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记忆》(四十)村北的漕河和穿村而过的引漕灌渠咱村村北有一条水由东向西流的河叫漕河

物联飞歌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家乡的记忆》(四十)</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村北的漕河和穿村而过的引漕灌渠</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咱村村北有一条水由东向西流的河叫漕河,它的下游从东浊起再往下叫浊河,现在全称叫漕浊河。这条河六十多年来经过三番五次的整治,成了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模样,这是大多数乡亲们都知道的,但你知道它的过去吗?你知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前,咱村居民住宅区与公社(镇)机关、社(镇)直部门集中区中间,由漕河引出,在现在的汽车站向南至康孟庄村西南、田东史村北的这段“汶河路”路基上有一条由北向南的灌渠吗?这条灌渠叫引漕灌渠,庄上人俗称它小河沟子。这条灌渠是成立人民公社后大跃进时代修建的,它引漕河水入汶阳中南部,不但补充着几万亩土地的地下水源,还直接浇灌着数千亩土地,惠及着十多个村庄的几万人民。</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漕河是汶阳境内东中部历史悠久的一条季节性自然河流,发源于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北部和满庄街道办事处西南部,由多条支流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聚集而成,到了城东村东南就汇集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水域向西顺势自然流淌。解放前这河基本没有河堤,平时溪流潺潺,干旱之时断流干枯,汛期洪水泛滥冲坏农田淹没庄稼。在咱村村北河面上有一座既窄又矮只能行人的石板桥与城上村相连,水小的时候人行走过桥,水大的时候水漫桥而过,行人只好试探着慢慢趟水过桥。在解放前咱们村和邻近几个村的百姓都没少蒙受了这条河造成的灾难。</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解放后特别是成立了人民公社后,打破了土地私有和一家一户生产的壁垒,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势,</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大打河道治理、兴修水利的人民战争,先是挖深河道修筑河堤让水按人的意志流淌。为解决季节河的问题,在大汶河的砖东村村东1500米处,修建了一条一千多米长横跨大汶河的拦水大坝,在河堤上修建安装上了水闸,向西北方向挖了宽六七米左右、深三四米左右、长达数公里的人工河道,在岗子村东、姜华村西与漕河连通,引汶(河水)济漕(河)为漕河引进了水源。在村北漕河上修建了带蓄水闸的漕河大桥,从大桥向东至城东村东南角,形成了近千米长几十米宽的水域,最深处达五六米。在桥的南端修建安装上了水轮机,白天磨面,晚上发电供公社机关、社直部门和咱村照明。</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把大汶河的水引入漕河,河水顺漕河流经岗子村北、宿楼村南、李楼村南、三城村(即城东村、城西村、城南村)南、咱村和郭店村及北庄村北,流入东浊村(即浊东村、浊北村、浊前村)北浊河,又顺浊河向西南方向流经安庄镇东王村、西王村和咱镇西浊村西北,向南经河岔口村西,又经安庄镇三岔口村、肖店村返回了大汶河。引汶河水在沿汶阳中北部从东到西流淌二十多公里,有效地补充了地下水源,提高了抗旱保收能力。漕河河堤分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初进行了两次取直加固治理,既减少了占地面积,又大大提高了排水防洪能力。</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浇地全靠二人拧、水车、辘轳头,为解决汶阳中南部浇地灌溉问题,在现在漕河大桥东一百五十米左右处,建起了放水闸,向正南挖了宽约五米、深约两米左右的灌渠。灌渠紧挨咱村居民居住区东面而过,那时灌渠离村东机关部门区域还有一段距离。灌渠向南到了康孟庄村西南,在田东史村北约四五百米左右的地方扭头向西,直奔范武村谭家林,沿谭家林北继续向西进入李店村南西徐村范围,至此灌渠与大大小小的浇地水沟渠道相连,放射性的向南向西延伸很远,放水时可直接改沟浇地。灌渠堤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南北向堤上左右两侧都栽有生长茂盛的杨树,渠道扭往西后渠堤均很矮,再往西到了尽头基本就成了一条大水沟。</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在这条灌渠上共有五座桥,以水的流向依次是:第一座在现在汽车站东南角不远处,在这里通往南北的主干道———唯一的公路,由灌渠西过桥后沿灌渠东南行;第二座在现在十字路口红绿灯处,是乡亲们出入,外地人赶集来往的交通要道,(这也是个老十字路口);第三座在现在食品站门口南,在这里原横贯汶阳东西的公路向南到了尽头扭头向西,以上这三座桥都是两空桥,宽都有五米左右。第四座桥在由现在“圣泽苑小区"西墙向西不远处,从原公路上向南分支出一条三四米宽通往田东史村的路,桥在路与灌渠的交汇处;第五座桥在现在谭家林西北角由董庙村向南通往高淤的公路上。这五座桥都用石头砌墩,横上既长又宽又厚的碑身而成,非常平整、坚固。</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在灌渠流经沿途相隔不远都留有放水道,可根据安排有计划的放水灌溉。在咱村村北姜家林处和南潭湾子东留有分水道,湾里缺水时可以补水;河里来洪水时把洪水分到北大湾和南潭湾子里,水再从南沟路经董庙、李店、西徐流入东浊汇入浊河。这条灌渠在当时抗旱防涝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曾记得:一九六三年冬,砖舍村来修漕河的民工在咱村住宿,在西南角王家院设立伙房;一九七一年冬我在本村读初中时,星期天参加过漕河郭店村西北段的改道治理劳动;一九七三年春我在肥城八中读高中时,参加过公社组织的全体高中学生(记得除八中外还有东浊联中的高中班学生和高淤中学的高中班学生)在砖东大坝东侧进行的清淤、挖砂、疏通引汶济漕河道大会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村团支部兼职时,在一个秋收时节的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公社团委曾组织我们吴店管区和西徐管区的团员青年义务劳动,在范武村北至李店村南的地块里向西续挖引漕灌渠。…………</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随着打深水井和农业灌溉机械化、电器化的逐步实现,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引漕灌渠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平堤填渠变成了道路或田地,在邻近漕河的起始段还建起了楼房。大桥也几经改建扩建,去掉了水闸,水轮机房早己不复存在。桥面宽了,河道直了,在河中不多远就建有一个拦水坝,水面普遍宽了,有一面河堤上还铺上了带砼混垫层的沥青,河堤两侧栽植了风景苗木,漕河已成了一道靓丽的休闲观光风景线。过去的漕河和引漕灌渠早已成为我们这代人以往的记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晴空(WXT)2020年10月10日于泰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