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西厢房曾是我温暖的小巢</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这张图片,是我家老宅西厢房的全貌。我就是在这栋破旧的小厢房里,度过了我的青年时代。这栋小厢房,曾给我留下过许多美好的记忆!也曾经让我备受煎熬、吃尽了苦!</p><p class="ql-block"> 这栋小厢房,只有一个前窗,没有后窗,夏天的时候,由于没有对流的空气,房子里面非常闷热。农村夏天的夜晚,蚊虫总是一球一球的满天飞舞,在我小时候那个年代,农村人都是点着一种叫做“山胡椒”的熏蚊草或者艾蒿草搓成的粗草绳,使之产生滚滚的浓烟,用来驱赶蚊虫。蚊虫驱净后,必须立马关上窗户,否则的话,大批的蚊虫又会杀个回马枪,即便是你挂着蚊帐,这群家伙也会投机钻营地进入你的蚊帐里,或者隔着蚊帐把你贴着蚊帐那部分的肌肉,叮咬的处处起大包。可关上窗户,这一夜,你就得躺进蒸笼,汗流浃背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天,由于母亲不在这栋小房子里做饭,这栋小厢房里就像冰窟一样寒冷!虽然母亲隔三叉五地会在炕洞里捅把柴草烧一烧,能减轻一点寒冷,但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晚上,我睡在小炕上,总是缩成一团,两条腿从来不敢伸开。</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栋小房子,竟然还成了我们村里的“外宾接待站”!我们村人喜欢演戏,每到冬季会经常排戏演戏。县城里文化馆的老师们,每次下来教戏,都是住在我这栋小厢房里,和我挤睡在同一铺小炕上。</p><p class="ql-block"> 小炕很小,长不到2米,宽也就能有1.3米吧,常常要睡3个人。这就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城里面的文化人进行了亲密接触。我们有时候头并着头睡,有时候胳膊搂着臭脚丫子睡。我们挤睡在一起,驱走了寒冷,带来了欢乐!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们总会海阔天空地聊,天南地北侃!讲了许多许多我从来也没听过的新鲜有趣的事,让我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还和最年轻的李福全老师,成为了亲密知交!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往来,前年重回故里,他还携带全家人宴请了我全家。这些人,曾给我留下了许多幸福美好的记忆!这些人,让我产生了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厢房的外间屋,曾经安放着一盘和上面的图片一样的石磨。不同的一点是图片上的石磨只有一根磨辊,而我们家先前的那盘石磨是有两根磨辊,而且磨辊很长。那盘石磨,曾经让我们兄弟姐妹们吃尽了苦头!因为我们全家人一年到头吃的面,都是靠那盘石磨磨出来的,是靠我们兄弟姐妹们把着磨辊,不知道转了多少圈,才推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每次推磨,都是三姐带着我们哥仨干,四个孩子,这边两个,那边两个,把着两根磨辊,推动着那片沉重的圆圆的厚厚的石头墩子,沿着磨道一圈一圈地转,转的头晕眼花,转的目眩神摇!常常是一转就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p><p class="ql-block"> 这盘古老的石磨,留给我们的不全是苦和累的回忆,它也曾给我们留下过甜和香的滋味。那就是每次磨苞米面时剩下的麸皮,我们姐弟几个往往会分吃掉,虽然粗糟点,但咀嚼起来却带着丝丝的甜味。每年过年的时候,母亲会让我在磨眼里放两个面做的“剩虫”,等过完年后,这两个家伙就属于我的了,那可是香香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后来入了社,成立了生产队,生产队里有“马棚”,磨面时可以去那里牵回一头老牛或者毛驴,套上去拉磨磨面,从此以后,就再也不用我们兄弟姐妹们推磨磨面了。</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邻村有了粉面场,有机器磨面了。这盘石磨也就告老还乡,被清除出西厢房了。西厢房的外间变成了我们家的粮仓,米面粮油全都存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