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上 游的美篇(副本)

王上游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 生 七 十 自 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五 退 休 生 活 小 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春年华是首歌,激情而高昂,桑榆晚景也是首歌,静谧而舒缓。光荣退休了,晚景如春,担风袖月,颐养天年。如今我们丰衣足食,生活自由自在,出行方便快捷,生命财产安全亦具保障。同时代的退休一族,都是历经磨难,含辛茹苦一路过来,唯有晚年生活赶上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苦尽甘来,基本生活都不成问题,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此与先辈们过去的退休老景相较,我辈已经是否极泰来,三生有幸了。正所谓"白头逢盛年,人间重晚晴”。</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生活主旋律毫无疑问就是养老。至于应该如何养老,已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网络中相当部分段子都在不厌其烦地指点老人们如何处世、如何生活,大如三观,细如走路睡觉、吃饭饮水,几近乎劝导人们要重新做人。这类醒事文劝世文多如牛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许多言论断章取义,缺乏科学依据,或本末倒置混淆视听。不少老人因此感到茫然,无所适从,连穿衣吃饭饮水都得如幼儿般重新学习,一不小心就进入了生活误区,紊乱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规律。有的人惧怕"三高"而遍面改变饮食结构,或盲目追求那些被放大宣传了的一些食材、保健品、或药品功能。从疯狂一时的“三株口服液"开始、“生命一号"、"中华鳖精"、“红桃K“,到"虫草""肾宝"、"脑白金"、"黑枸杞"等,尽管广告猖獗、电视洗脑,一个产品倒下了另一个又起早,前仆后继如雨后春笋,终归一律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因为那些所谓的功效纯属子虚乌有,先先后后都纷纷跌下神坛,但是却让一些健忘的人们耽误了健康,钱财也因此打了水漂。</p><p class="ql-block">有的人把日常锻炼当成是一时之需,或过度运动而造成身体器官伤害;还有的人胡乱“辟谷"、盲目“减肥"、随意施行“素食",多是劳而无功得不偿失。在街巷角落里,常可见到成堆的人群在光顾所谓保健品、治疗仪、特效药,几乎多是些老年人。包括一些充满伪科学的媒体广告在内,骗子们抓住这些老年人追求延年益寿的盲目心理,大肆鼓吹其产品如何神效,如何难得,一条虫、一棵草、一种治疗仪,就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一些老人听信诱惑,慷慨解囊,不惜高价购买。我有个邻居长辈花一百元买回一瓶盐酸氯喘片(止喘药),其实正规售价只需几块钱。首次服两片后全身剧烈打抖,心慌,心率、血压都一百八,差点丧命。类似愚昧行为屡见不鲜,既损害身体健康又延误原有疾病的诊治,险象横生,往往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无异于自残。</p><p class="ql-block">人之寿命长短,首先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稳定表达,有利于身体细胞组织和各器官功能的正常行使,才能有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才能减少疾病的产生,对抗衰老进程。人类基因进化的完善程度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于是才会有长寿村长寿家族现象。第二是与心态平衡和生活规律与否密切相关。我之所见,凡是长寿体健的老人,都是心态平稳、积极乐观,并按自己久已养成的习惯规律生活。在饮食结构上并无刻意追求,更不是借助于某种食物药物来维护生命。生活规律的长期紊乱,会导致一些疾病基因的暴露,如肥胖和“三高"、糖尿病、抑郁症及长期的心理失衡等不良因素,都会成为衰老催化剂。三是意外伤害,如车祸、天灾、环境污染、战争等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作为个体的人们始终难以掌控和对抗的。</p><p class="ql-block">寿命遗传基因也可以用“水桶理论"来理解。组成生命之桶的木板只要其中有一块过短或破损,要想长寿就困难,而现今的生命科学水平还基本上难以解决这种寿命短板,这是我对"天命"的一种认识。所以人类个体的生命其实很脆弱,非常之无奈,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处处惴惴小心,如临于谷;还要实事求事顺其自然,讲究科学养老,更不能盲目跟风,甚至寻求一些伪科学的“却老术",欲寄希望于某一种奇特的生活方式或某种保健品、某种食物药物就能够使人长命百岁,都是徒劳无益的,绝不会有奇迹发生。</p><p class="ql-block">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就是指人和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人间世事都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古罗马哲人西塞罗说:“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要珍爱生命就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生老病死是自然轮回,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无法预测未来,珍惜当下的拥有便是永恒的快乐。宋人有首无题诗:"劝君莫恼鬓毛斑,鬓毛斑时也自难,多少朱门少年子,被风吹上北邙山”,就是劝告老人们对余生要抱有辩证的科学的生命态度,乐观从容地过好晚年的每一天。</p><p class="ql-block">在退休养老生活中,反对盲目追求盲目跟风的同时,我们也不能采取消极态度而走向另一极端,应为求得安康幸福而有所作为。退休后的日常生活应该具有规律性,有节奏的生活规律能保持人体各器官的最佳功能状态。所谓顺其自然,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并非怂恿愚昧和鼓励人们不作为,举例如必要的健康体检不能拒绝,已患疾病必须积极调理和及时治疗,不可任其恶性发展。同时生活不能太闲,医学心理学"感觉剝夺"实验和生活实践都证明,缺乏外界信息刺激会产生心理疾病,人的大脑神经元需要不断得到刺激才会保持灵敏,闲得无聊则思维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情绪不良。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应该是有所事事有所思维,驰张有度、劳逸结合,最好还有一两种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个人,每个人终身都与一定的人群在一个同心圆内生活,我们还有亲情,有长辈有兄妹还有子孙,余生只要还有能力,就不能闲着,尽量为家庭做点力所能及之事。《增广贤文》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牛马",这句话在当今大部分家庭生活中实际已成了悖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是真。当然,前题还是要力所能及,沒有起码的身体状况,沒有行动能力当然就免谈。为了减轻子女们的负担,也为了家庭和顺,至少不给或少给子女们带来麻烦;既需要互相关顾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健康身体,哪怕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亚健康状态。</p><p class="ql-block">对自身的亚健康状态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人生都是与疾病作伴同行。人体每个细胞也有生命周期,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遗传转录失误,失误的累积就会产生疾病,欲追求彻底无病状态是不实际的。以务实的科学生活态度、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尽量持久地保持起码的身体机能状态,更准确地说,唯有追求生存质量,尽力减少身体遭受病患折磨的机会,尽力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就是我辈退休生活的阳光正道。</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讲养生,提倡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同时也预测到人的自然寿命是百岁以上。两千年前的医学家们能具备这些见解和预测,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度百岁乃去"的实质只是预测,事实上,古今百岁老人少之又少,我国从古代至新中国诞生以前的平均寿命才30岁,那是因为饥荒、战争、瘟疫而且医疗落后。解放后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的改善,现在中国平均年龄已达77岁,短短几十年间就达到这种状况,在世界上已经是绝无仅有的了。2018年全国百岁老人也不过区区两万人,还不用说其中尚能生活自理者不到半数,长期卧床经受折磨是谁都不情愿的。这些都足以说明刻意追求长寿不应该成为我们余生的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流年无声。确如人们所述,一世人生就只有"三天":无奈的昨天,忙碌的今天,还有无法遇料的明天。既然“昨日之日不可留",又没有资格再唱《明日歌》,急景流年,往者不谏而来者可追,我们退休者只能顺应自然,选择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过好眼下的每一天了。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事实上讲,我们每月不论多少都拿着国家退休金,一般生活用度已不成问题,还享受着社保医疗,有病能得到及时诊治,又沒有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浑身轻松,唉乃闲云,求得平凡而从容地生活就是幸福。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受,浅层次的幸福就是快乐、无痛苦,深层次的幸福则是一种情绪和生活态度,即所谓知足常乐,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我的退休生活主旋律,与弄孙族们差不多。除了和家人一起照顾孙辈外,坚持早晚走路,有空坚持看书,读读诗词。空闲时也看看《美篇》文章,偶尔参与其中一些话题。还喜欢做《彩视》作品,也是自得其乐。我不拒绝微信朋友圈,还常发些即兴诗歌和《彩视》、《美篇》作品与圈友们同乐。所谓"颐养天年",精神生活是绝对不能缺席的。陪孙子自然是很具体,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冗事杂务难免,而且样样都非小事。不过也该欣赏美好的一面,成天与小精灵打交道,会使你笑口常开,消减横秋老气。天伦之乐也是养老正能量,正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伦理情谊,人心向上”。</p><p class="ql-block">廉颇虽老尚能饭,只是各个消化器官都在萎缩,各部位消化吸收机能都在打折扣,所以老来各种营养成分吸收差,不小心就会产生营养不良,身体出现偏差后通过医学检查才得知,这是必须要注意的。既不能节食择食还不能乱吃。凡是长寿老人都能吃,说明他(她)们消化吸收功能尚良好,退化慢。衣裤越穿越长、眼镜架越戴越大,说明身高体型都在呈负增长。骨质疏松我是吃过了亏的,容易骨折,所以我早就开始了纠正“行如风"的走路习惯。我不戒酒,每天一次,红酒二两或白酒一两;几十年来习惯了睡午觉,一日三餐尽量规律。因为自幼贫困养成的习惯,不吃零食也不追求美味。不喜欢吃烧烤,惧怕生冷,因为口舌粘膜和腸胃功能不予商量,冷不防就会闹小脾气。</p><p class="ql-block">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喜欢旅游,只是时间所限,频率有度。我的旅游取向是不追求山水奇观,而是偏重历史文化。国内去过北京、南京、上海、苏州等地,上月才去了西安。也有过两次出境,一次去意大利和法国,顺道摩纳哥;第二次去德北俄六国,顺道爱沙尼亚。能够去欧洲特别是文化古城罗马、巴黎等地观光,亲临目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灿烂,是我读中学时期就萌生的夙愿。必须感谢这些年来祖国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国家强大了,大开国门,侪辈普通百姓才有此机会走出国门,求证以前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见识异邦文化风情,开阔了视界,实现了多年以来的向往。所到之处,我的所见所闻,回来都会做成《彩视》或《美篇》作品,与圈友们共享。</p><p class="ql-block">退休晚年追求生存质量,其内涵相当丰富,范围也十分广泛,世界卫生组织对此已有相应的明确指标。不过我还是认为:为了养生却病,求得晚年安康而追求生存质量,这是一套系统工程,说是一本无字天书也不为过,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只要能达到自感良好,心与神俱的内心境界,相信就能修得正果。</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歌,夕阳绚丽。为逝去的青春剪影和点赞,打开心窗,游目骋怀,铺就晚年生活的幸福道路,已经过去的一切,也就该沉入到脑海的深沟。平衡了心态,和谐了心灵,就充分理解了"平淡才是人生的底蕴”这句话的哲理所在。尘心思无穷,尽付一曲中,我心光明,不负此生,夫复何求!</p><p class="ql-block">“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此借清人袁枚的自寿联与大家共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p><p><br></p><p> </p><p><br></p><p><br></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