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行

洋芋

<p>晋陕行</p><p>一(晋祠)</p> <p>2020年10月11日,双节大假第三天,江姐,秋秋,洋芋嫂和洋芋结伴参加《云南快乐户外》组织的晋陕两省游。全团共30人,大多来自昆明的东南西北,还有兰州的。由一米阳光领队。定好11日在太原汇合。这条线路从山西太原出发,看云冈石窖,悬空寺,上五台山,进平遙古城,王家大院,观黄河壶口,领略五彩斑斓的丹霞地貌雨岔大峡谷和波浪谷,去李家山听信天游,最后去感受黄河第一湾碛口古镇的苍桑古朴。这条线路对我们来说很新奇,有特色,所以大家十分向往。记不得哪位作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十年中国看深圳,百百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就冲着这段话,3O位男女老壮跟着一米阳光就踏上陕晋之路。</p> <p>洋芋嫂,秋秋,江姐,洋芋抵太原机场合影。</p> <p>下午2点半,出机场,我们四人直接打车到酒店。放下行里又打车直奔晋祠。因为我们在太原只有半天时间。游晋祠原不在旅游计划内,只因团里的一位叫飞鸿的大哥在晋陕游临时群里发了一组有关晋祠前世今生的介绍,其中说到:来太原不到晋祠就枉到太原,犹如外国人到北京不去参观紫禁城一样遗憾。又说:晋祠在太原人心目中的地位,犹如紫禁城在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中山陵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为了不留遗憾和枉到太原,所以我们临时决定抓紧时间去一趟晋祠。</p><p><br></p> <p>晋祠大门前有三座全部用汉白玉修建的拱桥,整个桥面洁白,淡雅,大气。站在拱桥上,有一种站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上的感觉。</p> <p>进入晋祠第一道大门,院内青松古柏,绿草茵茵,亭台楼阁,流水清幽,当然还有游人织。</p> <p>深秋的晋祠,红了枫叶,黄了银杏,广阔的湖面,微波荡漾,亭阁,绿树,迎风摇曳的芦苇倒映湖中,金黄的秋菊一簇簇装饰着弯弯的小路,漫步在清幽的曲径,犹如走进画中。</p> <p>这些美丽的风景仅是晋祠的外围。叫晋祠公园。红墙里面才是真实的晋祠。进入红墙里面是需要购门票的。8O元一人。6O岁以上的凭身份证免费进入。</p> <p>晋祠原名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候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p> <p>晋祠建筑群之一,子乔祠。</p> <p>红柱黄瓦,雕龙刻凤,檐角飞翘的唐园。</p> <p>晋祠有三宝。献殿是三宝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p> <p>晋祠三宝之二,鱼沼飞梁。鱼沼飞粱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p> <p>晋祠三宝之三,圣母殿。圣母殿双层屋顶用黄绿色琉璃瓦修饰,大殿庄严古朴。殿前廊柱有八条手工雕刻的木质蛟龙盘旋而上,逼真威严。大殿正中供奉有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也就是这里的主人,圣母。</p> <p>晋祠有三宝,还有三绝。三绝之一,周柏唐槐。周柏在周朝初期种植,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树身向南倾斜,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p> <p>唐槐,在唐朝种植,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p> <p>晋祠三绝之二,难老泉。难老泉被称为三晋第一泉。深井中,难老泉正源源不断地向上涌出。据导游说:这眼曾经养育了晋沧儿女的神泉其实在1949年就因天灾人祸早已断流。现在看到的汹涌而出的泉水是水泵抽出来的,难老泉其实早已枯竭。</p> <p>晋祠三绝之三,侍女像。圣母殿右侧有彩塑侍女像四十余尊,均为北宋时期作品。这些彩塑神态惟妙惟肖,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载歌载舞,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无邪,形象十分丰富多彩。</p> <p>要了解晋祠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前世今生,没有导游讲解还真是雾里看花。请一个导游5O元。但是整个晋祠有许多导游带领着游客边看边讲解,又带着小扬声器,所以,只要跟着任何一个导游走,都能蹭听。</p> <p>三个小时的走马观花,对晋祠的了解只是皮毛。还是梁衡先生说的好,”梁衡先生为晋祠作赋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梁衡先生为晋祠写的晋祠赋</p> <p>游完晋祠已5点多钟。出晋祠大门,偶遇同一团队的飞鸿和开心,六人欢天喜地了几分钟,决定结队回酒店。为了省钱,我们选择乘公交车回市区,2.5元一人。岂知这2O多公里的公交车,每站必停。在车上坐了近一个小时,路程才行了一半,天已经全黑了,关键是肚子也饿了。于是六人当机立断,下公交车,然后打车进城。六个人打了两辆车,仅2O分钟就把我们直接送到美食一条街。看来出门旅游还真不能省钱。毕竟旅游的时间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为了省十几元钱,耗去二个多小时,亏大了。</p> <p>太原食品一条街长不足一千米,街道两旁全是古色古香的仿古铺面和小吃滩。大红灯笼从街头掛到街尾,各色霓虹灯灯光闪烁,把一条美食街照耀得扑朔迷离,万紫千红。</p><p>太原以面食为主,品种极多。各店铺门前的水牌上写的几乎都是什么刀削面,拉面,刀拨面,剔尖,还有什么拷栳栳,羊杂汤等,这些食品听都沒听过,也不好选择,于是挑了一家食客较多的面舘进去凑热闹。六个人,每人点一个食品,伙在一起品尝。味道都还不错,毕竟是面食大省,一团白面,经山西人一鼓捣,立马香味扑鼻,一个个都吃得打饱嗝了,还舍不得擦嘴。吃饱喝足,果断打车回酒店,再不敢省那几个钱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