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right;">——记清林小学语文科组教研活动</p> <p> 2020年10月23日,上海市特级教师孙宗良老师再次受邀来到了深圳市龙岗区清林小学,开展了关于如何聚焦课堂,把握教材解读的教研活动。天誉学校和华城学校的十四位老师代表,也一起参与了此次教研盛宴。</p> <p>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午,由王雨馨老师(执教三年级:《司马光》)与曾诚老师(执教四年级:《凉州词》)分别展示了两节语文研讨课。下午,评课议课,专家论课。</p><p><br></p> 课堂掠影 评课议课 <p> 两次教研的四次课听下来,孙老师认为,清林的青年教师起点高,不论是基本素养、学科素养还是课堂设计的能力都不错,但不足在于对语文课堂的认识,这不是青年教师的问题,而是当下语文课堂的困境,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应该研究整合,重新建构语文学习的目标。就这个问题,孙老师为我们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导。</p> 关于教材的解读 <p> 1.教材解读聚焦三个视角。过去我们是进行文本解读,而现在是教材解读。所谓文本解读,是站在作者角度考虑的。而现在的教材解读,是在文本解读作者视角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编者(语文要素)和读者(学生)的视角。</p> <p> 2.单元的整体性。读教材,要先看单元导读。以四上内容为例,第一单元是讲“我与自然风光”,虽同属一个主题,单元内每篇文章又是存在差异性的。比如《观潮》是自然景色的描述,相对客观地表现钱塘潮的壮美,是对景的欣赏。而《走月亮》是寄情于景,在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p><p>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上,我们可以把各自独立的文章学习整体把握,整体联系。在不断地求同和求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单元的教学价值,然后把教学的价值一步步融入到各个文章的教学中,构成单元教学目标和各个课文的教学目标联系整合。</p> <p> 3.教材知识积累、能力养成、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以二上的《场景歌》为例,我们要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实现语言的整体性。识字方式有两种,一是集中识字,二是随文识字。而随文识字,更注重语境和语用,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p> 如何阅读教材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三种眼光</p><p> 以六上第八单元内容为例。1)宏观眼光:我们发现,用一个单元来介绍一个人除了鲁迅之外,绝无第二人,在此单元前,学生从未了解过鲁迅,由此可知,鲁迅这个人物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初次认识鲁迅的学情。2)中观眼光:从单元整体的解读,本单元要呈现鲁迅的什么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本单元的内容不全是出自鲁迅笔下,是因为不同的作者可以用不同视角来表达想法和情感。3)微观眼光:每篇课文的解读。</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单元分析</p><p> 读一个单元,要做好单元的定位。单元是教材组织的基本,我们要在求同和存异中把握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的关系。以六上第四单元为例,我们要立足于如何用不同的小说做到不同的把握,再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对小说的学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3.读教材的态度</p><p> 孙老师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尊重教材,其次要有思辨意识,然后是要有批判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如何用背景资料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感。最后完成单元教学的价值重构。</p> <p> 在孙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收获满满。最后孙老师对我们的语文研讨活动提出了以下几点方向要求:</p><p>1.从教材到文本,实现教材的解读与价值教学重构。</p><p>2.建立学生的意识和明确学生过程,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p><p>3.课堂中注意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的区别。</p><p>4.正确对待理性分析与情感认识。</p> <p> 相信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清林语文人将会对自己的课堂有更高的要求,以呈现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为思考方向,不忘初心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