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国庆长假第一次出游选择了重庆。女儿说:想去那儿吃火锅。于是,我们一家人乘动车出行旅游。<br>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去过重庆。那是一座“城在山中建”的山城。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道路依山而筑,房子临水而盖,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那时的江边码头很繁华,有原始的石阶梯上下,岸边停靠着大小船舶,樯桅林立,船篷相连密密匝匝,凌乱而忙杂。街边的商铺,多是砖木结构混搭的老式“吊脚楼”,低矮不齐。扯开喉咙轮番叫卖的商贩,不停地向过路行人推销熏鱼、酱鸡和水鲜等土特产品。印象最深的是码头挑夫,黑黝黝肤色,一条扁担,一卷麻绳,站街揽活。他们扁担上肩,绳挑两头重物,在石阶中奔波运送,出苦力挣薪水。记忆中码头江边火锅店很多,简易的桌台摆到了街面上,形成了大排档。三五成群的当地人,围坐在一起,划拳行令,涮锅吃喝,氛围很喜庆。那红红的油锅,翻滚的汤水,不息的火苗,令人垂涎三尺。重庆火锅名气很大,我在西安常吃,但总觉得麻辣味道不正宗,是个“怕辣还嫌不够辣”伪吃货。<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夏 丽</h5> 从西安到重庆四个小时的动车车程,酒店订在解放碑商业街附近。我们放下行李就开始张罗着吃火锅。闹市区的老字号招牌醒目、亮眼,令人眼花缭乱。女儿只得按网红排名,确定了网红店。饭口就餐的人络绎不绝,门口摆放着座椅,排号入店,并提供小点心和柠檬水,让顾客食用,还给我一岁多的小外孙女赠送了玩具礼品。这对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来说,平添了一份温馨的感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天门夜景</h5> 火锅店的翻台率很高,客人们一波跟着一波,应接不暇。坐等了30分钟后,我们顺位进店。服务员正在端碟拾碗,清理前桌的残渣余孽。只见服务小哥舞动着手中的抹布,干净利索,犹如街舞般妖娆,动作既专业又有趣。一家人坐定,穿上印有招牌字样的围裙,要了个鸳鸯锅,点了招牌菜,色香味很诱人。有红白相间的牛羊肉、韧而弹脆的毛肚、碧绿青叶的蔬菜等等。大家赶忙用手机拍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像餐前热身一样,乐呵乐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胡学珊</h5> 重庆火锅麻辣味较重,吃到口里像是被灼伤似,火辣辣的,令人咋舌、冒汗。坐在童椅外孙女闻味而动,左顾右盼,急不可耐。女儿连碗筷都不敢让她去舔一舔,生怕“辣”哭了不好哄。有心的店家,专为她烹饪了一份清淡的儿童餐,让她蹭在烟腾火燎的火锅边,与大人们一起慢慢地涮,尽情地吃,共享川味的那份火辣及热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童趣</h5> 我抬眼看见墙壁上挂着数块店家美食评比的荣誉牌匾,其中一块标注着“好味巅峰”字样奖牌,让我好有“正宗味道”的满足感。餐中间隙,我起身挡住一位着装领班模样的人打问。她告诉我,这家店老板的外婆,二十年前在朝天门码头开了家火锅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她年纪大了,火锅店由子孙们传承下来,目前做到了品牌连锁,省内外都有分店。我欲刨根问底,见她忙的不亦乐乎,只好做罢。最后,还是在酒店书橱架上,翻看了几本介绍重庆风情的书,了解到了火锅的起始渊源和趣闻轶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王继文</h5> 其实,火锅由来已久,不过是汤水里涮菜涮肉然后蘸调味酱吃。东汉和隋朝时期的祖先们,就是用铜鼎及斗吃火锅的。各地都有吃火锅的讲究,方法和口味不同。重庆火锅的特点是麻辣味奇重,这与山城潮湿的地理环境和川渝人性格耿直、脾气火爆息息相关。<br> 据说在清朝末年,有位官员到重庆办案,因水土不服,得病厌食。于是,他独自走出衙门,漫无目的地游走到朝天门码头附近,闻到一股勾人食欲的香味。他寻香找去,只见船工们居住的吊脚楼里,男女老少围坐在一口大铁锅周围,一筷子一筷子地涮锅吃菜,好不热闹。大铁锅里,红汤翻滚,气雾袅绕。大官人忍不住咽下口水,顿时胃口大开。回到衙府后,责令厨馆儿去码头,照搬了“下有火上有锅”的方法,烹饪食物。他一屁股坐下来就没停筷子,直到满身大汗淋漓。第二天,他的病奇迹般的好了。这种温中散寒的神奇,流传开来,使这种“下里巴人”喜闻乐见的家常饭菜,经过“宫廷大厨”的调制改良,逐渐登上了精品宴席的大雅之堂。<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头拾趣</h5> 后来,重庆火锅菜品发生了异变,除了牛羊肉外,还加进了飞禽走兽,生猛海鲜,应有尽有。与陕西人叫卖泡馍“天下第一碗”的套路一样,有的商家还打出了“18年的老店,卖出超100万锅”广告语,让这锅老汤香飘万里。<br> 在磁器口古镇商街上,我看到作坊内火锅底料的制作过程。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炉上,支起一口三尺大锅,上面漂满了红辣椒,旁边一箩筐煮透的麻椒。小伙计用大铁铲不停翻搅着滚烫的底料,红油噗噗,热气腾腾,满街生香。我凝神瞩目着沸滚的老汤,犹如跌宕不息的长江水,风里来,雨里去,历经沧桑,见证了城市的繁衍和变迁。<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陈 曦</h5> 我在想: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无不钟情于巴渝这块热土。诗仙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豪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忽闻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他们曾经目睹着这里仙境,激情抒怀,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很难说不是在涮锅熏蒸下,举杯畅饮后,迸发的灵感和豪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李 寰</h5> 穿过时间隧道,那块标志着抗战胜利和五星红旗升起纪念的解放碑,浓缩了1940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和1949年山城解放回到人民怀抱的历史印迹,牵动着人们景仰的目光。<br> 曾几何时,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了著名的“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使国家在抗战胜利后避免内战动荡彰显和平的曙光。<br> 观展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旧址,不禁忆起儿时敬仰的小萝卜头、江姐等英雄形象,眼前放映出革命先烈的悲壮故事。<br> 一幕幕,一件件无不震撼着我的心灵。<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温淑华</h5> <p> 突然,我被一阵悠扬乐曲,打断了思绪。原来,外孙女停在一家小茶馆前驻足观望,目不转睛看着演奏者怀里静卧的小花猫。店主人一边悠闲地吹着口琴,一边示意小动物与她互动,亲切而又惬意。这家木质结构的茶馆,风格别致。旁边做旧的木条板上,写着“庭院小息”、“夏日冰饮”、“冬日暖茶”、“咖啡-调酒”等字样,窗框横梁上,悬挂着几个琵琶模型,使我体验到了重庆人火锅生活外的小资情调。</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陈照星</h5> 走在重庆街头,坡陡路斜,就是开着导航也容易迷失方向。一条街逛下来,两条腿困乏疲惫。特别是我们带着外孙女,推着小童车,时而上坡下坡。遇到台阶,搬来搬去,弄的人鼻尖冒汗。小娃娃像是“坐滑竿”、“坐花轿”似的,美滋滋地手舞足蹈,精气神十足。在大人们自伴自唱的儿歌声中,高歌猛进,还真“嗨”出点吃火锅时的那种热情与奔放。累,并快乐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遇见重庆</h5> 在朝天门码头观夜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穿桥前行。眺望两岸依山而建的高楼大厦,层叠耸起,繁华鼎盛。特别是华灯初上,流光溢彩,耀眼绮丽。俯瞰桥下,流动的灯火倒映江中,波光粼粼,犹如在星河里徜徉,虚幻、美妙、迷醉。不难想象今天的重庆,因码头链接世界,有超强的国际大都市范儿,仿佛视觉上享受了一餐火锅盛宴,璀璨靓丽,美不胜收。<br> 这里的山山水水,美貌美食,地灵人杰,像是在岁月里燃烧和沸滚的一锅老汤,蒸蒸日上。锅里涮煮着:有云,有浪,有桥,有诗意……待外孙女长大后,我还会带她来吃火锅!<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10月23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