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东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9年8月13日</p><p><br></p><p> 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父亲所在东北军区某团,没换冬装就编入了志愿军。</p><p><br></p><p> 夜间隐蔽通过鸭绿江,此时的朝鲜已经冰天雪地,脚上的黄胶鞋都冻硬了,父亲站在废墟碾盘上对全连做了战场动员。</p><p><br></p><p> “我这20岁的副指导员代指导员,在寒风中讲了十几分钟,自己出了一头汗,全连官兵群情激昂,应该是达到了目的……”记得父亲如是说到。</p><p><br></p><p> 美空军的狂轰滥炸占志愿军一次战役中总伤亡的80%以上、骡马炮兵、运输汽车、损失殆尽。父亲所在连120多人被美军覆盖式轰炸,仅存活数人。</p><p><br></p><p> 1950年10月—1951年6月,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实施战略反攻,“联合国军”为阻断志愿军的运输供应,对朝鲜北部实施全面封锁破坏,使志愿军后勤人员、车辆、物资和设施遭受严重损失,供需矛盾非常突出。</p><p><br></p><p> 为此,志愿军后勤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后勤分部增至4个,人员增至2.8万余人;及时调整兵站线部署,通过兵站线的延伸对部队实施跟进保障。</p><p><br></p><p> 把主要工作转入夜间进行,以减少美机空袭所造成的损失,突击抢运弹药,前送大批炒面,实行重点供应。</p><p><br></p><p> 一次战役中,父亲所在连整建制战损,在加强志愿军后勤建设的过程中,父亲调入志愿军四分部二十七大站辎重三营十一连任指导员。</p><p><br></p><p> 辎重部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和美军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地卸载转运各种军需物资粮食弹药,确保前线补给。</p><p><br></p><p> 1951年7月开始,朝鲜北方发生特大洪水,美军趁机集中其主要空军力量对志愿军后方实施“绞杀战”。</p><p><br></p><p> 志愿军陆续增加铁道运输部队、抢修部队和护路高炮部队,总人数达5万余人。</p><p><br></p><p> 后勤战线对物资严密组织疏散并加强伪装,有计划地构筑地下、半地下仓库和掩体,把人员、物资、车辆转入防护设施内。组织抢修,部队对铁路、公路随炸随修,在铁路受阻地段,组织运输部队和装卸部队进行倒运、接运。</p><p><br></p><p> 有一次,父亲连队,在连续多天几乎不睡觉的情况下,特别是最后一天粮食断供的情况下,冒着敌机轰炸,连续十多小时卸载粮食物资,战士们虚脱的有被麻袋压得站不起来,有踉跄摔伤的,有虚脱昏迷的,还有轰炸牺牲受伤的。</p><p><br></p><p> 战士们不能理解卸载的是粮食,自己却没有粮食吃。面对战役关键阶段,在违纪挪用和保证前线运输的两难情况下,父亲擅自决定从运往前线的面粉中拿出一袋给全连做了一顿面疙瘩汤喝。</p><p><br></p><p> 事后,父亲因为挪用粮食受到志司后勤分部通报批评,也因为保证了战役运输任务关键节点的实时衔接,而荣立集体三等功,个人二等功。</p><p><br></p><p> 至1952年6月,志愿军挫败了美军的“绞杀战”,并在反“绞杀战”斗争中建成“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保证持久战打下了基础。</p><p><br></p><p> 据史料: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前,志愿军后勤储备了作战所需弹药和两个半月的主副食品;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及时供应各种物资1.6万多吨。</p><p><br></p><p> 在1953年反登陆作战准备中,囤积弹药12.3万多吨、粮食24.8万多吨,可供全军食用8个半月,为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提供了充分的物资保证。</p><p><br></p><p>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共接运从中国运往前线的物资260多万吨,补充枪械48万多支(挺)、火炮1.3万多门、汽车2.1万多辆。</p><p><br></p><p> 救治伤员38万多人次、病员45万多人次,修复枪支7.5万多支(挺)、火炮1.4万多门次,新建公路2500多千米,加修公路8100多千米。</p><p><br></p><p> 新建仓库1.5万多个(座),病房6900多间,简易营房7万多座。</p><p><br></p><p> 汽车运输204.4万多台次、3.27亿多吨千米、48.多万吨运量,铁路运输38.5万多车、800多万吨运量。</p><p><br></p><p> 后勤部队共涌现出功臣4.8万余人,集体立功单位766个。</p><p><br></p><p> 父亲晚年对曾经是志愿军钢铁后勤的一员感到无尚荣耀,他说:“志司后勤分部的通报批评是我军旅生涯唯一瑕疵,但功大过小,铭记且不羞于示人。”</p> <p>金城反击战前父亲吴志学调入54军130师独立通讯营任副教导员(图中后排左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