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同学们,考考你,安全知识知多少?</p> <p>抵制校园欺凌</p><p>反对校园暴力</p><p>拒绝校园贷款</p> <p>什么是校园暴力?</p><p>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等,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名誉、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校园暴力。</p><p>校园暴力也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p> <p>语言暴力</p><p>行为暴力</p><p>心理暴力</p> <p>什么是校园贷?校园贷的危害</p><p>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帮助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情况。</p><p>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对消费分期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接近七成,而剩下将近三成的群体中,没进行过分期消费的大概为22%,10.5%的群体用过但表示不会再</p> <p>一、“校园贷”的危害</p><p>1、影响生活和学习</p><p>沉重的息费等心理负担不但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跑路或轻生行为。</p><p>2、影响到父母</p><p>校园贷基本有父母的隐形担保,大部分家长会选择为他们偿还,对于困难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p><p>二、防范措施</p><p>1、树立正确金融观和消费观</p><p>提倡通过勤工俭学或助学贷款等方式获得支持,纠正盲目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的错误观念。</p> <p>2、理性消费</p><p>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p><p>3、提高警惕</p><p>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了解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p><p>4、保管好身份证件</p><p>不随意借给他人自己身份证,保管好个人证件。</p><p>5、选择正规借贷机构</p><p>确需贷款要选择有正规许可的机构办理,学习了解合同和金融法律基本知识,并及时按约还款,维护良好信用。</p> <p>校园贷的风险有</p><p>1、利率高</p><p>高利率加上高违约金是无稳定收入的大学生的沉重负担。</p><p>2、费用高</p><p>中介费、咨询费、预先扣除的利息以及各种名目的收费,到手的可用资金少得可怜。</p><p>3、追债方式野蛮</p><p>恐吓、殴打、非法拘禁等暴力讨债行为,严重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p> <p>2016年3月9日,河南某高校郑同学,迷恋足彩,借用、冒用28名同学身份证、学生证等信息,贷款近60万元,在青岛一酒店跳楼身亡。</p><p>2017年4月11日,福建某高校大二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烧炭自杀。</p><p>2018年1月30日,河北某高校大三学生李同学,因陷入校园贷在宾馆焚碳自杀。</p><p>2018年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天津数百名大学生落入变相培训贷连环坑》新闻,上3次课,学费加利息高达1.51万,400多名学生陷入其中。</p> <p>“校园贷款”早期是一项金融服务产品,近几年却与“不良”二字结盟,校园贷已经成为“校园害”。</p> <p>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这种毒害学生的“校园贷 ”恨之入骨,对当今社会年轻人的不良消费习惯深感忧虑,对主管部门的打击力度甚为不满,希望用这篇文章,把这个毒瘤剖析给大家看,让大家充分认识到非法“校园贷”和各种网贷的危害和风险,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至少能做到独善其身。</p> <p>校园贷,其实质是套用学生个人的未来金融信贷信誉和家庭的信誉以及来进行超前分割,借此获利,是一种转嫁性很强的贷款,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隐患。</p> <p>近两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各种贷款平台和分期付款平台也应运而生,五花八门的网贷产品手续简便,备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有很多的不法分子针对在校大学生利用“校园贷 ”来进行诈骗的现象也是越来越泛滥。</p> <p>四、学生如何应对“校园贷”</p><p>1、“擦亮眼睛”,增强防范意识</p><p>要谨慎使用并妥善保存个人身份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要提高自身甄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坚决彻底义无反顾的远离校园贷的陷阱。</p><p>2、“理性消费”,培养勤俭意识</p><p>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要摒弃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安排生活支出。最好能给自己定一条底线“绝不找任何人和任何机构借钱”!</p><p>3、“求助法律”,有效保护自己</p><p>当遇到危险或者被催债人威胁恐吓时,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家人和老师,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积极寻求司法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