多个,钙化景观中色彩最为丰富的争艳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距沟口约3.5公里,有黄龙中寺可让游客休息。据《松潘县志》载:“黄龙寺,明兵马使马朝觐建,亦名雪山寺,相传黄龙真人养道于此,故名。有前中后三寺,殿阁相望,各距五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沟内原有前、中、后三座寺庙,前寺现仅存遗址;中寺共五殿,占地约5100平方米,现存观音殿及殿内十作罗汉塑像位于黄龙沟尽头海拔3558米 地2100平方米,庙宇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相传黄龙助禹治水有功,后人为祭祀而在此修庙立碑。另一说是因黄龙在此修道成仙而修黄龙寺。现寺内正殿塑有身披玄色道袍、神态安详的黄龙真人座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飞瀑流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告别迎宾池,沿着曲折的栈道蜿蜒而上,可见到千层碧水冲破密林,顺坡而下,在高约10米、宽约60余米的岩坎上飞泻而来,形成数十道梯形瀑布,如珍珠流滚落,银光闪烁;如水帘高挂,云雾蒸腾;如丝般缓流,舒展飘逸;如珠帘闪动,风姿绰约。瀑布后有一座陡崖,多为马肺状和片状钙化觉积,凝垂欲滴,色泽金黄,使整个瀑布显得富丽壮观。经太阳余辉点染,反射出不同的色彩,远望如彩霞从天而降,分外辉煌夺目,号称“飞瀑流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牟尼沟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牟尼沟景区位于松潘县城西南,是黄龙风景名胜区的新景区。它集九寨沟和黄龙之美,却更为原始清净,且无冬季结冰封山之碍。景区内山、林、洞、海等相映成辉,林木遍野,大小海子可与九寨沟的彩池媲美,钙化池瀑布可与黄龙“瑶池”争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扎嘎大瀑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牟尼沟风景区原始大森林中,有一睽巨大的水流自104米高的台阶式钙华化岩体上,汹涌咆哮着似自九天直倾而下,气势极为壮观,它是我国最大的钙化瀑布——扎嘎大瀑布。 扎嘎瀑布地处海拔3270米,瀑高93.2米,宽35米。上游是湖泊,下游为一串阶梯式河床。上百个层层叠叠的钙化环型瀑布玉串珠连,经三级钙化台阶跌宕而下,冲击成巨大钙化面而形成朵朵巨大白花,瀑声如雷,声形兼备。在大瀑布第二阶的钙化壁上,有一“水帘洞”,洞口水流飞挂,洞内气象万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溅玉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溅玉台是一座圆形的平石台,当瀑布从高山绝顶往下倾泻,跌落在此平台,浪花溅,如同白玉。经过一段陡峻的栈道,可以到瀑布中段的观景台参观。从这里往下俯视就是飞珠溅玉的“溅玉台”。离开观景台,栈道开始变陡。经过一段狂瀑,就到达札嘎瀑布的源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道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道海为牟尼沟风景区北部景段,和扎嘎瀑布仅一山之隔。二道海的名称由来已久,据说来自在于小海子、大海子这两个主要湖泊。《松潘县志》中也有记载:“二道海,松潘城西,马鞍山后,二海相连如人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道海景区为一狭长山沟,长达5公里,有栈道相连。从营区沿栈道上行,沿途可观赏到小海子、大海子、天鹅湖、翡翠湖、犀牛湖等。个个宛如珍珠、宝石。有的藏匿于密林之中;有的袒露在蓝天之下。湖水清澈透明,水面如镜,翠林倒映水中,一派清新年湛蓝的景色。夏秋季节,满湖开满洁白的水牵花,花海难分,极具特色。海与海之间由栈道连接,错综复杂座凉亭为群海添上几分野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珍珠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珍珠湖又名煮珠湖,相传是九天仙女在这里煮珠炼泉所营造出的祛病沐浴池。这里水温较高,即便是大雪冰封的严冬时节,水温也在25℃左右。池边硫磺气味浓烈,常有人在此沐浴,据说能医治皮肤百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星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星岩景区以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大量奇峰异石地貌景观和冰川堰塞湖为其显著特色,人迹罕见,颇具神秘色彩。 红星岩景区位于漳腊盆地东侧、岷山山脉西坡,该景点海拔较高,以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大量奇峰异石地貌景观和冰川堰塞湖为其显著特色,人迹罕至,颇具神秘色彩。位于海拔4300米的“红星海”,湖面呈不对称的五角星型,宁静秀丽,周围繁花似锦。在其悬崖中部绝壁上有一眼红色岩洞,像鲜血染红一般,其成因至今未知。风起云涌之时岩洞隐没在云雾里,阳光照射时,却有曲红色的光芒冲破云雾时隐时现,诡谲奇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星岩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雪宝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雪宝顶,系岷山山脉主峰。海拔5588米,位于松潘县城东50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雪宝顶山终年积雪,山腰岩石嶙峋,沟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海子有108个,尤为著称的是四海:即像明镜般的东南圆海,势如城郭的西南方海,形似弯月的西北半圆海,宛如金字塔倒映的东北三角海。雪宝顶山麓花草遍布,灌木丛生,松柏参天。这时生长着大量的贝母、大黄、雪莲等名贵药材,同时也是青羊、山鹿、獐子等珍贵动物栖息、繁衍的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雪宝顶山峰的西、北、南三面是高崖峭壁,令攀登者一筹莫展;东西面虽然坡度较缓,但也使人望而兴叹。中日登山队1999年登上了崖顶。考察后认为,这是一座在科学研究和发展体育事业等方面都有无限价值的“名山宝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沟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沟景区距黄龙沟约12公里,为一条开阔的古冰川沟谷。沟口一带为平坦开阔的洪积阶地,古色古香的深山小镇黄龙乡即在此。 景区海拔2700—4200米,地形复杂多变,既有高耸入云的奇峰,又有开阔的河滩地带。原始森林和冰川,地震遗迹历经亿万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然保持着当时的原貌,与美丽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它是距黄龙沟最近,但风格完全不同的一个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区内的主要自然景观,是第四纪冰川遗迹不口原始森林。沟源头由奇异多姿的冰蚀地貌及近代地震灾害景观组成。那一个个突然塌陷的巨大山地台阶,猛烈崛起的岩石断层,每每令人触目惊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除此之外,沟内还有高山荒漠景观,形同高原上的“戈壁滩”。它们都是远古时代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留下的遗迹。这是爱好科学、喜欢探险的游客的乐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分水岭上为广阔的高山草甸牧场。站在分水岭上,可俯视九寨沟源头多姿的冰川堰塞湖及无垠的原始森林。古时候川西北著名的“龙安马道”就经过这里,因此沟内至今仍留有宽阔的马道。在2009年这几年间,游客至此,多下车骑马,或徒步进沟,饱览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牧场的自然风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丹云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丹云峡以俊秀印峡谷风光,成为黄龙的“五绝”之一。它拥有丰富的树种、灌木和花草,是植物爱好者的天堂。丹云峡景区起子玉笋群峰,止于扇子洞,绵延18.5公里,落差1300米,峰谷高差为1000至2000米。这里冬天一片雪白,夏天山林翠绿,尤其是春天漫山遍野的红杜鹃、秋天一路枫叶红遍峡谷,那情景仿佛夕阳之下的火烧云从天而降,丹云峡因此而得名。山生云,树生风,丹云峡几乎每天都有云雾从林中升起,缭绕山间,时隐时现。丹云峡内森林密布,发源于雪宝顶的涪江,在峡内奇石怪岩的夹逼中奔游林间,好似一条白龙摇头摆尾,与身边的黄龙遥相呼应。丹云峡景区-笔架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区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分布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境多样性很高。其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山体高大、河谷深切,海拔跨度大。区内生境按照动物的栖息地类型大致可分为8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下到上分别为:常绿阔叶林、低山次生灌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另外还有溪流、房屋和裸岩。一般情况下,由于常绿阔叶林生境多样性高,食物丰富,因而哺乳动物种类最丰富。其次是低山次生灌丛,然后依次是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在裸岩、房屋和溪流生境中种类最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钙化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钙华景观,类型齐全,钙华边石坝彩池、钙华滩、钙华扇、钙华湖、钙华塌陷湖、坑,以及钙华瀑布、钙华洞穴、钙华泉、钙华台、钙华盆景等一应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钙华博物馆。它规模巨大:黄龙沟连绵分布钙华段长达3600米,最长钙华滩长1300米,最宽170米;彩池数多达3400余个;边石坝最高达7.2米;扎尕钙华瀑布高达93.2米。这些都属中国之最,世界无双。它分布集中:在全区广阔的碳酸盐地层上,钙华奇观仅集中分布在黄龙沟、扎尕沟、二道海等四条沟谷中,海拔3000~3600米高程段。它过程完整:区内黄龙沟、二道海、扎尕沟分别处于钙华的现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蜕化后期,给钙华演替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现场。它组合精巧:在黄龙沟3600米区段内,同时组接着几乎所有钙华类型,并巧妙地构成一条金色“巨龙”,腾翻于雪山林海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冰川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广泛发育着清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中以岷山主峰雪宝鼎地区最为典型。其特点是类型全面,分布密集,最靠东部。此区山高范围广,峰丛林立,单5000米以上高峰就达7座,其中发育着雪宝鼎(5588米)、雪栏山(5440米)和门洞峰(5058米)三条现代冰川,使此区域成为中国最东部的现代冰川保存区。主要冰蚀遗迹有角峰(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刃脊(3800米以上)、冰蚀堰塞湖(3900米以上)等;主要冰碛地貌有终质、中碛、侧碛、底碛等;分布于各冰川谷中,其中终债主要分布高程为3000~3100米、3550~3650米、3750~3850米。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及其与钙华之间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动物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4目54科221种,其中兽类6目18科56种、鸟类12目、29科156种、爬行类2目3科5种、两栖类2目4科5种、鱼类3种。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云豹、豹、绿尾虹雉、玉带海雕;二级有小熊猫、金猫、兔狲、猞猁、水鹿、马鹿、林麝、斑羚、岩羊、红腹角雉、藏马鸡、藏雪鸡、血雉、蓝马鸡等。保护区可以作为某些野生动物的遗传资源原地基因库。川金丝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区动物特点是:珍稀种类多,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达23种;南北动物混杂现象明显,因区内山脉与河谷为南北走向,夏季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有利于南方动物群向北、向高处分布;属我国特有的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以及仅分布于横断山脉的胸腺齿突蟾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植物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有植物84科,1300种。具有南北种类混生的特征。区内有国家保护植物连香树、水青树、四川红杉、铁杉、红豆杉,还有中国特有或区内特有的植物如:雪莲花,麦吊云杉、厚朴、密枝圆柏、松潘杈子柏。保护区内云杉、冷杉属植物种类多,箭竹分布广泛,为大熊猫栖息的良好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黄龙沟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顶(海拔3800米)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矿水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矿泉水出露于牟尼沟景区。流量0.58升/秒,水温9.5~9.8℃,pH值6.3,矿化度1159毫克/升。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锶、二氧化碳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此外,牟尼沟景区二道海沟,还出露一温泉群,水温22℃左右,大泉喷出水柱高达30厘米以上,含硫(H2S)0.16豪升/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动物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4目54科221种,其中兽类6目18科56种、鸟类12目、29科156种、爬行类2目3科5种、两栖类2目4科5种、鱼类3种。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云豹、豹、绿尾虹雉、玉带海雕;二级有小熊猫、金猫、兔狲、猞猁、水鹿、马鹿、林麝、斑羚、岩羊、红腹角雉、藏马鸡、藏雪鸡、血雉、蓝马鸡等。保护区可以作为某些野生动物的遗传资源原地基因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川金丝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区动物特点是:珍稀种类多,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达23种;南北动物混杂现象明显,因区内山脉与河谷为南北走向,夏季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有利于南方动物群向北、向高处分布;属我国特有的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以及仅分布于横断山脉的胸腺齿突蟾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植物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有植物84科,1300种。具有南北种类混生的特征。区内有国家保护植物连香树、水青树、四川红杉、铁杉、红豆杉,还有中国特有或区内特有的植物如:雪莲花,麦吊云杉、厚朴、密枝圆柏、松潘杈子柏。保护区内云杉、冷杉属植物种类多,箭竹分布广泛,为大熊猫栖息的良好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黄龙沟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顶(海拔3800米)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矿水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矿泉水出露于牟尼沟景区。流量0.58升/秒,水温9.5~9.8℃,pH值6.3,矿化度1159毫克/升。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锶、二氧化碳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此外,牟尼沟景区二道海沟,还出露一温泉群,水温22℃左右,大泉喷出水柱高达30厘米以上,含硫(H2S)0.16毫升/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文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苯教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苯教,俗称黑教,又称“本波教”, 因以“十”雍宗图符为教徽,亦称雍宗苯教。相传约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古象雄王子辛饶·米沃且创建。苯教应当是区别于佛教的称谓。佛教没有传入藏区以前,人们把施行各种仪规和念诵咒语等以使其发挥诅咒作用的人称为苯波,而对这些活动则叫做“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苯教是植根于蕃域高原原始公社时期的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的亦称之为原始苯教。它起源于原始先民对天地、山水、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的变化和存在有着不可思议的神秘感,对于天灾,瘟疫、风雨、雷电等等现象不可理解,于是对自然物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心理,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地方区域性的宗教信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美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特色小吃:洋芋糌粑、九寨柿饼、荞面饼、九寨酸菜面、烤全羊、酥油茶、青稞酒、奶制品(奶酪、奶渣、奶皮和酸奶)、牦牛肉、虫草鸭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节日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龙景区,历史悠久,藏、羌、回、汉民族风情多姿多彩:黄龙庙会、羌族情歌、回族畅坝等独特的人文活动给自然奇观更添一层神秘绮丽的光彩。 每年农历六月十二日至十五日,便是黄龙旅游的鼎盛时期--黄龙庙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传,六月十五是黄龙真人修道成仙之时。为了纪念黄龙助禹疏导大江之功,方圆数百里的藏、回、汉等族人民,或聚会 或观景,或祈祷吉祥,或亲朋欢聚,或谈情说爱。天长日久,约定俗成,便成一年一度的黄龙庙会。庙会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帐篷、炊具、食品等,络绎不绝,前往黄龙。千里之遥的青海、甘肃以及绵阳、阿坝等地的藏族同胞也远道赶来,参加庙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旅游信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提醒: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黄龙景区是中国最高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游客来旅游时要做好预防高原反应的准备,建议在去黄龙之前7天开始服用红景天或随身携带速效的奥默携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外部交通:可乘飞机到位于川主寺镇的九黄机场,机场距黄龙43公里,旅游季节(4-11月)从机场均有机场巴士前往黄龙,停靠4小时左右后开往九寨沟,车票100元/人。也可从成都的新南门车站乘班车到黄龙,全程二级公路,路况良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计调0距离涵盖四川卧龙,黄龙,九寨沟,海螺沟,峨眉山,乐山,都江堰,青城山,剑门蜀道,亚丁等四川精典景区行程线路攻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门票:旺季门票190元/人,淡季时80元/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缆车:上行80元/人,下行40元/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7年的门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有74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有18种国家保护动物,还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古冰川地貌。“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泉、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呈“Y”字形分布。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被称为“六绝”。神奇的九寨,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7年8月9日起,受地震影响,九寨沟景区于停止接待游客。2019年9月27日九寨沟景区试开园。11月28日起九寨沟景区对散客开放。2020年8月18日起,持续强降雨致道路受阻,九寨沟景区临时闭园。8月22日景区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5日,喜逢九月初九老人登山节,我们一行六人今天要到九寨沟登山感受九寨沟的状观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千百年来,九寨沟隐藏在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人类的活动显得微不足道。本区藏民几乎与世隔绝,过着自给自足的农牧生活。由于山高路远,九寨沟一向鲜为人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5年,国家农林渔业部的一个工作组对九寨沟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得出了"九寨沟不仅蕴藏了丰富、珍贵的动植资源,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优美风景区"的结论。同年著名林学家吴中伦教授对九寨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他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曾到过欧美数国,也未见到有这样奇美的自然景色,必须很好保护起来",他立即告知省林业厅并上书四川省政府。省林业厅立即行文南坪县林业局:"九寨沟则查洼、日则沟两百米以外才能砍伐"。这是林业部门保护九寨沟的最早措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7年,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写出了《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建议将南坪县白河自然保护区扩建至九寨沟区域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提出了在九寨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引起了四川省委的高度重视。11月30日,有关部门下令停止在九寨沟采伐木材。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56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批准建立南坪县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1978年国务院国发(1978)34号文件规定将九寨沟划为自然风景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620平方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9年,进驻九寨沟的两个林场迁出。同年,根据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通知"(川革发[1979]36号)文件精神,成立四川省南坪县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2年国发(1982)136号文批准城乡建设环境等部门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的通知,把南坪九寨沟定为风景名胜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3年,"四川省南坪县九寨沟保护区管理所"更名为"四川南坪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同年,省政府以川府发(1983)168号文确定九寨沟自然保护和风景名胜由"四川南坪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管理,管理处级别为区科级,由南坪县直接领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4年,国务院以国发(1984)136号文件将九寨沟划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相应建立了南坪县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5年,成立九寨沟旅游公司,对旅游行为进行统一管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7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保护部(87)24号文批准了九寨沟总体规划,风景区范围为72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为600平方公里。九寨沟的建设从此走上了正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9年,建立九寨沟镇,形成管理处、管理局、镇政府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九寨沟。同年4月20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加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2年12月14日,九寨沟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6届会议批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具有世界意义和突出价值而需要全世界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自然遗产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3年,形成管理处、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4年7月,林业部以林函护字(1994)174号文确认九寨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5年9月14日,九寨沟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推荐名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7年10月29日,九寨沟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关于人与环境关系全球性科学计划的内容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8年5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科学院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颁发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证书。同年11月7日,成立了以州、县领导为主的九寨沟管理委员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0年3月,根据国家林业局林护发(2000)131号文要求,"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年10月,升格为州政府直属的正县级事业单位,实行"以州为主,州县共管"的管理体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1年2月12日,九寨沟通过"绿色环球'21"初步认证。绿色环球组织亚洲总部设在澳大利亚,吸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加入该组织,并作为最佳旅游目的地和最佳旅游企业向全世界的旅游者推荐。2002年6月20日,专家组对九寨沟进行了正式评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核心景区西部5公里处比芒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8年3月8日起,九寨沟景区部份景观将恢复开放。开放区域为九寨沟景区沟口至长海段沿途景观,实行专车专导,团队游览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9年9月27日,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因地震和泥石流关闭的九寨沟景区准备试开园。[2]9月26日晚,九寨沟重新开园后的第一批游客抵达景区附近的酒店。据悉,为确保旅游服务保障满足开园要求,在食宿保障方面,九寨沟县还制定了涉旅企业、个体准入审核清单,对九寨沟景区核心区域酒店、饭店进行全覆盖审核准入,预计200余家餐馆饭店能够正常营业,宾馆酒店可提供床位超1万余张[9]。11月28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发布《九寨沟景区关于部分区域对外开放(试运行)补充通告》,根据九寨沟景区灾后恢复重建推进和试运行情况,景区现对散客旅游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8月18日起,持续强降雨致道路受阻,九寨沟景区临时闭园。[4]8月22日景区开放[5]。9月26日,据四川阿坝州九寨沟管理局消息,火花海将于国庆前夕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势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悬殊,区北缘九寨沟口海拔仅2000米,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达4500米以上,主沟长30多公里。峰顶和两侧山峰基本终年积雪。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华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华沉积为主导,形成九寨沟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气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海拔约30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九寨沟春天气温较低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多在9-18℃之间,4月天气前有冻土及残雪;九寨夏天气温回升较快且稳定。平均气温在19-22℃,夜晚较凉宜备薄毛衣;秋天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气温多在7-18℃,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10月后的深秋。10月下旬后有冻土出现;冬季较寒冷、气温多在0℃左右。中心地带的诺日朗,年均温7.3℃。九寨沟降雨少(年降雨量不足600mm)而集中,7-8月是典型的雨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有108个高山湖泊,它们大部分成群分布,面积大小不同,小的半亩,大的千亩以上。一条沟有如此之多的高山湖泊,这在全国、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条。九寨沟有许多天池,其中最大的长达7公里,天池的四周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九寨沟大型瀑布有17处,为九寨沟诺日朗瀑布。保护区内最大的湖泊为长海子,它由此向南达7公里。</span></p><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旅游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翠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是九寨沟的精灵,而九寨沟的海子(湖泊)更具特色,湖水终年碧蓝澄澈,明丽见底,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呈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秀美的,玲珑剔透;雄浑的,碧波不倾;平静的,招人青睐,每当风平浪静,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倒映湖中。水上水下,虚实难辩,梦里梦外,如幻如真。一湖之中鹅黄,黛绿,赤褐,绛红,翠碧等色彩组成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相互浸染,斑驳陆离。视角移动,色彩亦变,一步一态,变幻无穷。整个沟内,奇湖错落,目不暇接。百余个湖泊,个个古树环绕,奇花簇拥。湖泊都由激流的瀑布连接,各具特色,变幻无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叠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是水的世界,也是瀑布王国。所有的瀑布全都从密林里狂奔出来。这里有宽度居全国之冠的诺日朗瀑布,它在高高的翠岩上急泻倾挂,似巨幅品帘凌空飞落,雄浑壮丽。有的瀑布从山岩上腾越呼啸,几经跌宕,形成叠瀑,似一群银龙竟跃,声若滚雪,激溅起无数小水珠,化作迷茫的水雾。朝阳照射,常常出现奇丽的彩虹,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彩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被誉为九寨沟六绝之一的彩林,覆盖了景区一半以上的面积,2000余种植物,争奇斗艳,林中奇花异草,色彩绚丽,沐浴在朦胧迷离的雾霭中的孓遗植物,浓绿阴森,神秘莫测,林地上积满厚厚的苔藓,散落着鸟兽的翎毛。充满着原始气息的森林风貌,使人产生一种浩渺幽远的世外天地之感。3万顷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奇丽风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雪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山峰挺拔。冬季皑皑雪峰,尽收眼底。艳阳下的冰斗,让人头晕目眩。尕尔纳山上,极目远眺,山峦逶迤,深谷幽壑。满天星斗,一览无余。云海连天,絮浪翻腾,峰峦锋锷,时隐时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藏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在历史上就是民族融合的大走廊,在地理上处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在文化上处于藏区向汉区、牧区向农区过渡地带,因此其文化呈现出浓郁的边缘文化色彩和博大自由的包容性。藏族同胞一方面保持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如神秘的原始宗教,繁复的建筑风格、服饰风格,热情奔放的节日盛典等;另一方面,他们和周围羌、回、汉各民族和睦相处,彼此影响和渗透,形成多元的文化格局。勤劳、勇敢、智慧、质朴的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璀璨的藏族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旅游地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蓝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蓝色冰瀑,凭借陡峭的岩壁挂起巨大的天然冰雕,蓝如碧晴,由浅而深,冰清玉洁,奇异多姿。还有巨大的冰柱、冰球、冰挂和冰幔,以璀璨耀眼的冰晶世界一同构建一个幽蓝澄澈的水体胜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地处岷山南段弓杆岭的东北侧。距离成都市400多千米。地理坐标东经(E)100˚30΄-104˚27΄,北纬(N)30˚35΄-34˚19΄。系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流域面积651.34km。</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自然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植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藤本植物有38种,名贵中药有冬虫夏草、雪莲、雪茶、川贝母、天麻等。国家级保护植物有四川红杉、星叶草、三尖杉、白皮杉、麦吊云杉、领春木、连香树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海拔2000米以下为耐旱灌丛带,沟口地带主要组成为羊蹄甲、扁桃、香茅与蒿类等喜阳耐旱种类,局部地块有油松发布,还有两种粗榧科的针叶树,它们是篦子三尖杉和中国粗榧,是中国亚热带树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海拔2000~2500米为松栎林,为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混生有珍珠梅、刺楸、柳和悬钩子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海拔2500~28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树种为油松、华山松、紫果云杉、粗枝云杉、五角枫、桦、槭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4)2800~3500米为寒温带针叶林带,主要树种为岷江冷杉、粗枝云杉、鳞皮云杉、紫果云杉、红桦等,林下灌木以紫箭竹占优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5)35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带,由于坡陡土瘠,植被发育不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6)谷底、漫水滩上分布着以南坪青杨和柳类为主的水生灌丛,浅水湖区为芦苇类与挺水植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海拔2800米以上,分布大片的箭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关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9月29日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今年7月和9月,省林科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苔藓专家叶文博士及其团队,前往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苔藓植物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两种珍稀濒危苔藓植物:耳坠苔(AscidiotablepharophyllaC.Massal.)和花斑烟杆藓(BuxbaumiapunctataP.C.Chen&amp;X.J.Li)。前者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特有种,其分布区极为狭窄,种群数量较稀少,采集和报道均很有限;后者作为中国特有种,原丝体特别发达,配子体极度退化,孢子体高度分化,其生物学特征极为罕见和特殊。专家表示,这两种珍稀濒危苔藓植物在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现,既扩大了珍稀濒危苔藓植物在中国的分布范围,为我国苔藓植物区系提供了新的资料,又丰富了四川九寨沟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珍稀濒危苔藓植物的研究发现,对深入研究本区苔藓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特点、发生和演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动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保护区有陆栖脊椎动物122种,其中兽类21种,鸟类93种,爬行类4种,两栖类4种。保护区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一级有大熊猫、金丝猴、豹、白唇鹿、扭角羚、绿尾虹雉;二级有猕猴、小熊猫、林麝、斑羚、蓝马鸡、红腹锦鸡、红腹角雉、斑尾榛鸡、雉鹑、金雕等。鸟纲,雉科,雄鸟体长1米,通体羽毛呈蓝灰色,耳羽簇白色。中央尾羽蓬松如马尾,分披于两侧而下垂;外侧尾羽基部白色。雌鸟较小,羽色与雄鸟相同,平时10-30只结成小群。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资源保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区内高等植物中有74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红豆杉和独叶草3种,二级保护植物66种,主要集中在兰科(43种),列入中国濒危植物红皮书的植物5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8种,其中,一级4种、二级14种,代表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包括保护区还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古冰川地貌十分发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价值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岷山山系大熊猫A种群的核心地和走廊带,具有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之一。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美学旅游价值。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珍稀性突出。九寨沟又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彩林、雪峰、蓝冰和藏族风情并称“九寨沟六绝”,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九寨沟还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自然灾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词条:8·8九寨沟地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7年08月0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核心景区西部5公里处比芒村,东距九寨沟县城永乐镇39公里、南距松潘县66公里、东北距舟曲县83公里、东南距文县85公里、西北距若尔盖县90公里,东偏北距陇南市105公里,南距成都市285公里。九寨沟景区遭到地震破坏,部分景点和通往景区的道路受到山体滑坡的损坏,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被震坏已不复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7年地震引发的破坏较大,地震之后还发生了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破坏景观会逐步修复与更新,地质运动也可以促使新的景观形成。比如受地震影响,诺日朗瀑布产生了破坏,经人工干预后瀑布基本恢复如初,地震导致九寨沟的一个湖泊——火花海消失,但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瀑布——双龙海瀑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区荣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8年入选西班牙国家报“世界上最壮观的国家公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9年10月18日,入选“中国森林氧吧”榜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6月,位列“2019年度5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第9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5日晚,走进藏家欢乐颂体验不一样的乐趣,醉油茶青稞酒,一起载歌载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6日,景点购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6日,支持当地经济购买黄龙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经过汶川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é méi shā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佛教名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Mount Emei)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1],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大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6],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为蚀余山,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峨眉山为主体的峨眉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文名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外文名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Mount Eme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气候类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占地面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54平方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区域范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气候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的气候,除受三大因子(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山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当地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3047米以上,年平均温度为3.0℃,极端最低温度为-20.9℃)、亚寒带(海拔2200米-3047米,年平均温度为7.6℃)、温带(海拔1200米-2200米,年平均温度为13.1℃)、亚热带(海拔1200米以下,年平均温度为17.2℃,极端最高温度为38.3℃)。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土壤分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的土壤,因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亚高山灰化土。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土壤垂直带,海拔1800米以下属于黄壤、山地黄壤夹紫色土带,海拔1800-2200米属于山地黄棕壤带,海拔2200-2600米属于地暗棕壤带,海拔2000米以上属于山地灰化土,山地草甸土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文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概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即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花溪河。花溪河在西北边境与洪雅县共界。其余4条均发源于峨眉山,分别按东、南和东南方向注入大渡河和青衣江。集水面积在约100平方公里的有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的上游,景区其主要河流有峨眉河的支流符汶河(含黑水、白水、黑水河),虹溪河(含赶山河、瑜珈河),临江河的支流张沟河,龙池河的支流燕儿河,花溪河的支流石河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地表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地表水径流的区域变化与降水的区域变化相似。其径流深高达1800毫米,为大渡河西岸的3倍。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一般6~9月径流占全年总径流量的一半以上,10月~次年2月次之,3~5月再次之。一年中,1月最少,8月最多,相差7.4倍以上。空间分布上,基本是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东南部为低值区,西北部为高值区。汇集的天然河流均具有坡度陡、流程短,易涨易涸的山溪水特点。如峨眉河,常流水量2.5立方米/秒,枯水0.1立方米/秒,洪水800立方米/秒;临江河枯水流量0.11立方米/秒,洪水流量800立方米/秒;龙池河枯水流量2.5立方米/秒,洪水洪量859立方米/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地下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分布有前震旦系至白垩系各时代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构造裂隙与灰岩溶蚀中。但因峨眉山大断裂通过处,断层破碎带宽达50~100米,并伴有众多的次一级断裂构造,致使主要含水层大部分被破坏,掩埋于地下深部,出露地表也多随之倒转;又由于新构造强烈上升,地表沟谷深切,一般达200~500米,更加剧了对含水层的破坏,较大地减弱了碳酸盐地层的溶蚀作用,在沟岩两岸有较大的溶洞及洞穴泉水出露。地下水直接依靠大气降水补给,一部分沿断裂带补给深部含水层,其余补给浅水含水层后,经过不长的运动途径,便以下降的形式在沟谷底部排出地表,因而地表泉水露头不多,而沟谷中即使是旱季,水量也很丰富。地下水均属重碳酸盐类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属激烈循环之裂隙、溶隙和潜水类型。因受气象因素的控制,沿沟谷流入平原,成为孔隙泉水补给来源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符汶河、虹溪河为峨眉河的两大支流。符汶河有南北二源:北源名黑水河,源出峨眉山以北哨楼口和弓背山附近的神卦山一带,东南流经麻子坝,至黑香洞纳自木瓜园,流径桂花场入天景乡之两河口会南源;南源称黑白二水(又名黑龙江、白龙江)。左侧白水源出大乘寺和洗象池附近的石笋峰,流经15公里,在清音阁与黑水汇合;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流经九十九倒拐、洪椿坪、黑龙江栈道(一线天),长约15公里,在清音阁与白水汇合。合流后名宝现溪,再下流3公里,在两河口从右侧注入符汶河,出龙门洞,另有源自川主乡荷叶湾的支流(赵河),经跨洪洞、袁沟后注入符汶河(峨眉河)。符汶河从源头至龙门洞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河长约50公里,积雨面积486平方公里,总落差1000余米,平均比降20%,多年平均流量17立方米/秒,由于落差集中的上游汇水面积小,支流较多,系树枝状水系的河流。一出龙门洞,则进入峨眉平原,水势平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虹溪河有二流:即瑜珈河(又名伏虎沟)和赶山河。瑜珈河发源于雷打岩,经伏虎寺、马路桥、育贤桥,至蔡沱合赶山河。赶山河源出张山,流于鞠槽称鞠家河,流于冠峨场称程家河,在蔡沱合瑜珈河后,始称虹溪河,至胜利乡的梅大滩注入峨眉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河石河发源于峨眉山的万佛顶、接引殿一带,流经铜厂坝、小楔头,至蕨坪坝(脚盆坝),有从龙洞村的龙洞溢出的泉流,经曾板沱汇入,流至洪雅县南注入吴河、花溪河,在洪雅止戈乡注入青衣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张沟河系临江河(古名罗目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与峨眉山龙拖漕,东南流经野猪河坝,偏桥沟,张沟电站至卷腰石,有源自沙坝的大沟河和源于土地关黄鱼坝沟在观音桥下合流入二道河,流至高桥再会柳溪河(又名尹寺河),至青龙镇龙凤桥有小溪河汇入,至九里镇汇集铜管溪(又名沙溪河)于郭坝注入临江河。张沟河由西向东流,其余上述支流均由北向南注入主流,形成临江河总落差700米,中下游平坦开阔,为单侧羽毛状水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燕儿河系龙池河的三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峨眉山南的黑山埂北峰,流经满银沟至两河口与源出黑山埂与六道河相会,经苦嵩坪到老林口入观音河,同起源与分水岭岗的头道河合流,经石盘、万坪,有白石溪从左汇入,至登子溪有箭竹岗来的万河注入,始称龙池河(又名箭杆河),出龙池镇界,在大为乡又汇流厚溪河,过南香、大为硫磺厂、象鼻嘴电站,在和平乡注入大渡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质地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质构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大地构造位置地处上杨子板块本部的峨眉一瓦山断块带,为一座背斜断块山。全区构造较复杂,一级构造为峨眉山大背斜及峨眉山大断层,次级构造褶皱主要有:桂花场向斜、牛背山背斜,断层有观心坡断层、牛背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等。主要的构造为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一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千米。桂花场向斜(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一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千米。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一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千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褶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褶皱有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千米。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千米,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一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开约5千米,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一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千米,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一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断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断层有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万年寺断层。峨眉山断层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域内长约40多千米,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坚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观心庵断层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长约15千米。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千米,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初殿断层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千米。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笨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牛背山断层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大峨寺断层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千米。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貌特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概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峨眉山区)和堆积地貌(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构造地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主体地质基础为南北向短背斜,四周为断裂所围限,系“褶皱断块山。”东南面有峨眉逆冲大断层,与峨眉山背斜斜交切割,断距甚大。金顶三峰,就是沿峨眉山大断裂而抬升,并经过长期的重力崩塌,强烈的流水切割,侵蚀残留下来的峨眉山背斜西翼的一个单面山,东陡西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流水地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位于中国多雨区,流水侵蚀作用十分活跃,切割深度可达1000米,相对高差达2649米,山高、谷深、沟长,谷源几近分水岭,山下为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故属深切中山区。由于峨眉山区地壳自新生代以来,不断地间歇抬升,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十分显著,河谷狭窄幽深,形成龙门洞深峡、白云峡“一线天”嶂谷、范店“一线天”嶂谷、两河口深切(嵌入)河曲以及流水差异侵蚀形成的——“普贤石船”等流水地貌景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岩溶地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地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峨眉山区,特别是二峨山和四峨山区,碳酸盐岩层广布,累计厚度达2000余米,且被纵横交错的断裂穿插、切割。沿断裂带裂隙十分发育,岩层破碎,为山区的地下水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古冰川地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川西山地分布着现代山岳冰川,在第三纪更新世冰期中,冰川分布范围更为广泛。从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资料来考,足以证明古冰川地貌在峨眉山的存在。作为冰蚀地貌的冰川槽谷——“U”形谷的残迹在峨眉山及其周围分布广泛。龙门峡上方、黑龙江一线天嶂谷上方、万年寺到清音阁、白龙江上游、自雷洞坪到蕨坪坝上方,均有两壁直立的“U”形槽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扇状洪积平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麓系为冲洪积扇连成的坡积裙。峨眉平原主要由源于峨眉山的峨眉河及其支流符汶河与临江河等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与其北面的夹江平原、彭(山)、眉(山)平原、成都平原连成一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剥蚀夷平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曾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由于不均衡的相对升降,形成数次地层沉积间断,在峨眉山区的地貌形态中,有几个较为显著的夷平面,标志着间歇抬升中的侵蚀基准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日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体演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中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因此,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现象。此地层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和腕足动物化石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在其孤岛“生涯”的两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变得生机勃勃,万物散发出生命的气息。而峨眉山区却宁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历史记录,二叠纪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纪的地层之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中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都出现在这套岩层中,并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蜓科的化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但好景不长,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今主要分布于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和清音阁等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中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州东部。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根据峨眉山沉积的岩层,以及下面的花岗岩计算,两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应有高度为海拔7000多米,而现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过海拔3099米,之所以3000多米的岩层消失不见,一方面是因为峨眉山山体本身,断层纵横,岩层破碎,易于风化侵蚀;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致使其高度在增长的同时被减少。尤其是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左右)冰期的出现(据蕨坪坝冰积物的堆积情况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现过3次),强大的冰川活动,极大程度地剥蚀着岩层。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严重地浸蚀、冲刷岩层。各种岩层中,只玄武岩岩层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3000米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海拔3099米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要山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峨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海拔3099米,山脉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麓至峰顶50余公里,石径盘旋,直上云霄。在金顶有大面积抗风化强的玄武岩覆盖,构成了倾角在10~15度间的平坦山顶面。而在金顶的东侧为古生代碳酸岩,由于流水沿背斜裂隙强烈溶蚀,形成了高达800米的陡崖(舍身崖)和深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峨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峨山又名绥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白云岩等构成。主峰形似覆釜,海拔1909米。林木多柳杉、杂木、竹类,建有林场。土产茶叶、竹笋、桐油、生漆等,并产中药材。西麓猪肝洞,为道教名胜。南有紫芸洞,相传是唐吕纯阳修炼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峨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峨山又名西皇山,位于乐山沙湾镇西南。长13千米,宽7千米,主峰海拔2027.1米,高出沙湾镇江面1625米。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二叠系,山顶覆盖玄武岩。东坡陡。开始形成于新第三纪末。有铜、铝等矿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峨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峨山在四川省大峨眉山之北二十里,峨眉山市区北五公里,海拔982米。因山形棱瓣如花,故又名花山,或谓即《水经注》之武阳龙尾山。山有圆通寺,山巅则有最早修建的古刹观音庵,为明代高僧印宗禅师(四川绵州人)谈禅结茅之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生物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植物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植物种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拥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四川植物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药用植物达1600多种,当前世界治疗癌症用的紫杉醇、鬼臼素、喜树碱、三尖杉酯等在那里都有种质资源分布。花卉植物500余种,仅世界几大名花之一的杜鹃花属植物,现代分布中心在中国西部,峨眉山就处于该区域内,拥有杜鹃花29种之多,中国的八角莲植物,中国共产9种(含亚种),峨眉山就有6种;轻工、化工、食用等植物600种以上。全山森林覆盖率达87%,并保存有1000年以上古树崖桑、连香树、梓、柿、栲、黄心夜合、白辛树、百日青、冷杉等重要的林木种质资源。峨眉山被国家首批列级保护的植物达31种,占中国列级保护植物总数的10%。</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植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始和特有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植物持有种丰富,峨眉山特有种或中国特有种共有320余种,占全山植物总数的10%,比率高于全中国。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如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桦、峨眉细国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鱼鳞蔗等。同时植物区系成份起源古老,单种科、单种属、少种属和洲际间断分布的类群多,如著名植物珙桐、桫椤、银杏、连香树、水青树、独叶草、领春木等在植物分类上都是一些孤立的类群,形态上都保持一定购原始特征;木兰、木莲、含笑、石栋、铁杉、木犀、万寿竹、石楠、五味子等是与北美相对立的间断分布类群,这些都是第三纪以前延续下来的物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亚热带植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由于峨眉山植物物种多样性,造成了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峨眉山的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乔、灌、草、地被和层外层各层发达而结构完整的特点。各层种类很少由单一的优势种组成,多为多优势种。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峨眉山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而且是当今世界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植物区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植物区系的复杂性更反映在组成上既有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成分,又有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份,而且热带、亚热带植物成份和温带植物成份都在那里交汇、融合形成奇持的自然景观,如热带、亚热带常绿树种栲、石栋、木荷、柃木等可上升至海拔2200米以上,居于寒湿性、温性的冷杉、铁杉等可下延至海拔1800米,与温性械、桦等构成一体,形成峨眉山山地特殊的色彩的五花林又称针阔混交林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动物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的动物有2300多种。其中: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国家列级保护的29种。兽类中的小熊猫,又名“红色熊猫”,列入1974年颁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H物种。鸟类中蜂鹰、凤头鹰、松雀鹰、白鹏、斑背燕尾等9种。昆虫中的蝴蝶268种之多,属于峨眉山特产的多达53种。珍稀的英雄基凤蝶和中华枯叶蛱蝶等尤为罕见。两栖类的峨眉昆蟾、金顶齿突蟾、峨眉树蛙、峰斑蛙等达13种。寡毛类的环毛蚓、峨眉山杜拉蚓等达15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文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起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于峨眉山名来历,众说纷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佛教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过去漫长的时间中,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30处,建筑面积约10万亲平方米。其中的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精品。峨眉山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佛教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为“佛门圣地”的峨眉山,千百年来得以闻名,除了佛法的宣扬,佛徒信众的礼拜,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曾书写“天下名山”题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武术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峨眉派武术历史沿革,与少林和武当派有所区别,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是由明初道家张三丰创始。峨眉派的始创则远远早于两派,根据现有史料研究后认为,峨眉武术孕育时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成型于春秋的战国,以白猿祖师(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为历史依据。关于峨眉武术的地域定义,史学界尚有争议:从广义上认为,峨眉武术形成于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传于巴蜀(西南大部)地域范围内的武术各流派由于相近的地理环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风格和特征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术”相称,形成为以峨眉山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术派系——峨眉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理论上讲,峨眉派武术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武术则来源于武艺等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制约。所以,峨眉武术在孕育期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根深蒂固的巴蜀神巫文化影响,在形成期间益于道家养生行气之术和佛门内外兼修之精髓,在发展中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熏陶,是数千年来巴蜀各民族的智慧和结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茶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峨眉山有文字记载以来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峨眉山茶史及其茶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们同峨眉山道、释、儒文化及峨眉派武术文化组成了峨眉山文化大观,根据可以考究的古典文献,峨眉山茶史即茶事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始农耕时期,这一时期大致距今有300余年。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峨眉山中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茶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间,由峨眉山昌福禅师(今眉山人)创立,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后来的当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著名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之系列产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饵黄精》,唐·韦应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送斐迪侍御使蜀》,唐·钱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东脚临江听猨怀二室旧庐》,唐·岑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楚狂接舆夫妻》,唐·吴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登峨眉山》,唐·李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度秋》,唐·李世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遇诗之二十四》,唐·陈子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畴昔篇》,唐·骆宾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圣灯》,唐·薛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柱山赠峨眉田道士》,唐·施肩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寄峨眉山杨炼师》,唐·鲍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赠薛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6年,峨眉山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名录清单,分列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卢舍那观音瓷佛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阿弥陀佛铜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身铜佛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华严三圣铜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佛造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圣积铜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普贤愿王铜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智者禅师衣钵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飞来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无梁砖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音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报国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华藏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万年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离垢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峰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仙峰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圣水禅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洗象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奇闻轶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雪魔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由于山势高峻,气候寒冷,所以古人说它“山顶四时如大冬”。虽然山上多奇花异树、仙草、仙药,但却不产蔬菜水果。因此,到峨眉山来游玩的人,只能饱览胜景,却吃不到美味可口的菜肴。有一年冬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来到了金顶卧云庵。当他到斋堂吃饭的时候,见和尚们吃的都是干豆、泡椒、盐笋之类。就问道:“峨眉山乃仙山宝地,有的是仙菜,你们怎么吃这菜呢?”和尚们听他这样说,就问:“请问老居士,仙菜在哪里?”老汉用手向山上一指说:“仙菜就在山上。”和尚们抬头往山上看去,山上除了一片白茫茫的积雪,什么也没有。就奇怪地问:“老居士,你说的仙菜我们怎么没有看见呢?”老汉说:“我领你们去找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二天,老汉领着和尚们翻山越岭,涉溪过涧,来到一个白雪皑皑,银光闪闪的山坡上。老汉指着山坡说:“这里就有仙菜。”和尚们说:“怎么我们就没有看到见呢?”老汉不慌不忙地从身上摸出一面金光锃亮的铜镜,他用铜镜往雪地上一照,雪地上立即闪出一片金光。雪被金光一照,很快由白变黄,又渐渐融化成水,向山坡下流去。顿时,奇景出现了:山坡上长满了各种绿树、奇花、葛藤、野草。老汉指着一片锯齿形叶片的矮树丛说:“这就是仙菜。”和尚们一看都不相信地说:“这树子长得又厚又尖,怎么能吃呀?”老汉顺手扯起一株,指着根上一个象芋头一样的东西说:“这就是菜呀?”和尚们半信半疑,也跟着扯了许多老汉扯的那种东西,背回庙里。老汉又选了两块石头,用白泥在上面画了两扇磨子,然后在磨眼上放了一只大木桶,在磨盘下放了一口大锅。他把扯来的东西洗净放进大桶里,又在磨旁绕了三圈,喊一声:“转!”那磨子就自动转了起来。只见一股灰黑色的汁水从磨扇四周流到磨盘里,又从磨盘里流到锅里,锅里立即成了一块块象豆腐一样的灰黑色的东西。老汉叫和尚们把这些东西全摆到山上去。此时,纷纷扬扬的雪花正不断从天上飘落下来,和尚们奇怪地说:“老居士,天上在下大雪,摆到山上岂不被冻坏了?”老汉说:“你们只管按我的吩咐做吧,我自有道理。”和尚们怀着好奇心,把那些东西摆到山坡上。老头看已经摆满了一山坡,就用扇子往左面山坡轻轻一扇,只见左面山坡上忽然卷起了一阵大风,吹散了满天雪花。大风过后,满坡阳光灿烂,不一会儿,就把仙茶晒得洞洞眼眼,象冻豆腐一样。老头说:“这就是仙菜。”和尚们都忙着收拾,谁知刚把左面山坡上的菜收拾完。等右面山坡上的仙菜一晒干。太阳已照到左面山坡上去了。这样来回晒,来回摆,仙菜越积越多,和尚们收也收不完。后来人们把这种东西放在水里泡软,再放在熟油锅里加上笋干烧得黄酥酥的,味道十分鲜美。峨眉山仙菜的美名很快就传遍了四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飞来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很久以前,在峨眉城北面,有一座从别处飞来的小山峰,人们叫他飞来峰。峨眉山的和尚,请神匠鲁班在飞来峰上修了一座庙子。神匠鲁班在飞来峰上修了一座庙子。神匠鲁班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刻的牛儿能耕田,刻的鸡公能叫明。他修的这座庙子也很精致。真是碧瓦琉璃,飞檐斗拱,殿门上还刻了经书上的故事。因为它的殿顶没有用一根梁,所以人们叫它无梁殿。大殿里的每根柱头上,都刻上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据说在夜里人们常看见那金龙在柱头上摇头摆尾地游动哩。八洞神仙里的吕洞宾,听说这庙是鲁班修的,也特地来观赏。走的时候还要大殿里的壁头上题了几句诗:“教化先生特意来,世人有眼不能开,道童只接云游客,不识终南吕秀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有一年,飞来峰连同鲁班在上面修的那座子,一齐飞走了。和尚们见庙子飞走了,就去见鲁班说:“鲁班师傅呀!你给我们在峨眉山飞来峰上修的庙子,连飞来峰一起飞走了。请再给我们修一座吧!”鲁班一听,就问和尚:“庙子飞到哪里去了?”和尚说:“只看见向东飞去,不知飞到那里去了。”鲁班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去找一找,把那座飞走的庙子给你们搬回来就是了。”和尚知道鲁班的手艺很高明,他说了的话,就能做到,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鲁班等和尚走了以后,就带上几个徒弟去寻飞来峰。他想,天地这么大,如果一地一地去寻,不知要寻到什么时候,还是从天上往下看着寻吧。他用木头刻了几朵云彩,他和徒弟们一人站上一朵。哪云朵一下飞上了天。鲁班站在云朵上东寻西找,最后终于在杭州西湖找到了飞来峰和上面的庙子。鲁班叫徒弟们先在大殿的每根柱头上凿上一朵朵云彩,然后又在庙子外面的庙基上凿上云彩。云彩一凿好,鲁班喊了一声“起”!只见庙子四周白云飘涌,那庙子一下腾空而起。鲁班用手一指,那庙就一直往峨眉山飞去。就这样,飞了一殿又一殿,鲁班后最后一殿也慢慢飞起来了,就同徒弟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去。这时突然发现少了一把斧子。原来鲁班在柱头上刻云彩的时候,顺手把斧子放在柱头的孔眼里,忘记取出来。他叫徒弟们先回去,自己赶忙一跳攀着庙子,爬到柱头上去取斧子。谁知那座庙飞呀、飞呀,一直快飞拢峨眉山了,鲁班还在抱着大殿的柱头,摸斧子哩。这时,有一个姑娘,正在山下池塘里洗衣服。听见天上有什么东西飞得呼呼直响,忙抬头一看,见是一座庙子在天上飞。那庙子的柱头上,还趴着一个人正往柱头里摸东西哩。姑娘惊奇地大叫起来:“大家快来看啊!一座庙子在天上飞啊!”这时,鲁班东摸西摸还没有摸到那把斧子,心里正生气呢,听他一喊,大家都朝天上看,就大声向下面喊:“你这小姑娘,在吼叫什么?”一不小心,把大殿上的一根门枋弄掉下去了。那枋在天上翻翻滚滚,直往下落,正好落在姑娘洗衣的池塘里,打得水花四溅,把姑娘的衣服也溅湿了一大片。姑娘见门枋从天上掉到池塘里,以为是鲁班甩下来打她的,吓得衣服也不洗了,转身就跑。 那座庙子飞回来仍旧落在原来的地方。后来人们就叫它“飞来殿”。把那掉枋的池塘叫“掉枋池”。峨眉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宝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十景之一的“圣积晚钟”,说的是峨眉山下圣积寺里一口钟的故事。在圣积寺里有一个钟楼。这钟楼约有三丈高,两丈宽,修得翘檐飞阁,绣棂琐闼。门坊上,镂空雕饰五彩云纹。阁门上有一黑漆大匾,上书“峨峰真境”四个金字。钟楼的横梁上,挂着一口大钟。这钟用生铁铸成,有一人多高,据说有二万五千斤重。每到夜深人静,和尚们撞钟、击鼓诵经。那浑厚宏亮的钟声,在万籁俱寂的夜里,越传越远,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据说,以前圣积寺里有个叫做慧宝的老和尚。他四方化缘,修了圣积寺,但是还缺一口大钟。庙无大钟,太不相称。于是他立下誓愿,要化缘铸一口大钟。他出外化缘几个月以后,用竹篾背了一口大钟回来。和尚们见老师父用竹篾背钟,都很惊奇地问:“我在外化缘铸了这口二万五千斤重的大钟,正愁路远没法回来。这里,来了一个老公公,给了我这皮竹篾,对我说:‘你用它背钟,一个人就能背回去。’我照他的话做,果然背回来了。”于是和尚们就七嘴八舌地商量着怎样安放这口大钟。有的说:“放在大殿里,怕不占了半个大殿?”有的说:“这么重的钟,干脆挂在庙外黄桷树上。”老和尚说:“哪有把钟挂在庙外头的道理?我们还是修个钟楼吧!”他把庙里的和尚都召集起来,在庙门前连夜赶修钟楼。白天修、晚上修,整整作了七七四十九天,钟楼修成了。老和尚仍然用那皮篾条把钟挂上,然后对徒弟们说:“我还要出外去云游,你们等我走了三天以后再敲钟。”和尚们都不知道老和尚是什么用意,想问个明白。但老和尚走得急,只说了一句:“照我说的去做吧!”就出外云游去了。和尚们早就想听听这口钟的声音好不好。所以老和尚走了不多久,一个和尚就拿起钟槌,想轻轻敲它一下,先听听声音,只要老和尚听不到就行了。他举起钟槌,刚刚一槌敲下去,只听“咣”的一声,那宏亮浑厚的钟声,在空中迥响,似春雷滚滚,越传越远,久久不绝,一直传到了老和尚的耳朵里。这时,老和尚刚走了五里路,一听这钟声,知道和尚们没有按他的吩咐,提前敲了钟。所以,以后这钟声就只能传五里远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后来,人们来到峨眉山,都要到圣积寺去看看那口一皮竹篾吊万斤的大钟。大家看到一皮竹篾能够吊这么重的一口钟,都感到很奇怪。因此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到当地县官的耳朵里。这峨眉的县官姓钱名迷,因为他爱财如命,所以老百姓就给他取了个绰号“钱如命”。这钱如命一贯贪得无厌,搜刮民膏。到峨眉县不几年,就搜刮了几万两银子。这家伙又善于逢迎拍马,每逢上司来县巡察,他又送礼,又摆宴,整天跟在上司屁股后面转。所以,虽然老百姓怨声载道,但由于官官相护,也就被包庇过去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钱如命听说圣积寺有口几万斤重的大钟是用一皮竹篾吊的,他不相信,就亲自去看,果然是真。他想,一皮竹篾又细又薄,怎能吊起万斤重量?这皮竹篾一定是件宝物。当今皇上正在到处寻宝,要是我能把这件宝物送到皇宫去,皇上一定很高兴,这一下不升官也要发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二天,他就带着兵丁来到寺积寺钟楼,命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铁链,去换那皮篾条。寺里和尚呼说县太爷带人来取吊钟的竹篾,都跑来请求道。“大人呀!这皮竹篾是我们老和尚背钟带回来的,取不得呀!取了菩萨就要降罪的!”那钱如命把眼睛一瞪:“什么取不得?本官是一县之主,为什么一皮篾条都取不得?这竹篾我是取去献给皇上的,皇上乃当今天子,菩萨也要让他三分。”说罢,叫人把竹篾换了下来。那竹篾因为挂得久了,上面沾满了灰尘,又黑又脏。钱如命一想,进贡给皇帝的宝物,就这样送去,会惹得万岁生气。于是就拿着竹篾到附近一个池塘去洗。这池塘里,池水又干净又清亮。钱如命把竹篾放到水中摆来摆去地洗。随着竹篾的摆动,池水忽然掀起几丈高的浪涛,那竹篾在水里游来游去,越游越长,一下变成了一条青龙,窜出水面,摇头摆尾直向天上飞去。县官吓呆了,两只脚象筛糠一亲,嘴里不住地喊:“快救命!快救命!”那些兵丁只顾自己逃命要紧,谁还顾得上去救县太爷?突然塘水掀起一个大浪,把县官卷到水里淹死了。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塘叫做“化宝塘”,把那座挂钟的楼。叫做“老宝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地特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雪芽盛产于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处,常年云雾空蒙的赤城峰、白岩峰、玉女峰、天池峰、竞月峰下和万年寺一带。茶叶具有扁、平、滑、直、尖的特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出产川贝母,为润肺止咳之良药。功能与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使用方法:煎水服或研粉冲服。使用禁忌:不宜与乌头同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朱砂莲是峨眉山一种稀有名贵的药材,夏季游山者因受暑热而肚痛或胃痛,磨水饮服,见效特快。它以根茎入药,性寒,味辛苦。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苦笋具有甜脆、味纯、富含多种维生素等特点和清肝利胆、壮阳之功效。峨眉山建有苦竹基地5万亩,辐射周边区县近7万亩,年产鲜苦笋12万吨,加工罐头10000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白蜡又名虫白蜡、川蜡,峨眉山是虫白蜡的原产地,虫白蜡属世界珍稀特产,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因只产于中国,被称为“中国蜡”,又因主产于四川而称为“川蜡”。</span></p><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旅游开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开发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峨眉山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按人类在峨眉山所进行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趋向研究,峨眉山的整个发展时可概分为:东汉以前的农耕时期,以农业耕作为主,几乎没有旅游活动;东汉时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是以宗教为主的发展时期,是峨眉山旅游的初级阶段,以峨眉山的寺庙建设为主,旅游者主要是游方僧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时主要以科研为主的发展时期,峨眉山因为其丰富的地质生物资源和悠久的佛教文化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这一时期旅游者多为科研工作者、佛教参拜者为主,是峨眉山旅游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主要以佛教参拜,科学研究为主,旅游业的发展基本还处于探索和无序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是以峨眉山旅游为中心的高速发展阶段,1979年峨眉山管委会制定《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志着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进入有计划、有规划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旅游主要以娱乐休闲,休假观光,商务交流为主,游客也主要是城市居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要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万佛顶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万佛顶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从金顶向西横行,是千佛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顶金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金顶是峨眉山景点和寺庙的汇集,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矗立在金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接引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接引殿宋时名新店,寺位于大山之麓,海拔高度2540米。历经数次毁坏、重建,今殿于1997年落成,同年举行了开光法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洗象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洗象池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峨眉山市风土人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7晚,峨眉山市政府举行晚宴四川麻辣火锅招待游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近距离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变脸火锅晚会,吃美食惊叹川剧之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7日晚,峨眉山市政府举行戏曲晚会招待游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8日,四川乐山天工开物文化旅游景区第五次购物。繁荣当地经济,促进消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景区面积17.88平方公里,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地处凌云山中部,凌云山海拔448米,周长约3.5公里,面积约0.6平方公里。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山下三江汇聚,享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4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11年7月6日,乐山大佛景区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乐山睡佛,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乐山大佛刚好位于乐山睡佛的心脏处,构成了“心即是佛”千古奇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2月,景区宣布对医务人员免门票: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含“夜游凌云山”、“夜游三江”体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文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大佛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外文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The Giant Buddha</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川省乐山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点级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国家5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门票价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90元人民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依山开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成。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麻浩岩墓系汉代墓葬,麻浩一带较为集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开放的是一个“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门上均有精工雕刻,飞檐、瓦当、斗拱,花纹图案,无一雷同,墓壁上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动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刻、民俗、宗教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乌尤山与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滨,四面环水,如一堆碧玉浮于江水之中。山上有创建于盛唐的乌尤寺,寺内现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葱笼,尤显幽雅谧静。寺内尔雅台是汉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造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9年5月25日,根据省委文件精神,中共乐山地委决定对外开放乐山乌尤寺及峨眉山诸寺庙。9月24日,成立乐山大佛乌尤管理处。10月10日,景区就日峰宾馆建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0年,乐山大佛乌尤管理处重新改建东坡楼,另在临崖处建清音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公布峨眉山(包括乐山大佛)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2月,凌云栈道工程开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3年8月下旬,麻浩崖墓博物馆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4年10月下旬,大佛寺凌云栈道工程竣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7年9月30日,乌尤寺五百罗汉泥塑工程开工,12月6日完工。篦子街绕街过境公路贯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麻浩崖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9年2月28日,凌云山灵宝塔维修工程竣工。9月26日,连接大佛景区的乐山大桥(俗称新大桥)举行竣工通车典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0年7月,凌云山沫若堂工程开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1年2月1日,乐山大佛头部和表体补修工程开工。6月5日,凌云寺大雄宝殿全面维修工程开工。11月18日,乐山大佛风景区和峨眉山风景区双双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2年6月10日,凌云寺大雄宝殿维修工程竣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3年9月30日,景区水域与乐山城临界的萧公嘴至水西门的滨江路工程竣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4年5月,位于凌云山后的东方佛都建成并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6年5月8日,凌云山北麓的石窟式山门工程竣工。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墨西哥历史文化名城梅里达举行的第20届全委会上,全票通过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8年3月18日,中共乐山市委乐委发(1998)11号文件,决定成立乐山市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原乐山大佛乌尤文物保护管理局升格为一级局(正县级),管委会和文管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景区的管理范围在原文管局管理范围(即凌云山和乌尤山)的基础上扩大至4平方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9年5月,新建成东凌云山东门生态停车场42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0年,由大佛景区管委会创办的大佛景区讲解服务部开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1年,乐山大佛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并获得证书和标牌。AAAA级是当时旅游区的最高等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2年2月,大佛景区公路绕线工程(省道305线)正式动工。[6]5月18日,大佛佛脚平台保护工程开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4年3月8日,凌云山北门河堤工程开工建设。主体工程6月30日竣工。7月8日,省建设厅正式行文批准乐山大佛风景区总面积为17.88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为2.81平方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5年12月31日,大佛景区管委会与乐山市佛教协会签订关于凌云寺移交佛教僧团管理使用,恢复佛教活动的协议。这是凌云寺自建国初期的1950年停止佛教活动以来第一次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6年9月,乐山大佛牌坊、乐山大佛剧院、乐山大佛博物馆展厅工程及任家坝广场竣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7年,任家坝乐山大佛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竣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1年,7月6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为新评定的5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乐山大佛等5家景区新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区 Bye bye范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风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风景区东距过境路305省道西外侧100米,北至岷江大桥,沿岷江西岸线至肖公嘴外侧,再沿大渡河北岸向西至肖坝大渡河大桥,沿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河路南侧红线及开发区东界至冠英公路,沿冠英公路北侧红线过老江坝大桥跨江接乐山外环路东段闭合。地理坐标东经103°43′12″~103°47′06″,北纬29°31′12″~29°35′17″,总面积17.88平方公里。核心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核心区范围既世界遗产保护范围,东起乐山至五通桥公路,北至三龟山,向西跨河至涵春门,沿岷江西岸至肖公嘴,再沿大渡河北岸向西至铁牛门,跨大渡河过凤洲岛至大渡河南岸,沿岸边向南至乌尤山对岸,跨江沿乌尤山山脚至乌尤大桥过运河,沿河向北与乐山至五通桥公路闭合,总面积2.81平方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要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大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大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6年12月6日,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 ,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巨型睡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城侧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连襟而成,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头南足北仰卧在三江之滨。巨型睡佛之“佛头”最为惟妙惟肖,乌尤山为“佛头”,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富有神采;凌云山栖鸾、集凤两峰为“佛胸”,灵宝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东岩南坡则为其“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方佛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方佛都,于1994年5月在中国乐山市建成开放。它距乐山大佛仅一里之遥,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体延伸,曲折蜿蜓地构成了壮观的佛教画卷长廊,采用摩崖圆雕、浮雕、雕刻、壁画等表现形式,选用不同材质,有石刻、铜铸、彩塑、墨玉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和东南亚佛教艺术的风格。这里有占地800多平方米的佛教艺术精品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凌云禅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凌云寺寺门正中悬巨大金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b></p><p class="ql-block"><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凌云禅院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 穿过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今身、 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从它的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佛国天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佛国天堂融古建筑、摩崖造像、雕塑、壁画、彩 绘为一体,景色优美,仿唐式古建筑有天桥、天门、 天梯、云台、云梯、三大宝殿等12个单体,弥勒金佛安样高座,大肚佛爷笑脸迎宾,仙女飞天,巨龙盘绕,雕梁画栋,金壁辉煌;1000余米的石刻长廊镌刻有以《弥勒三经》和敦煌壁画为依据,造形精美,妙趣横生的弥勒佛生平和经变故事,它与乐山大佛遥相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灵宝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塔体中空,内确 ”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的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四处眺望。南面可见藏经楼、东坡楼;西面江水似天外泻来,三峨如舟浮云海;北面鸟瞰乐山全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灵宝塔已成为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海师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大佛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每当夏汛,江水如万马奔腾直捣山壁,常常倾覆舟辑,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为此,决心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郡吏勒索营造经费,激起了海通的无比愤怒,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郡吏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大义凛然,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不仅使贪吏悔悟,也激励众心,克诚其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沫若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沫若堂位于灵宝峰西北一隅,由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房修萁而成,青砖灰瓦,朴素雅致。这是为纪念出生于乐山沙湾的郭沫若而建的。门额“沫若堂”三字为楚图南所书,门两侧是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写的对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堂前约10米的台阶上,屹立着一尊郭沫若全身铜像,高约3米。雕像旁立一支6.5米高的花岗石巨笔,笔杆上镌刻女神、屈原、凤凰涅粱图案。巨笔直指蓝天,象征郭沫若永世不灭的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沫若堂为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所在,陈列着郭沫若生平事迹图片和各种著作版本,以及有关郭沫若的研究成果展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凌云栈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便是“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 栈道顶端有一长廊式亭阁,栈道第一折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约500米,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碧津楼相连,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麻浩岸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四川突出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从外部看去,是一个个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东汉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数以万计。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乐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该汉代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壁津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壁津楼是凌云山的一大景观,雄踞在后半山的山道上。从山顶俯视,好像于青山绿水间突然出现的世外仙境。从山下仰视,却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壁津楼原址在乐山城南,建于宋代。据《水经注》和宋代魏了翁《璧津楼记》记载,璧字取青衣江出璧玉,津字是渡口的意思,故名璧津楼,已毁。现建璧津楼的地方原是祭祀川主神像的洪川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乌尤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凌云山对岸的乌尤山,四面环水,孤峰卓立,枝叶茂盛,翠竹阴深。山上的乌尤寺,建于唐代中叶,正殿是大雄殿,结构严谨,灿烂辉煌。佛殿侧是罗汉堂,500余尊泥塑彩饰佛像,神采各异,十分壮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尔雅台在乌尤山西面的悬崖绝壁处,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 尔雅台原址在旷恰亭处,1921年重建时迁至现址。尔雅台原为三层,整体相连,曲折有趣。解放后维修时拆去第二层,保留了顶层和底层。顶层后又改名为听涛轩,尔雅台仅余一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旅游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游览路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陆路游览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窟式山门-龙湫-载酒亭-乐山大佛-凌云栈道-凌云寺-灵宝塔-沫若堂-月榭-东坡楼-碑林-佛国天堂-碧津楼-麻浩渔村-麻浩崖墓博物馆-乌尤山-乌尤寺-东方佛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路游览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码头-观佛楼-巨型睡佛-九龙滩-三江口-凌云山-乐山大佛-壁津楼-麻浩-乌尤山(中流砥柱)-凤洲岛-码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陆环形游览线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码头-巨型睡佛-九龙滩-三江口-凌云山-乐山大佛-乌尤山(中流砥柱)-乌尤寺-麻浩崖墓博物馆-麻浩渔村-佛国天堂-碑林-凌云栈道-乐山大佛-凌云寺-灵宝塔-东方佛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交通指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铁路:成昆铁路横贯市属夹江、峨眉山、沙湾、峨边、金口河等5个县、市、区 ,乘火车到乐山、峨眉山旅游可在昆线上的峨眉山站下车,该站距峨眉山风景区大门(报国寺)10公里,距乐山市中心31公里,在峨眉火车站对面的峨眉山客运中心站内有直达乐山肖坝的快线班车。2012年底,成绵乐城际轻轨铁路将缩短成都到乐山的距离,全程大概50分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公路:从成都到乐山走高速公路仅162公里,成都火车北站汽车站(荷花池)、新南门车站、石羊场车站有定时班车,各旅行社有旅游车,其中成都火车北站汽车站——乐山联运车站、新南门旅游车站——乐山肖坝旅游车站、石羊场车站——乐山市客运中心站,票价大概45元左右。到达乐山肖坝车站后乘坐13路公交车可以直达乐山大佛景区,票价1元,到达乐山联运车站和乐山客运中心站的需要转乘公交才能到达乐山大佛景区。乐山与峨眉山市相距31公里,有高速公路相通,每10分钟就有一班车。除成都和峨眉山外,乐山还有发往重庆、内江、自贡、宜宾和雅安高速公路客运专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路:乐山位于岷江和大渡河交汇处,每天有数十次旅游班船至乐山大佛。乐山港有通达宜宾、泸州、重庆的客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航空:乐山市中心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仅150公里,全程为高等级公路。市区内设有民航、火车售票处,可购买到成都发往全国各地的飞机票和火车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区美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乐山多水,风味名食也以此为特色,其最有名者分别为西坝豆腐和岷江河鱼。另外还有当地的“牛华豆腐脑”和“牛华麻辣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优惠信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2月,景区宣布对医务人员免门票: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含“夜游凌云山”、“夜游三江”体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六次购物翡翠讲课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品尝四川成都特色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9日上午旅游都江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都江堰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文名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外文名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气候类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占地面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20公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理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位置境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气候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1℃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设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称由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修建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年均总水量150亿m3左右。全河落差3560m,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修建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修建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岁修制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品牌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利功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 (《华阳国志·蜀志》), 二在渊中 是指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历史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司马迁考察都江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诸葛亮设兵护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张陵传道青城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炎培都江堰办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二郎神)。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冯玉祥捐资建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解放军抢修都江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考古发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4年都江堰迁建安澜索桥,工人第一次在河床内挖出石人。后来,这尊石像被文物专家考证为李冰像,被移往伏龙观供奉。由于李冰像上镌刻有“建宁元年”字样,证明为东汉建宁年间所造,因此排除了是李冰所造石人的可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5年初,在距李冰像出土地点约60米处,一尊持锸石人像再度被发现,这尊“堰工”像,被多数考古界专家认为是李冰所造三石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这尊石人像出土后,工作人员把它与此前出土的几尊石像做了大致对比,发现这尊石像无论是雕刻手法还是服饰风格,都和“堰工”像十分接近,“说明两者属于同一时期。”至于2005年出土的两尊石像,则只保留了石像的形状,已看不出细腻的雕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4年4月24日上午,一尊重约两吨的无头石人像在都江堰外江闸口处被发现,有待专家进一步确认是否为都江堰“三神石人像”之一。24日上午10时许,负责都江堰外江防汛清淤的工人在外江闸七八号孔下游的消力池工作时,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坚硬物体”。当他操控机器清理出物体周围的细小石块,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尊无头石像。都江堰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赶到后发现,这尊黄砂石像高2.2米、宽0.9米的石人足蹬官靴、着汉服、宽袍大袖、背部束腰,出土深度距河床地表约50厘米,除了无头以外,保存完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年年岁修时都要清理河道。而这尊石像在河床浅表40厘米处出现,差点成为岁修漏网之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要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利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岷江鱼嘴分水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宝瓶口引水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王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伏龙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安澜索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卧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其他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奎光塔、虹口景区、南桥、园明宫、清溪园、都江堰城隍庙、玉垒关、离堆公园、秦堰楼、玉垒山公园、掷笔槽、青城外山景区、青城前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两河漂流药王庙、幸福大道、翠月湖、灵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历史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span></p><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旅游信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交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距成都市39公里,20分钟高速公路车程即可到达,成都西门车站10分钟一班旅游车直达都江堰市,在都江堰市内可乘1路、4路公共汽车或出租车到达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成都市驾车区经成灌高速公路到都江堰,约30分钟车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另外,有大巴车从成都茶店子直达都江堰市客运中心,每天早6:30发班,下午7:00收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也可在市区乘坐市域轨道交通成灌线(成灌快铁 ),分段计价,最高票价为15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都东客站有直达都江堰市客运中心汽车,但每天只有一班在下午3:00左右发车,大约2小时到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客运站已于2013年开通至都江堰地面运输班线,该班线的开通填补了成都以西没有直达机场班线的空白,为该区域的旅客直达机场提供了一种快捷的方式,同时也满足了机场到港旅客前往都江堰、青城山一线的出行需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都至都江堰班线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每天有6个班次从机场发往都江堰,发班时间分别为11:20、12:30、13:30、14:20、15:20、17:00,都江堰有8个班次发往机场,发车时间为9:45、10:35、11:25、12:20、13:30、14:30、15:40、17:10,全程票价为24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乘车地点:双流机场1号航站楼与2号航站楼之间(原支线航站楼出港厅)。线路、站点、时刻的调整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调度站公布信息为准,可查询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官方网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市区内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乘公交车游客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各个旅游景点。另外市区内有绿色无污染的出租车,价格便宜。如果你想领略市区内的风采,还可以乘坐人力三轮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门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景区门票价格:都江堰门票:80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都江堰半票:45元 购买对象(1、身高1.1-1.4米之间的儿童;2、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凭本人有效证件;3、学生证、军官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都江堰免票:持军人证的现役军人;国防军事院校的在校学员。持成都市老年优待证的游客。持国务院颁发的老年、军人离休证,无使用期限限制。全国、港、澳、台老年人(70岁以上)。残疾证。人大、委员(凭本人委员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证、全国导游证。新闻、广电总署记者证。中、小学生团队,爱国主义教育(先需都江堰市教育局审核,凭学校介绍信到旅建办开据免单,只限于参观都江堰景区,免费开放时间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道教皈依证;1.2m以下儿童。、感恩卡:首先对持感恩卡的游客进行身份确认(姓名、证件号码等相关信息);并在电脑上查询、录入游客的相关信息,对尚未录入信息的感恩卡,作好补录登记。、婚纱影楼: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商业外景拍摄许可证及年卡进入。残疾人凭残疾证免费进入景区,盲人、双下肢残疾人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允许1名陪同人员免费进入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特殊: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学生、成都东软学院学生和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凭学生证可购买15元一张的优惠门票;当地市民凭身份证可购买15元一张的优惠门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路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议游玩时间: 3小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最佳旅游时节:春夏最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上午抵达并游览都江堰风景区:先参观南桥,再从离堆公园进入都江堰风景区,游览灾后的离堆公园观碑亭、离堆、堰功道、川西第一名园——清溪园,游览战国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27年),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的中华第一古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泄洪坝、观鱼嘴分水堤。过安澜索桥隔着岷江内江远观在5.12地震中被损坏后正在重建的秦堰楼、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下午游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称的道教发祥地——青城山,从山门进入,拾级而上,经雨亭、天然阁、怡乐窝、引胜亭,便来到了天然图画坊。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清代亭阁;经山荫亭、凝翠桥、五洞天来到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结茅传道居住地——天师洞,原路下山,感受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的青城之“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关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叠溪洪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境叠溪发生7.5级地震,山岩崩塌,横断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万立方米,冲毁都江堰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桥梁、碾磨冲毁无数,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万人以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汶川大地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经受住2008年5月12日8级的汶川地震。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重灾地区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庙、青城山道观受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地中心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截止2010年,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已知的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基本无恙,虽然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而处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庙是国内最大一处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历史上曾经过多次重建,二王庙已经垮塌。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的青城山属于道教胜地。山上分布大小道观约百余座,有数座道观出现垮塌,而一些大型道观寺庙,也出现墙体裂缝等多处受损迹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汶川大地震将都江堰人引以为豪的美景撕裂大半,都江堰的城区和景区一些建筑上,贴有“危险”或“可使用”标志,请远离不安全的场所,在安全的地方用餐、休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关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景区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字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修建者的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治水哲学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治水三字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为准则。曾经有人批评《治水三字经》中的“遵旧制、勿擅变”是保守思想的反映。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治水三字经》就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治水三字经》的意义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报》公布都江堰宝瓶口水位,让灌区人民及时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产和防洪抗旱等工作。宝瓶口水则,至今仍具有指导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意义。李冰神像的出土,“卧铁”的发现,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们对建设都江堰先行者的缅怀和崇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放水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宋开宝七年(929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两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王庙庙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时间: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农历6月26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29日游都江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神生日,两日后为李冰生日,正值鸟语花香之时,受到都江堰恩泽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二王庙焚香祭祀,怀念都江堰的缔造人李冰父子,由道庙主持举行盛大的“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祭典大会,摆设道场三天。今二王庙庙会,不仅增添了歌舞表演、川剧表演等内容,还有川剧变脸等绝活展示;每岁庙会,二王庙内烟霞蒸腾,万人朝拜,空前盛况,不减当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二王庙对联》①一门两禹,六字春秋②上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下联: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同名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都江堰楹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余秋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题目:《都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余秋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