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秋季是各种传染病高发季节,同时传染病预防是幼儿园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的传播与蔓延,2020年10月22日南岩卫生院柯院长及简主任给我园老师进行了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培训主要内容为手足口病,腮腺炎及乙型肝炎预防。</p> <p>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人群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由于病毒传染性很强,常造成流行。流行的高发季为春夏交界及秋季,该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为2~10天。</p><p>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有发热或不发热,多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手足口腔出现疱疹,口腔内疱疹多位于舌 颊黏膜和硬腭等处。手和脚的疱疹多出现在手掌 脚掌 手指 脚趾皮肤之间,严重时可延及整个下肢及臀部。疱疹最初为米粒大小红疹,很快在红疹顶端出现小水泡,水泡破溃后可形成溃疡。</p><p> 本病以预防为主,家庭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及接触不洁物品后,用洗手液经流动水冲洗。不吃生冷食物,勤修剪指甲,减少病毒侵袭的机会。居室保持通风,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幼儿去人群密集不通风的公共场所。</p><p> 校园预防:严格做好晨检工作,一日两次监测幼儿体温。教室寝室保持通风干燥。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保持清洁干净,定期消毒。餐饮具,个人卫生用品及时清洗,必须做到一用一消。</p><p> 疾病护理:感染手足口病轻症患儿,待在家中隔离增加休息时间,避免剧烈活动,适当提高患儿饮水量,低热时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度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口腔手足出现疱疹时注意饮食护理,最好使用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穿纯棉材质衣物,避免抓挠皮肤患处,防止疱疹的继发感染。看护人在接触患儿前处理呕吐物及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染物,如患儿哭闹厉害,疱疹严重合并心肺等病变时应及时就医。</p> <p>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5~15岁儿童,潜伏期为4~25天,平均18天左右。 </p><p> 最初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倦怠和发热,随后出现腮腺肿胀和疼痛,部分患儿以此为首发症状,常先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开口咀嚼食物或吃酸性食物时胀胀痛加剧。腮腺肿大可持续5天左右,此后逐渐消退,患儿有不同程度发热持续时间不一。</p><p> 传染源为早期病人和传隐性感染者。</p><p> 传播途径:病毒在唾液中经飞沫传播儿童易感。</p><p> 本病有效预防为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感染儿童应严格隔离,腮腺肿大期间进流质饮食。</p> <p> 乙肝是乙类传染病,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我国是乙肝大国病毒携带者达到1.2亿人,人群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我国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新生儿和未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p><p> 各种急慢性乙肝患者和携带者均为均可作为传染源。</p><p>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p><p> 乙肝预防主要是切断传染源及注射乙肝疫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