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第三十四期读书会,时值金庸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日。读书会邀请到普洱二中书友刘永林老师给大家带来题为《缅怀金庸、畅谈武侠》的分享。</p><p> </p><p><br></p> <p> 刘老师和大家一起梳理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还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对金庸小说进行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优秀的读友一定能解读出最独特的视角和最有价值的信息。</p> <p> 刘老师的分享有四个方面的内容:</p><p>一、中国武侠小说的源流;</p><p>二、武侠小说的核心要素;</p><p>三、儒侠金庸及其作品;</p><p>四、金庸小说里的教育问题。</p> <p> 中国武侠小说的思想源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兼爱”、“非攻”,第一次有文献记载是在《韩非子•五蠹》里“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p> <p> 其后经历了司马迁《史记》中《史记•刺客列传、游侠列传》,成熟于唐传奇,多见于《太平广记》。如《昆仑奴》、《聂隐娘》等。</p> <p> 创造高峰时期的标志性作品是明朝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到清朝走向了衰落。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侠”成了一种政治的陪衬,“侠”本身的魂不在了。</p> <p> 分享到武侠小说改变和发展的民国时期,尤其关注到了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出现的融合现象。特别是顾明道在《荒江女侠》中首次将爱情和武侠融合在一起,文公直在《碧血丹心》中首次将历史和武侠融合在了一起。这两个大融合拓宽了武侠小说的题材内容。</p> <p> 接着宫白羽在《十二金钱镖》、《偷拳》中创造了“武林”这个词,为后人创作小说构建了更为广阔的背景。</p> <p>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武侠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著名的武侠小说家。</p> <p> 武侠小说不等同于武打小说,中国武侠小说的核心要是“武”和“侠”。“武”在甲骨文是“止”和“戈”的合体,也就是“止戈”为武,意为:阻止战争、武力。打是为了不打,这是墨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p> <p> “侠”最早出自于司马迁《史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正如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所言:“侠是一种牺牲自我,救助他人的高尚情怀”。</p> <p> 刘老师接着如数家珍的给现场老师和孩子们分享金庸一生的成长经历:金庸原名查良镛,是号称诗坛“清初六家”之一查慎行的后代,可谓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从小在祖父的影响下就知道了要好好读书的道理,并且明白:读书是自强的最佳途径。</p> <p> 接着刘老师又娓娓道来的和大家分享和解读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集。精彩的解析和幽默风趣的解读让现场的孩子和老师们听得如痴如醉。</p> <p> 最后刘老师还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敏锐的解读出一个大家耳目一新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通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我们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今天通过金庸笔下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如:“石中玉”、“李莫愁”、“阿紫”的成长经历分析,可以明白:废铁是怎样炼成的。</p> <p> 刘老师把自己悟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宽容担当、生活习惯”!</p> <p> 现场的听友们无不为之深深的打动。既为刘老师渊博的学识感染,又感动于他精心的准备和用心的分享!</p> <p> 窗外夜色已浓,窗内书友们还在津津有味的听着,还在意犹未尽的讨论着。书友杨磊老师提到:他在金庸对杨过的评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中就被这种大格局、大情怀折服。希望孩子们一定要多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挑书,如果挑选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受益才会匪浅!</p> <p> 阅书,读己,栖息心灵的净土!宠辱不惊,闲看书卷奥秘,去留无意,漫随书卷人生。书友们,让我们一起翻开手中的书,去尽情的阅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