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三国时的黄氏家族》黄承彦即黄祖?!!

山谷传家

<p>大爆料!三国中的黄氏家族┃黄承彦就是黄祖。诸葛亮和黄祖、黄权、黄忠、黄盖、黄皓、黄月英其实都是一家人。荆州士族世家四大家族。</p><p>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也是对诸葛亮影响较大的一位老师。研究诸葛亮出山前的耕读生活和成才之路,不能不研究黄承彦。黄承彦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有姓有字却未说名的人。黄承彦叫什么名字?黄承彦是谁?这是一个有趣的考据题目。</p><p>1977年赵地先生在天津旧书店购得的汉《黄承彦碑》拓本,是研究黄承彦最为可靠的实证史料。这块《汉故黄君之碑》就是黄承彦墓的墓碑,上面的文字如下:</p><p>“先生讳承彦沔南白水人也□□□□其先乃□帝之苗……当其时若先生者感天之志刚坚□□□□……□之禀性纯诚德音洋溢乎朝野天资刚健□□伟绩载记于史册有果毅之志无畏葸之心????乃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也唐豕不若而清□无□者纯理词穆天□又其倜傥不群健……非碌碌庸众者所可同日语而其倜……于□□……四年甲寅朔葬于城西四十?里?……当其时士友感德禀性不群乃人称……相议乃作词曰蔼蔼前哲玉浩光明□□□□遐迩共□□……克勤克俭既和且平坚若介石穆如?清??风?人往风微刊石勒铭。”</p><p>正史的记录中或者可信性比较大的史料中,出现“黄承彦”的只有《襄阳耆旧记》(即裴注的《襄阳记》,东晋习凿齿作品)里的两句话 。</p><p>一个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另一条是:“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除此以外,别无其他。</p><p>《三国演义》中有关记载黄承彦的地方,共出现了两次:</p><p>第一次是刘玄德两顾茅庐时,见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似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p><p>第二次是吴国的陆逊不听当地土人的介绍,轻闯诸葛亮的八阵图不得出,而被黄承彦救出的故事。这一段可以直接排除。因为史有明载,黄承彦218年去世的。222年夷陵之战时不可能从坟墓里爬出来玩。</p><p>好了,黄承彦到底是谁,可以推导出来了。先确定一下黄承彦的年龄:</p><p>黄承彦和刘表同年,生于142年。这点很明确。根据《黄承彦碑》碑文中的“□□四年甲寅朔葬”,逸庐还得费心推算出来黄承彦去世的时间:</p><p>年号带"四"的年份,汉末有建安四年(199年)、建安十四年(209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公元220年以后,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且公元220年以后,襄阳为曹魏占据。襄阳使用年号,按理应为曹魏年号,带"四"的有黄初四年(223年)、太和四年(230年)。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才出山,刘备三顾茅庐时还遇见黄承彦,所以建安四年直接排除;由于建安二十四年关羽麦城败亡,襄阳已归曹魏占领。所以凡在公元219年后襄阳的墓碑一般来说不可能写建安年号了。再看月份。根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查阴历朔为甲寅的月份,上述几个带“四”年号的时间里,只有建安十四年(209年)正月是阴历朔为甲寅的月份。以此断定黄承彦为建安十四年(209年)正月葬而立碑,考虑东汉年间有身份的士族办丧事一般要停灵3至6个月,其卒年则可能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冬之际。</p><p>再考据一下黄承彦的家谱:《襄阳记》说,黄承彦是"沔南名士"。"沔南",即汉水以南。《黄承彦碑》的开头也说:"先生讳承彦,沔南白水人也。"在"沔南"之后加了一个具体的地名"白水"。赵文考证"白水"方位,引用了《水经注》卷二八:"(沔)水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又南迳安昌故城东,屈迳其县南,县故蔡阳之白水乡也。"</p><p>东汉世家婚配极其讲究门第。《三国志》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黄承彦能和蔡氏结亲、俨然是黄姓大族世家人士。考证蔡阳白水的黄姓大族,只有“江夏安陆黄氏”。东汉时江夏黄氏为著名的士人家族,即名臣黄香一族。</p><p>好了,概括一下:黄承彦生于142年,死于208年,住在汉水南岸,是黄香的后代,江夏安陆黄氏的族人。与刘表是连襟。也是蔡瑁的姐夫。为荆州士族的代表人物。</p><p>再来看黄祖。就可以发现黄承彦和黄祖两人之间的巧合太多了。</p><p>从正史《江表传》中记载:刘表是来自山东的皇室后裔,他任荆州牧时,积极扶持士族文人阶层,和当地世家蔡氏、黄氏结为姻亲,重用地方豪族姻亲势力,如蔡瑁、蒯良、文聘、黄祖等,以江夏安陆黄氏族人黄祖出任江夏太守 。</p><p>黄承彦在荆州当过二千石的地方官,黄祖的江夏太守职位还偏就是二千石的荆州地方官;和黄承彦一样,黄祖也是安陆黄氏后人,这就有点巧了;刘表和黄承彦是连襟、刘表和黄祖居然也是姻亲,而汉末诸蔡最盛的蔡讽,可是只有两个女儿!这就更是巧了。</p><p>正如三国中没说黄承彦的名,三国中也从没说黄祖的字。从字面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解释:“彦”的意思是“古代有才德的人”。“承彦”的意思就是“继承古之先贤”。即“祖”或者“法祖”“继祖”的意思。而“祖”这个字,在《国语》、《礼记》里就是当动词用。 而且正好是用来说“古之圣德之人”的。古人起名取字必须是意义关联的。所以,黄祖,字承彦。非常贴切。这也算巧了吧。</p><p>还能说点巧的:史书所记黄祖是个文人,甘宁批评他的时候也说他“怠于耕农,军无法伍”,一身不务正业的文人腔。孙策骂黄祖“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能和东汉著名的文人领袖刘表成为“气息”知音,"高爽开列"。说明黄祖也有较高的文化地位和良好的学识声望。恰巧的是《襄阳耆旧记》说“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竟和黄祖用了同一个“高爽开列”的评语。</p><p>黄祖也是很有点文人臭脾气的。后来北方名流弥衡出使荆州,刘表也是让黄祖接待的,没有点文化功底,没有点文人风骨,黄祖能邀集江表名士和弥衡对骂、能有底气镇得住场面一刀杀了弥衡这个文化另类?也巧了黄承彦也是极有点臭脾气的:《黄承彦碑》上也得分明:“威武不屈也唐豕不若而清□无□者纯理词穆天□又其倜傥不群”。手握兵权又有士族傲气,黄祖黄承彦的气质何其像也,还不是同一个人吗。</p><p>后面还有巧到无法用巧来解释的:黄承彦生于142年,死于208年,卒年66岁。黄祖哪年生史书上查不到,但是说是和刘表年相若,而刘表恰恰就是和黄承彦同年!《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了黄祖部将甘宁背叛时对黄祖的表述:“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既然说黄祖“年老”“昏耄已甚”,总也差不多像是说六十来岁的人吧。无巧不巧,黄祖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军西伐江夏之役。和黄承彦卒年一样。</p><p>黄祖死后,江夏水军交给了他的内弟蔡瑁统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蔡瑁是个草包,后曹操误信蒋干之言,中了周瑜的离间计,将蔡瑁斩杀。史实不是这样的,蔡瑁很有见地,文才出众,带兵作战能力强,水军尤甚。司马彪《战略》载:蔡瑁继任黄祖为江夏太守,后任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曹操挥军入荆州时,与蒯越共同迫刘琮降伏曹操,尔后仕入曹操麾下,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为汉阳亭侯。这个蔡瑁,既是黄祖的内弟,也是黄承彦的内弟。哪有这种巧法。</p><p>黄承彦和黄祖,同一年生、同一年死、有同样的祖先和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还有同样的连襟姻亲、当同级别的地方官、甚至还是同样的脾气、同样的社会评价,这两人一个有字无名、一个有名无字,名和字还意义对得那么合式贴切,除了是同一个人,还能有别的解释吗?</p><p>黄姓为中国第7大姓,其郡望在南阳。黄姓家族是颛顼后裔,黄国故人。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今湖北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晋代江夏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入居福建。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极为常见,与郑成功家族的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p><p>南阳黄氏始于南阳太守黄子廉。黄子廉是西汉黄霸后裔。《吴书》转引裴松之注曰:按《黄氏世系》,子廉名守亮,南阳黄氏先祖,配张氏。陶渊明有一组题为《咏贫士》的组诗,第七首中有提到黄子廉:“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王应麟《困学纪闻》引《风俗通》也提到“白水黄子廉每饮马,辄投钱于水,其清可见矣。”由此可见黄子廉是沔南白水人,尝为南阳太守,为人清廉。</p><p>黄子廉的后人黄香一族,《后汉书·黄香传》记载:“黄香,字文强,江夏云梦人”。黄香生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卒于延光元年(122年),东汉时期著名大臣。黄香兄弟二人,黄香的哥哥在南阳延续了黄氏宗脉。而黄香在汉明帝时迁到了江夏,建立了江夏安陆黄氏家族。</p><p>黄香有八个儿子,为“黄氏八宗”。黄香八裔之后分别迁到了各地。其中黄香的长子继续在江夏安陆,成为安陆黄氏家族正脉。次子迁到巴西阆中,成为阆中黄氏家族之祖。第五个儿子黄瓒又迁于零陵,建立了零陵黄氏家族。</p><p>三国时代江夏安陆黄氏是世家大族。《三国演义》中,黄氏家族着实出了一大堆英雄:</p><p>一号黄祖。史书明记:前文提到的黄祖,也就是黄承彦,正是是沔南白水人、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嫡系后代。黄祖(黄承彦)生于142年,是江夏安陆黄氏之后,也就是是黄香的孙子。</p><p>二号黄盖。《三国志·黄盖传》裴松之注引《吴书》:“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吴书曰: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史书确凿,黄盖是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代。按《黄氏世系》,盖父名安字孚仁,黄香第五子黄瓒之长子。黄盖是黄香的曾孙。</p><p>三号黄忠。《三国志·黄忠传》:“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说明黄忠是南阳黄氏的后人。黄忠应该是黄香哥哥的孙子。</p><p>四号黄权。《三国志·诸葛亮传》: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黄权的爷爷是黄香的次子。所以黄权也是黄香的曾孙。</p><p>五号黄皓。黄皓是刘禅的宦官,任黄门令。后期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黄皓是黄权哥哥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黄香的玄孙。</p><p>女一号黄月英。黄月英是黄祖(黄承彦)的女儿,也就是黄香的曾孙女。因此,她的丈夫诸葛亮也就是黄香的曾孙女婿。</p><p>上述三国人物,其实都是黄子廉的后人。基本上是江夏安陆黄氏家族的黄香一族。黄承彦就是黄祖。黄忠和黄祖是堂兄弟。黄盖和黄权是堂兄弟。黄忠和黄祖是黄盖和黄权的叔叔。黄权是黄皓的叔叔。黄月英是黄祖(黄承彦)的女儿、黄忠的侄女、黄盖和黄权的堂妹、黄皓的姑姑。诸葛亮是黄祖(黄承彦)的女婿、黄忠的侄女婿、黄盖和黄权的妹夫,一直和诸葛亮闹别扭的黄皓,其实两人也是亲戚:黄皓要叫诸葛亮姑父。</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然,诸葛亮自己家的亲戚也是一大把,诸葛家族和刘表一家、蔡瑁家族、黄氏家族代代联姻,亲上加亲。形成了荆州士族世家四大家族。</span></p> <p>江夏太守黄祖,出身不凡,才兼文武,射死孙吴三员大将。</p><p>黄祖,《三国演义》中的小人物,有射死孙坚、杀害弥衡、轻视甘宁等事迹。</p><p>总体上说,黄祖的形象,总体上就是无能,具体体现为年老昏聩、嫉贤妒能、不自量力。</p><p>1.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p><p>2.黄祖与祢衡共饮,皆醉。祖问衡曰:‘君在许都有何人物?衡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二人,别无人物。祖曰:似我何如?衡曰: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祖大怒曰:汝以我为土木偶人耶!遂斩之。衡至死骂不绝口。</p><p>然而,真实的黄祖,绝非无能之辈。</p><p>黄祖</p><p>黄祖初辅刘表,平定荆州;后孙坚来伐,祖射死孙坚,立下大功;继而镇守江夏10年,使东吴不得西进。</p><p>因此,黄祖虽不如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周瑜等人,却胜刘繇、王朗、华歆等多矣。</p><p>一、简介江夏郡</p><p>黄祖的实际,大多发生在任江夏太守期间,那么江夏郡具体在哪里,它的位置有多重要呢?</p><p>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西陵县(今湖北新洲县)。</p><p>东汉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辖境即今湖北武汉市周边一带。东汉末年,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徙治夏口城(今武汉市汉口城区)。后孙权破城杀黄祖,掳掠而去。刘表长子刘琦出镇江夏,另筑夏口城(今武汉市汉阳城区)。同年底,曹操任文骋为江夏太守驻此。</p><p>关于江夏郡的重要性,也简述一二:</p><p>武昌(江夏郡)之地,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襄、汉;南北二涂,有如绳直!</p><p>而湖广地形的死穴,是在武昌(江夏),或是襄阳,还是荆州(江陵)呢?</p><p>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p><p>武昌,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p><p>刘表镇荆州,以江夏处江汉之冲,恐为东吴侵犯,于是增兵置戍,使黄祖守之。孙权亦知江夏是江东存续的关键,于是城夏口,都武昌。后继孙氏而割据江东者,大都延续孙氏之意,恒以武昌为重镇。故上流之形胜,诚莫切于武昌也。</p><p>孙坚</p><p>二、黄祖的出身</p><p>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p><p>蒯越曰:"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武人,不足虑。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p><p>由此可见,刘表能坐稳荆州,全靠地方大族的支持。</p><p>这一点,从刘表的用人上,也可得到验证:黄忠、文聘、魏延都是荆州的大将之才,而在刘表手下却得不到重用;即使是刘表的从子刘磐,也没当上郡守的大官,而是与黄忠共守长沙攸县;再看蔡瑁等人,蔡瑁历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蒯越也因功而被拜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p><p>因此,官拜江夏太守的黄祖,绝非泥腿子一个,而是与蒯越、蔡瑁一般的地方豪族。</p><p>事实上,在三国时期的江夏郡,确有一个了不起的世家大族,那就是江夏堂黄氏!</p><p>古黄国地处河南潢川,建于夏初,历经夏、商、周三朝,共1500余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吞并,黄氏子孙以国为姓,其中一支便迁至江夏。300余年后,江夏黄歇当上了楚国宰相,封为春申君,成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各地黄氏子孙纷纷来投,江夏遂成了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春申君黄歇也被尊为江夏黄氏始祖。</p><p>到了东汉,江夏黄氏人才辈出,达到鼎盛。主要人物代表有黄香、黄琼、黄琬。</p><p>黄香(68年-122年 ),字文疆,东汉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主角。少有孝名,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甚得汉和帝恩宠,历任尚书郎、尚书左丞、尚书令。</p><p>黄琼(86年-164年),字世英,黄香之子,东汉名臣。历尚书仆射、尚书令。转司空、司徒、太尉等职,遍历三公,后因得罪跋扈将军梁冀而被免。梁冀被诛杀后,再次出任太尉。164年逝世,获赠车骑将军,谥号"忠"。</p><p>黄琬(141年-192年),字子琰,黄琼之孙,东汉中后期名臣。董卓秉政,征召黄琬入朝为司徒,又迁太尉。与司徒王允等共同谋诛董卓,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收黄琬下狱,不久遇害。</p><p>结合刘表用人的特点,再考虑黄祖恰任江夏太守,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黄祖必定出身于江夏黄氏!</p><p>篇外:黄姓确是荆州大族,仅三国中留名的,便有黄承彦、黄祖、黄盖、黄忠。</p><p>刘表</p><p>三、略评黄祖能力</p><p>自190年刘表入荆州,到208年黄祖战死,黄祖为刘表效命18年。</p><p>关于黄祖的能力,我认为其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具备一定能力,即“粗通文武,以弱抗强,功不可没”!</p><p>下面,魏某从三方面对黄祖的能力全面分析:</p><p>一是黄祖的文才。</p><p>上文已论证,黄祖出身于江夏大族黄氏,即使非嫡系子孙,亦是旁枝,因此黄祖是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p><p>关于这一点,在祢衡一事上,可以得到佐证。</p><p>《后汉书》:祢衡复侮慢于刘表,刘表耻之,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黄祖亦善待焉。以祢衡为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黄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p><p>黄祖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尤善于衡。尝与祢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黄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p><p>初始,黄祖能善待祢衡,黄祖子黄射能与祢衡交厚,足可说明黄祖、黄射都是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不然祢衡不可能搭理黄祖父子。</p><p>刘表既不能容祢衡,为何要将祢衡送于黄祖,而非其他人呢?此点也可证明,黄祖在当时是具备一定名气的。</p><p>祢衡是极其狂妄的,曾说:大儿杨德祖,小儿孔文举。杨修(德祖)是弘农杨氏人,孔融是孔子后。而祢衡能与黄射相交,即表明黄祖家绝非寻常百姓,必是出过两位三公的江夏黄氏一族。</p><p>祢衡</p><p>二是黄祖的武略。</p><p>江夏郡本治西陵县(今新洲县),黄祖任江夏太守时,移治夏口城(今武汉城区)。</p><p>按现在的交通状况,西陵距武汉63公里,距离并不算太远,但却远离汉水、长江交汇处。</p><p>而古代武昌(江夏)最重要的军事意义,就是控制汉水、长江两条水上交通线。在这个意义上,西陵是完全不能和夏口城相比的。</p><p>因此,黄祖移治夏口,足见其战略眼光。</p><p>三是黄祖的战绩。</p><p>在黄祖效命刘表的18年中,曾3次挫败孙家的进攻,并射杀孙坚等三员大将。</p><p>第一次是191年,孙坚在征伐刘表。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黄祖伏兵从竹林间放箭,孙坚中箭而死。孙坚号称江东猛虎,吕布、胡轸都败其手中,董卓亦避其锋芒,黄祖先败后胜,并射死孙坚,足见其能。</p><p>第二次是199年,孙策骗取刘勋庐江后,挟战胜之威,率周瑜、吕范、程普、韩当、黄盖、孙权等进兵江夏,和黄祖大战。魏某认为,孙策此战中略有小胜,知江夏不可取,便回师取华歆的豫章郡,华歆不战而降。</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次是203年,孙权继父兄之志,大举讨伐黄祖。黄祖老当益壮,射杀了孙权大将平虏将军徐琨、破贼校尉凌操,孙权大败而回。</span></p> <p>汉交阯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蔡邕)</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夫人江陵黄氏之季女字曰列嬴其先出自伯翳别封于黄以国氏焉高祖父汝南太守曽祖父延城大尹祖父番禺令父以主簿尝证太守事奉明君以立臣节汉南之士以为美谈初都尉君娶于故豫州刺史即黄君之姊生太傅安乐侯广及巻令康而卒继室以夫人生童纪未龀而夭夫人怀圣善之姿韬慈母之仁抚育二孤导以义方思齐先姑神罔时恫故能迄用有成诞膺繁祉广歴五卿七公再封之禄康亦由孝亷宰牧二城九鼎之义夫人是享爰暨稚孙更仕三宫或典百里或作虎臣银艾貂蝉近侍显尊爰兹介福于我夫人自郡尉仕于京师及广兄弟式叙汉朝夫人居京师六十有余载其乗辂执贽朝皇后采柔桑于蚕宫手三盆于茧馆者盖三十年上有帝室宠光之休下有堂宇斤斤之祚心耽其荣体安其逺图长虑用遗旧居欲留此焉康宁之时亟以为言太夫人年九十一建宁二年薨于太傅府是月辛酉公之季子陈留太守硕卒于洛阳左池里舍公衔哀悼祗慎其属遵奉遗意不敢失坠乃俾元孙显咨度羣儒以考其衷佥曰昔舜帝没于苍梧殡于虞郊二妃薨于江湘不即兆于九疑延陵季子实惟呉人长子道终卜塟嬴博夫遭时而制不逺迁徙防气所之不系丘垅帝舜以之神往时怨季札以之仲尼嘉焉鉴帝籍之髙论综精灵之幽情稽先人之遐迹顺母氏之所宁兹事体通而义同允不可替于是公乃为辞昭告先考然后卜定宅兆筮悉从遂营窀穸之事举封树之礼十月既望粤翌日已酉塟我夫人黄氏及陈留太守硕于此髙原雒阳东界闗亭之阿天子使中常侍谒者李纳吊且送塟持赙钱二十万布二百匹再以中牢祠羣后毕防荣哀孔备于时济阳故吏旧民中常侍勾阳于肃等二十三人思旧慕化推本议铭着斯碑石俾诸昆裔瞻仰以知礼之用是为神语乃申颂曰于穆夫人家邦之媛昔在嬴代王国氏建至于近祖亦降于汉天祚明徳福禄流衍既作母仪履信思顺登夀耄耋用永蕃娈子孙以仁追稽先典厝兹洛濵齐迹湘灵配名古人休矣耀光千亿斯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