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初放故乡游

昆仑

<p>“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离家的人儿飘流在外头。走走走走啊走,他乡沒有烈酒沒有九月九………”一首游子吟催快了我回乡的脚步。重阳前夕正好参加老同学分别48周年聚会,会后老街走走,分湖滩逛逛,古桥登登,少小离家老大回,眼前一幕幕的景色勾起了我对芦墟古镇的无限眷恋!</p> <p>芦墟古镇是一个古老的水乡泽国,一条条小河将小镇分割包围,而一座座小桥又将小镇连结沟通。最有名是便是观音桥、登云桥和嘉泰桥!</p> <p>观音桥位于小镇北端,何年建造已无考证,有记载的是乾隆年间曾重修过。当年桥西还建有小庵,内供观音像,所以就习惯称为观音桥了!我小时候放学后常来桥上玩,爬在桥沿上探出身子去摘红通通的枸杞子!</p> <p>在镇南老早轮船码头边上还有一座登云桥,建于乾隆年间。桥面上还刻有“八宝纹”图案,桥墩上刻有几只石狮子,就象忠实的卫士拱卫着小镇的南大门!</p> <p>还有一座桥兴许镇上的人不甚清楚,那就是横架在北芦墟的嘉泰桥,建于南宋嘉泰元年,后在光绪年间大修过一次,此桥是芦墟最古老的石桥了。</p> <p>很早以前芦墟沒有公园,因分湖滩有一块绿地,还建有葛鹤年烈士陵园,夏季分湖边更是年轻人游泳嬉水的好去处。去的人多了便成了公园,后盖起了房子造了小石桥,慢慢才有了公园的规模!</p> <p>这是建在分湖公园内的一座小石桥,叫金揽桥。这几个苍劲有力的隶书是当年明哲先生所写!</p> <p>原先独脚屿跟分湖滩是隔水相望的,为了拓展分湖公园,八十年代建起了九曲桥,在独脚屿上还造起了亭榭假山,又筑起一道长堤与太浦湖老渡口相连结!</p> <p>走过这条河边长满芦苇的堤坝,迎着初升的太阳,一首小诗在我心里逐渐清晰起来:晨风阵阵拂芦苇,分湖水寒鱖鱼肥。信步湖畔长堤边,惊起芦滩鹭双飞。</p> <p>去分湖边看夕阳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我小时候经常去分湖滩玩,钓鱼捉虾摸螺蛳,常常伴着落日回家。</p> <p>那夕阳下的芦花,随着微风不停地舞动,散发出一缕一缕芦花飞向空中,也是极有情调的!</p> <p>我站在临波阁前良久,思绪随着流水流淌。遥想当年,这里曾是吴越交界之地。相传伍子胥曾在分湖边安营扎寨操练水军,那颗千年的老银杏想必曾见证过,在那湖面之上吴越两支水军一定发生过刀光剑影的激烈厮杀……</p> <p>离开分湖滩,心里有几分惦念几分辛酸,归来拈成小诗一首:芦苇深深秋水长,西风猎猎碧波寒。遥看湖面贯长虹,亭下原是伍子滩。</p> <p>芦墟原先泗洲寺及那颗高达几十米的古银杏树是古镇的标志物,也是飞机导航的一个标识物。可是文革中被某些无知领导下令砍伐掉了,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每每想起心中很是郁闷。</p> <p>听说如今在庄家圩重建了一个泗洲寺,古寺不在了,新寺也得去看看。眼下的泗洲禅寺虽然很气派豪华,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回来拈诗一首:钟声依稀夕阳斜,庄家圩上看晚霞。泗洲新寺气恢宏,那及老庙古树祥。</p> <p>芦墟河道多,因此浜也多。这是袁家浜,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当年河水很清澈,鱼虾在河里清晰可辨,家家户户吃的水都取自河里!</p> <p>每当夏天我们一群孩子就结伴下河游泳,打水仗,大人们便在岸上观看,时间长了一个个被叫上岸去。</p> <p>老早市河里经常有网船撒网捉鱼,有的还在河里扒螺蛳。可巧我在人民桥头看到船上一对老夫妻正在使劲扒螺蛳,引来许多人围观。</p> <p>镇上的市河在我的记忆中是很闹猛的,每日里乡下村里人上小镇买东西、探亲访友也都是摇船而来,捉鱼船也不停穿梭在市河里,吱吱呀呀桨声不断。还有河桥上洗刷的人也陆绎不绝。如今市河似乎已完成了使命,变得清静起来了!</p> <p>游罢了古镇,新区也是要去看看的。沿着大渠荡生态公园一路前行,但见远近高楼平地而起,几十年前荒凉的地方已然变成了高档住宅区和星级酒店,崭新的芦墟镇主城区在这里诞生了!</p> <p>遥想五十年前,这里是江家湾村,交通不便,去村上要用船摆渡过去。有一年农忙假,我们班上几十个学生住在村上,与农民伯伯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块我们曾经用汗水和青春浇灌过的热土,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内心深处!</p> <p>这里的商业也一改老镇小店铺林立的传统模式,采用了销品茂商业广场的格局,只要走进大楼,吃穿用商品全部搞定!</p> <p>游罢古镇踏上归程,走在高架路上,眼前一片开阔。远处金灿灿的稻田,随风稻浪翻滚,原先的僻远乡村高楼林立,分湖开发区的厂房鳞次栉比。望着眼前这一切,我从心底觉得,时代真的变了,故乡芦墟也变得更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