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是金少华,今年86岁,身体健朗。</p><p>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保家卫国已经整整70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国家为我们这些健在的志愿军老兵颁发纪念章,我很高兴能活着享受到这份荣光。</p><p> 每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响起,我的脑海里都会重现和战友们参军入朝、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重现我这个志愿军女兵在朝鲜度过的200多个日日夜夜。打开影集,泛黄的照片带着我穿越时空,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到一个志愿军女兵的芳华。</p><p><br></p> <p> 我是浙江温岭人。照片中远处山峰上的巨石,被称之为“石夫人”,是温岭的地理标识。这栋正在修缮成为当地文化设施的建筑,曾经是我们家的祖屋,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家乡解放后,解放军部队官兵也住在家里。</p> <p> 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隆隆炮火声中,16岁的我,还是一名初中生就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我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1师,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渡江战役中,他们从安徽桐城渡江,直接解放杭州以及浙江沿海。61师驻防我的家乡温岭。</p><p> 我们一同入伍的共有30多名女同志,在那个年代,都算是知识分子,有人还提着皮箱来到队伍上,但最后,什么都不允许带,我们几乎都是“光着屁股离开了家”。</p><p> 我们穿上军装,部队立即开拔。从温岭到宁波,今天不论开车还是乘坐高铁,都能当日还,可是当年,我们翻山越岭,日行夜宿,黄岩、路桥、临海……,走了整整一个星期。行军途中,我们这些刚参军的女兵,得到了老兵们很多帮助,有的背包都是老兵们帮着背,即使是这样,还有很多女兵脚底磨出了泡。作为女兵的班长,我带领全班战士克服困难,出色的完成行军任务,因此获得记四等功一次的嘉奖,并且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br></p> <p> 1952年,部队改编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部队在宁波为参战积极准备,等待入朝的命令。我们深知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不仅要有打败美帝国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有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即使为中朝人民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这期间,我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p> <p>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到1951年夏季,历经五次战役,给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沉重的打击,迫使敌人放弃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于7月接受停战谈判。尽管如此,战争仍在继续,前线坑道战壕里的战士们仍在流血牺牲。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以打促谈,以打逼谈的形势下,1953年3月,我们部队奉命入朝。</p><p> 部队从宁波乘船抵吴淞口,在太仓乘火车来到东北安东。在安东短暂的停留,主要是训练骡马适应战场环境。</p><p> 接到部队入朝的命令,我们兴奋而又紧张,因为走进战场,任何意外随时可能发生。</p><p> 1953年3月5日,我们部队步行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p><p> </p> <p> 在朝鲜,我先是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831信箱大车连的卫生员,后来被调到师卫生营当卫生员。</p><p> 大车连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拉的大车,担负运送物资的任务,往返于后方与前线之间,而作为卫生员就是做好指战员的保障工作。美国佬在前线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把重点放在打击破坏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运输线上,所以,我们每次穿越封锁线的时候,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不时有马车被炸,或者翻车的情况发生,牺牲和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我的战友马梅君,宁波人,她在执行向183团阵地运送弹药的时候,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而不幸牺牲。</p><p> 开始,我们没有战场经验,紧张而且害怕,可最最害怕的是女兵晚上站岗。运送物资的时候,车上装着辎重,老兵教我们紧紧拉着马尾巴不松手,避免意外的发生。曾经因为太累了,也是因为年龄小,一次夜里行军的时候,我抓着马尾巴居然睡着了。</p><p> 我们部队是在抗美援朝的后期入朝,后来所有女兵又被从团里调回到师里,所以我们直接接触战斗的机会很少,但我们一直保持高度戒备,时刻准备抢救受伤的战友。停战期间,我们部队负有监督对方执行停战协定、交换伤员和双方配合交接阵亡士兵遗体的任务。有的同志还有机会随“纠察”人员进入美军营区,亲眼目睹美军的营房、后勤和医疗保障的设施。</p> <p> 这些纪念章、慰问品,寄托着祖国人民盼望志愿军指战员打胜仗的殷切希望,饱含着对祖国儿女不怕流血牺牲,顽强战斗的一片深情,值得我永久的珍藏。</p> <p> 美军在前线企图用心理战瓦解中朝人民的坚强意志,这些是美军用来空投宣传品的小型降落伞布。虽然这些算不上战利品,但我和家人小心收藏,让历史告诉未来。</p> <p> 1953年7月,交战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刚刚站立起来的新中国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没有志愿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没有祖国大后方全力以赴的支援,没有我们这些不同岗位的志愿军战士们的协同配合,就不可能有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换来了祖国70年来的和平和安宁,保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p><p> 作为一个志愿军女兵,一个卫生员,虽然没能冲进战壕、钻进坑道浴血奋战,但是,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的完成任务,我同样是“最可爱的人”。</p> <p> 停战了,21军继续驻守朝鲜,直到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国。1953年底,我们所有女兵先期回国。回国后,我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O九三一部队妇干队,先后驻扎曲阜、扬州学习培训,准备接受新的命令任务。</p><p> 这一组照片拍摄于1954年3月。尚在春寒料峭的时节,扬州大运河水闸背景前,我们班(都是来自21军的女同志)的战友们合影留念。虽然没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景色陪衬,没有佳人淑女般的浓妆艳抹、俏妆打扮,但是,我和我的战友们风华正茂,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展现出经过战火洗礼的革命军人特有的气质,就像一群圣洁玉女的“雕塑”,凝固历史,永存记忆。我们自豪,因为我们天生丽质,年轻漂亮,倾国倾城,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女兵,我们是祖国人民最可爱的人。</p> <p> 我和周吉星同志认识是在温岭。他是1946年参加革命的老兵,在61师是我们这些新兵们的首长。入朝之后,我们的战友情谊在战火中不断升华,确定了恋爱关系。1953年7月8日,距停战协定签订只有十多天,他们奉命接防友邻部队的阵地,在视察9382高地时,遇到敌人炮火袭击,仅仅相距半步的通讯员当场被炸飞,而他虽然身负重伤,但与死神擦肩而过,成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p><p> 这是1954年4月,我们在扬州久别重逢时的合影。这一年他转业到苏州,之后调至无锡的江苏省荣军教养院工作,后改为江苏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1956年,我们喜结连理,相伴到老。</p> <p> 在扬州,我的战友们恋恋不舍地互相告别,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走上各自新的战斗岗位。我被分配到解放军第五陆军医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O一医院(现九O四医院),从此扎根无锡。</p> <p> 这些照片记录了在一O一医院时期,我和老战友、新战友们工作生活的美好时光。</p> <p> </p> <p> </p><p> 志愿军热爱祖国、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英勇精神,始终激励我的一生。1954年5月到1964年3月,从部队转业到江苏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工作前的十年中,我先后获评“五好战士”、先进工作者、一级技术能手,多次获得嘉奖。牢记使命,服从命令,兢兢业业,每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会奋不顾身,始终冲锋在前。1962年6月,当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甚嚣尘上之际,我和战友们接到命令的第二天,打起背包就出发,紧急奔赴浙江前线,加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九五野战医院的行列。出发的时候,仅仅隔着一道木栅栏,作为母亲的我却不敢和自己的孩子们告别,因为担心控制不住感情。车开了,托儿所院子里还在找妈妈的兄弟俩,渐渐消失在我的泪眼里。</p><p> 传承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从部队延续到地方。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灾就是命令,我积极要求参加了医疗队,赶赴唐山的抗震救灾最前线。</p> <p> 我的芳华无愧于这枚光荣的共和国纪念章!致敬,我的芳华!</p><p><br></p><p> 二O二O年十月二十二日</p> <p><br></p><p> (本文由金少华口述 周旭莅执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