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野寨——夏宗寺

作者:释圆髓

<p>  我们从白马寺出发,前往下一站——夏宗寺。</p><p> 夏宗寺离白马寺不远,大约行进50公里,便可到达夏宗寺。不过,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夏宗寺大部分的僧人都已经下班了。 当你们听到僧人下班这几个字时,是不是感觉也和我一样,听起来有点说不上来的别扭。</p><p> 后来得知,这里的僧人确实是实行上班制的,因为夏宗寺还有另一个称谓——夏宗寺XX有限公司。其实内蒙古一带也是这样的,僧人白天在寺院上班工作,为那些来寺院的祈求者,唱诵各种仪轨消灾祈福,对于闻思经论已是求而其次的事情,现如今对于僧人这个职能,在作为上恐怕也只是限于消灾祈福这些了......</p> <p>  我们在此游览时,天还没有黑,但已临近黄昏,有种悲凉的心情伴随着这漠北的风一起袭来。我盈着泪光,眨了眨眼睛,举目望向西方,山那边浮着血珀色的夕阳,像快要熄灭的火光。不由的感叹起稀有的正法啊,也会有薄崦嵫日的时候,但愿我们都能好好珍惜,珍惜眼下这点将要隐没的火光。</p> <p>  关于夏宗寺的人文背景,我简略说之,不多做赘述。如果想详细地了解,百科里都有。</p><p> 夏宗寺位于青海省平安区三合乡寺台村,始建于元末。1359年,西藏著名僧人噶玛噶举派四世活佛若贝多杰奉召赴大都,途经平安时,在此驻足。年仅三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在此寺院受的戒。</p><p> 夏宗寺是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好地方(四宗之一)。据传,早在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僧人法显(约337一422)与法友慧景、道整、慧应、慧鬼等赴印度求经,曾到此处活动,留有遗迹。</p> <p>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山间丛林中有鹿群在这里长时间地驻栖游走,所以夏宗寺还有另一个名称叫——鹿野寨。</p><p>  夏宗寺也是依山而建的,这山石丛林之间,有多个半人工修凿而成的洞窟,每一窟都是一个庙堂。</p><p> 寺院周围的山石之间,崖壁之上,有断断续续的树林和灌木覆盖其上,时不时地露出赤红泛青的山体,这种颇有美感的突兀,看起来有点像残破的笺言,又像欲言又止的留白。</p><p> 山间,时不时地传来鸟鸣声,听上去时有时无的,营造出一种空谷回响的意境。</p> <p>  可能现已是中秋的原因,四野之下,更显得幽静寂寥,不过,这样的地方,倒也蛮像佛经中所描述的阿兰若,是修行之人的好处所。</p><p>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云:“出家菩萨远离喧闹,住阿兰若修摄其心,无量千岁以求佛道,三世如来离诸喧闹寂然闲居,万行增修证菩提果,缘觉、声闻一切贤圣,证得圣果,亦复如是。”</p><p> 阿兰若,又名阿练若,分别有达磨阿兰若、摩登伽阿兰若、檀陀伽阿兰若这几种分类。通常我们所指的是达磨阿兰若,是指菩提道场,所居之处,不与世诤,离聚五里,避于喧嚣,处于闲静处,有时也是寺庙的别称。</p> <p>  总言之,阿兰若是修行人的好处所,在各种佛典教言中都有提及,修行者应常处于静地、树林间,在人迹罕至的寂静处,闭关静修,身心都不被打扰,这样有助于参悟佛理。</p><p> 其实,阿兰若也有两种含义,分别是内寂静和外寂静,内寂静是指内心远离种种寻思分别之念。</p><p> 外寂静,如上所说,远离宣闹之处,处于闲静处。外寂静是来协助内寂静的,内寂静才是目的,才是我们理解阿兰若的重点。</p> <p>  走近夏宗寺,随处可见的都是藏传佛教标志性的符号,有佛塔,也有红的、绿的、白的经幡,以及庙宇间檐欗处色彩艳丽的彩绘,这些浓郁的民族韵味,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p><p> 在此游览时,我在走廊尽头碰见一位正在下班的僧人,看他身着藏式的僧服,所以我用藏语向他打招呼,他用汉语回答我。这么一来一去,在交谈之中,不难看出,对方是能用藏语交流的。</p><p> 其实,我也从他那点撇不去的乡音中,完全认出对方是藏族人,又或许可确却地说,他的母语一定是藏语。这时,我心里冒出一个费解的问题,为什么不使用藏语与我交谈呢?</p><p> 直到交谈结束,这个疑惑还在我心里打鼓,到底是什么样的原由,让他摈弃了自己的母语,去用汉语取悦一种不知谁人的审美标准呢?</p> <p>  山有山的美,水有水的意,石有石的风骨,对于大地母亲来说,各有各的妙用,才不会嫌弃哪根草木是丑的呢!反过来,牲畜花草,也都知道知遇知恩,感恩报德的道理。这些生命无论在大自然中如何的绚烂,如何的精彩,最后都会叶落归根,没入尘土。</p><p> 不是说胡马依风,也勿忘在莒吗~况且是人呢!自古有云:“好儿不嫌母丑,忠狗不弃家贫”。跑得再远,飞得再高,也不应忘了生母之恩;这些都是做人的道理啊!难道今儿个,这方水土养育出的子民突然一日就忘了本,嫌了母丑不成?</p><p> 让我顿时心生疑惑,又感到失望。不过,但愿是我会错了意,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吧。</p> <p>  当我内心生起这样的猜度之时,我又重新思量了一下。</p><p> 假如,我有佛的雅量,菩萨的情怀,或许,我就不会有这样的牢骚,也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从究竟的角度而言,钟情也好,泛爱也罢,何尝不是戏论,何尝不是偏执呢? 或许,我们之间的区别,也仅仅只是审美上的不同而已。</p><p> 他钟情于那一色,我爱的是万紫千红,哪有什么对错呢!各民族的文化也是如此,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各有千秋,也各有所短,偏爱哪一样都不是正理,况且分别臆断的,是我这颗凡人的心。</p><p>  罢了!罢了!</p><p>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至道无难,惟嫌拣择。</p><p> 佛在《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菩萨应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p><p> 或许!我确实应该为我的这番起心动念而思过,忏悔。</p> <p>  夜幕将至,这是今天旅行的最后一站,我们驱车在暮色中离开了夏宗寺,同时也离开了自己的一番分别臆断。</p><p> 等我再一次回望夏宗寺时,他像一片浮在云烟中的剪影,随着夕阳的入殓,另一种忧悲又悄悄漫上我的心头,但愿夏宗寺最后那一点模样,慢些被这浓重的黑暗抹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