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得意门生金介甫从西方世界的角度写了这本沈从文传记,名为《他从凤凰来》。果不其然,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和我们大不相同,独辟蹊径来解剖沈从文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在西方人心里和眼里的沈从文。沈从文还是那个沈从文,但中外作者笔下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沈从文。都是谈沈从文,但说出了各自不同境界。也许,这样的沈从文更立体,饱满和全方位,更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我不谈本书的其他内容,就沈从文的婚姻一事来写篇美篇,虽然这不是本书正文的主要内容,涉及得也不多。但要知道外国人写的书一般都是七分是正文,三分是注解,读者能从里面了解的内容不亚于正文,很多时候,比正文还多。 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成为一段佳话,大量情书,深情缠绵,堪视为文学作品:“我走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沈从文锲而不舍、轰轰烈烈的追求。这场狂轰滥炸的苦苦追求终于让他从张兆和的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癞蛤蟆吃上了天鹅肉”。一般都知道沈从文的婚姻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才子佳人,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不说“天仙配”,至少也是“黄金搭档”吧,“诗和和远方”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从实际的真实情况来看,让人大跌眼镜。他们的婚姻幸福很短暂,在他们一生的时间长河中只有可怜见得那么的一小段,“苟且”和“一地鸡毛”几乎是他们在世生活的全部,一生就在彼此的折磨中度过,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婚姻和恋爱是两回事:恋爱是浪漫的,精神的,天上飞的感觉;而婚姻是务实的,偏物质一点,地上走的感觉,要踏实。沈从文婚后,还是像婚前一样,活在虚无缥缈的浪漫中,尤其是生活方面,经济上入不敷出,还要买字画古董玩;还要妻子像婚前那样打扮得漂漂亮亮,做小姐,不要做家务;出手大方,常常做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事。这让“不当家不知当家难”的妻子很是不满和反感。起初是一条小缝,沟通和交流就可以弥补,可就是这一对高智商的名人,在情商上成了“低能儿”。至死都没有心诚意真沟通一回。为此,他们付出的成本是:一辈子的婚姻犹如一座地狱,彼此在里面相互折磨了一辈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子长了,对沈从文根本没有爱情的张兆和虽然忠实地履行着妻子的义务与责任,却无法表现出她内心根本不存在的感情,这让多情公子的沈从文无从感受到妻子对他热烈爱情的回应。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在这非常时期,沈从文遇见一位刻意迎合他的“女文青”高青子,不免感到眼前一亮,找回了在妻子面前失去的自尊。沈从文的出轨颇有点“婚内缺什么婚外找什么”的意味,在婚内得不到妻子赏识和崇拜的沈从文在婚外找的便是这些而已,大有“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青子主动找上沈从文,除了有对他才华和为人的仰慕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借助他在文坛的人脉与关系,发表作品、跻身文林。“沈离谱”还把这段精神出轨写在他公开发表的小说《看虹录》里,不漏一个细节,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是写得那样肉麻和不堪,唯恐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他有外遇,闹得满城风雨。1949年后,沈从文被昔日的文人朋友们群起围攻和批判,而他的《看虹录》也成了罪证之一。张兆和虽然同情自己丈夫,但《看虹录》的露骨,里面坦白展示的沈从文内心隐秘情思,她想原谅,但始终迈不出那一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他主观上没有这样想,但他这样做了,也有这样骇人听闻的效果。这从他对这件事的公开表态中得到佐证。沈从文自己并不以为然,他说:“我不能想象我这种感觉同我对妻子的爱有什么冲突,当我爱慕与关心某个女性时,我就这样做了,我可以爱这么多的人与事,我就是这样的人。”换位思考,如果张兆和这样做,他会怎么想,什么样的感觉?这就是张兆和恼他“少不更事”的缘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表示对妻子的忠诚,沈选择了主动彻底坦白这次的“不忠”:和外遇来往的过程和前因后果,详细得不能再细了,最后表示深深的忏悔,争取妻子的“从宽”处理。这让本来就觉得自己是同情沈而下嫁的张兆和,情何以堪?自己瞧不起的人,竟有“外遇”?还写小说公布于众?一次次身心出轨都让张兆和百剑穿心,如今再来亲口重述一边,那不是再次伤害,是什么?真让她“地上少个洞钻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若移情我便休”。张兆和想:嫁给你这个第13号懒蛤蟆,吃了天鹅肉,不知足和感恩,反而在外面吃懒蛤蟆了,不是羞辱是什么?思来想去,虽然没有离婚,但两人开始“比离婚还要痛苦”的漫长分居。沈住到学校里,早晨来家带“一日三餐”就走。不能多待,过夜更别想。这样的结局让沈从文百思不解,生不如死,活活地折磨他的心。分居的日子简直就是活在地狱里,50岁的沈从文慢慢地对婚姻倍感失望和绝望,曾两度自杀。最终,经久长时间的考验,沈的“真诚”换来了妻子的原谅,破镜虽重圆,但留下的裂痕要用时间来慢慢地抹去。遗憾的是,余生留给他们的时间也极其有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这次“失而复得”的婚姻,沈从文又开始用那罗曼蒂克的情诗来表达对妻子的爱。在旧日的诗歌中,沈从文写道:“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诗人的爱是执着的、深沉的、细腻的。但让张兆和的感觉是沈“又来了”和“老毛病”又复发了。她立刻犀利地责备道:“你比谁都显得“少不更事”,就因为你缺少人必需的那点‘平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初,胡适不看好这场师生恋,说沈从文“错用情了”。胡适为此曾经私底下劝过沈从文:“这个女子根本不想了解你,也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那些说爱情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不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可沈从文不这么认为,自己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既然成就了婚姻,那就要夫妻二人共同来好好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沈公子却视婚姻为儿戏,我行我素,把家庭的全部负担让一个女人来承担。这让本来就让“一厢情愿”的婚姻开始偏离轨道:内心敏感、极善于捕捉心理活动的一代大家沈从文,早就明白妻子不爱自己、不了解自己,可他却始终坚守着与张兆和的婚姻,抱有总有一天能打动她的期待,只是,坚守时间越长,他内心就越沮丧、越失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反思这段婚姻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回应的爱情是可悲的,因为出身和性格差异、沟通不够充分,在沈从文活着的时候,张兆和始终没有真正懂他,自然就没有爱上他。沈从文身后,张兆和也深深后悔从前待沈从文过于冷淡疏离。可这个善良、忠实的女人又何尝明白,世间唯有真爱和咳嗽无法掩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后,张兆和去世和沈从文合葬。一场婚姻是什么模样,谁都说不清楚。女人是用来爱的,男人是用来懂的,也许这是婚姻的内涵和精髓。婚姻本是两个人的事,成功和失败责任各占一半。这场婚姻真是应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古话,两个人本该在享受幸福的婚姻中一辈子都受尽了苦,更比《边城》里的翠翠还要苦三分,翠翠的幸福和苦各占百分之五十。沈从文成就了《边城》,没想到自己一辈子困在感情的《围城》里。如地下有知,愿沈从文改掉“少不更事”和“老不更事”的毛病,张兆和多懂一些沈从文,来世幸福美满!婚姻创造平等,但要幸福一辈子却要双方一辈子去经营,不是吗?请美友们分享你们美满婚姻生活的丰富经验,让更多的人来营造“天老地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2/05/26修改于九龙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