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18px;"> 2020年10月23日,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研室的牵线搭桥下,在隆德县教育体育局的积极筹备下,银川市西夏区隆德县城乡联动教学活动在我校开展。银川市中关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韩婧,隆德县联财中学的语文教师黄浩为我们呈现了两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揭开了本次语文组教学教研活动的序幕。</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b> 对于语文课来说,精彩的导入语恰如唱戏的开台锣鼓,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对初次见面的学生,韩婧老师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开启了这堂课。</b></p><p><b> 美的语言创造了美的意境。韩老师的语言好像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迅速点燃了这堂课。</b></p><p><b>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学的初期阶段就好像一湖平静的春水,教师有效的诱导,才会让这这一湖春水 涟漪荡漾,动人心魄,韩老师巧妙的设计无疑给课堂这一湖春水投下了一枚石子,让整堂课春波荡漾,美好怡人。</b></p><p><br></p> <p><b> “ 慈母泪、红围巾、斑驳的老照片、黄土堆里安眠的老母亲”黄浩老师选择了舒婷的现代诗《呵,母亲》展开语文课《回忆我的母亲》的学习。深情地朗诵,经典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快速的进入本节课的情感氛围,无形中也让学生获得了艺术的熏陶。</b></p><p><b> 如果说韩婧老师的这堂课像一湾小溪,潺潺流淌,带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温柔和滋润。那么黄浩老师的课堂更像一座小山,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从根出发,一步步去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去追寻母亲的足迹,去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老师言而有度,点拨多,引导多,学生当仁不让讨论多,交流多。</b></p> <p><b> 年龄的差距,性格的差异,性别的不同。韩婧老师和黄浩老师奇妙的代表了两种性格的语文课。年轻老师的活力激情,青年老师的沉稳自信;女老师的细腻感性,男老师的厚重理性在这两节课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去往罗马的道路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利用音乐的教化作用为自己的课堂服务。不管是黄浩老师贯穿课堂的钢琴曲《雨的印记》,还是韩婧老师选择的钢琴曲《时间都去哪了》都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放空了自我,跟随着两位老师的思绪进行了一场时间的穿越。走近了朱德,也读懂了一位母亲的艰难和伟大。课堂的结尾,韩婧老师选择了用朱德母亲追悼会上,各界人士的挽联来结束这堂课。恍惚间,我们仿佛也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参加了那场独一无二的追悼会。45分钟,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位母亲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很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黄浩老师选择了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游子吟》结课。想起开课时舒婷的《呵,母亲》,一古,一今,跨越了千年,跨越了时空,情感却是共通的,天下的母亲同样伟大。两位老师都在无形中给了孩子一颗文学的心,一颗神往阅读的灵魂。让我们的眼光通过一篇课文看见课文背后站立着的“人”,进而穿越这个“人”望见一种人生。</b></p> <p><b> 两节精彩的语文课,带给听课的语文老师们太多的感触和启发。我们在他们的精彩里提升了自己,遇见了更好的别人,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把握难得的机会,畅所欲言。你听:</b></p><p><b> 首先隆德县第二中学的王玲玲老师从“扎根”“点亮”“互联网”三个词展开,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隆德县第四中学的刘新海老师主要谈了在课堂细节的处理上,情感的把控上,小组讨论任务的分工上,自己所取得的经验。其他老师也是各抒己见,积极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谈着自己对语文的情怀。</b></p> <p><b> 评课议课的过程中,惊喜不断出现,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高研部主任安奇,银川市中关村中学校长李建学,就两节语文课带来的微型讲座将语文组的本次活动带向高潮。两位专家金句频出,相当走心,真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耳朵一秒钟都不敢偷懒,害怕错过任何的点。</b></p><p><b> 李校长既是校领导,也是一位语文人。在唯分数论的现代社会,李校长却告诉我们语文课最重要的是语文味,是情怀。着实让我们感动。他提出了语文老师首先要存“敬畏”。敬畏课堂,敬畏学生。不要依赖教参和网络上的优秀教案,优秀设计,自己去读,去悟。</b></p><p><b> 安奇主任对统编版初中语文课程的编排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明确了教材设计是基于中国社会现实。老师在教授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国家的需求。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使命和责任。语文教师应该有单元思维。初中三年,六本语文书,36个单元的阅读,对应着36个写作的主题,每一个单元文章位置的编配都有它的意义。语文老师应该深度研究教材,关注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 除此之外,安奇主任还谈到了语文教学中目标达成的问题。语文课上教什么?教情感思想,教文学知识。应当是情怀在前,技巧性的东西在后。交流最后,安奇主任重点强调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整体到局部的任务。这一点是大部分语文老师所欠缺的,鼓励我们推广开来。</b></p><p> </p> <p><b> 两节语文课,一群语文人。半天的时光,交流,探讨,碰撞。为着两个字:语文。什么是语文?</b></p><p><b> “哪条路,哪道水,不关联语文?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教学?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忧愁,化成课堂上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美好姿态》</b></p> <p><b> 该是什么决定我们的语文?我希望是孩子的眼睛,是文章的思想,是文字的魅力,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精神诉求,是我们灵魂的体验,是我们的语文梦想。</b></p><p><b> 那里,有种植,有浇灌,有萌芽,有盛开。</b></p><p><b> 让我们带着今天所有的收获,抖落一身的尘埃,从心出发。</b></p><p><b> 让我们浅浅的教语文。</b></p><p><b> 我们只想浅浅的教语文。</b></p><p> </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