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平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国著名劳模、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的家乡。县域面积1550平方公里,辖5镇7乡262个行政村,总人口16.7万。 <br>平顺县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大力弘扬纪兰精神,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发展成果惠及贫困山区千家万户。</b><br> <b>一是在平顺最安全、最漂亮的是学校。</b>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学点102所,其中乡村学校和教学点91所,寄宿制学校29所。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投入2.7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8所,按标准配齐配足教学生活设施,建成千兆进校园、百兆到终端的教育城域网。投入近500万元落实“三防”措施,保安配备、一键报警、视频监控达到三个100%。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生“回流”呈现新趋势。<br><b>二是在平顺最具成就感、幸福感的是老师。</b>三年招聘教师245名,其中幼儿教师占30%、音体美教师占25%、研究生以上学历12%。实施“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聘任校长28名、教师1675名。落实班主任津贴每月500元,教师绩效工资增加10%,每年拿出300余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全县公立医院设立教师门诊窗口,教师可免费乘坐公交、免费旅游。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明显提高。<br><b>三是在平顺最开心、最阳光的是孩子。</b>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开展“徒步西沟行”“劳模进校园”等特色活动,传承纪兰精神。探索建立“45+45”“3+X”“三阶段六环节”等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构同步课堂,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投入2100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98%,适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100%。落实劳动实践、体育艺术必修课,花样跳绳让山区孩子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特教学校的孩子参加山西省特奥足球比赛荣获全省第二名。平顺的14000名孩子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拔节孕穗,茁壮成长。 <b>【平顺中学】</b>平顺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生2722名,教师268名,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22名。<br>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举课改旗,走课改路,完成“三步走”,丰富“三要义”,实现“三转变”,建构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br>完成“三步走”。围绕“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课改宗旨,积极探索高效课堂实现路径,完成了“三步走”:一是以“六步一循环”为起点,从无模走向有模。二是建构“问题+解决”模式,由低模走向高模。三是凝炼“80分钟翻转大课堂”“45+45翻转大课堂”模式,由试模走向优模。<br>丰富“三要义”。丰富“45+45翻转大课堂”内涵,突出三个要义:一是兼顾完全中学初高中学生学习时长和学情,突出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规定自主学习、生生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四个要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三是明确情境导入、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检查反馈、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估检测、反思升华八个环节,突出自主合作探究。<br>实现“三转变”。一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兴趣小组,特长小组,主题小组不断涌现。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成为主流。二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嫁型”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推行“导师制”,成立“导师团”,开设“名师工作室”,参与国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0多个子课题获奖,20余次评为“科研创新实验教师”。三是课堂由节奏慢、效率低、容量小,变为快节奏、高效率、大容量。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多元化教学成为课堂主要形式,网络课堂、数字课堂、智慧课堂竞相绽放,贫困山区的孩子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 <b>【平顺县实验小学】</b>实验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有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20名,教师125名。<br> <div>实验小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课改驱动、课堂转型,特色引领、体质提升,艺术浸润、文化传承,努力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br></div>一是课改驱动,课堂转型。探索建立以“问题导学”为基本框架,以“导、学、练”为主线,融合自学、质疑、合作、互评、展示等多元素的“3+X”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目标化、问题化、情景化,教师在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学习中,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尊重差异,分层达标。开展“问题设计”“学习评价”“知识拓展”等小课题研究和研课磨课、作课赛课等活动,不断强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br>二是特色引领,体质提升。编制“花样跳绳操”,依托体育课、大课间活动普及推广,达到人人会跳绳的目标。将花样跳绳融入街舞、健美操等现代元素,与艺术结合,提升学生参与兴趣,达到人人爱跳绳的目标。班班组建花样跳绳队,依据速度赛、计数赛、花样赛、通级赛、表演赛等要求,开展目标性训练。每学期举办一届“花样跳绳节”,组织跳绳队外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赛促练、以赛促提升。2020年8月16日,4名队员登上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br>三是艺术浸润,文化传承。开设书法教育课,坚持每天写30分钟硬笔字,高年级每周学写1小时毛笔字,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感受汉字和书法魅力。利用身边的石头、瓦片、木板等材料,因地制宜组建多个美工社团,学生进行个性化描画、编织、雕刻,赋予简单材料以新生命。围绕传统节日、重大活动等主题活动,开展绘画、剪纸、手抄报创作,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组织“西沟徒步行”“平顺乡土游”等系列研学活动,传承纪兰精神,弘扬劳模文化。 <b>【平顺县春蕾幼儿园】</b>春蕾幼儿园占地面积10725平方米,建筑面积5937平方米,绿化面积3800平方米。现有18个班,在园幼儿537名,教职工91名。<br> <div>春蕾幼儿园以“浸润生活 快乐成长”为目标,科学规范幼儿一日生活,以自然游戏促身心发展,以亲子游戏促品格养成,以实践游戏促习惯培养,以乡土文化促情感体验,让每名幼儿快乐健康成长。<br></div>一是以自然游戏促身心发展。在柳林探险区组织幼儿攀、爬、跑、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桃林音乐演奏区,感受艺术与自然的融合,激发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感,全方位、多角度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在饲养区和种植区,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理解生命循环的特点与价值。<br>二是以亲子游戏促品格养成。在“比赛挑豆子”“竖鸡蛋”“穿珠子、穿扣子”等家庭亲子游戏中,培养幼儿耐心、细致、认真等品格。在“海陆空亲子游戏 ”“彩虹徒步走”“跳蚤市场”“迎新春逛庙会”等大型亲子游戏中,促进幼儿养成勇敢、诚信、自信、友爱等良好品格。<br>三是以实践游戏促习惯培养。设置木工区、印染区、编织区、陶艺区,孩子们在游戏中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养成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的习惯。在“沙水区”,孩子们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大胆表现,养成团结互助、善于合作的习惯。在“小小交通站”,孩子们边游戏、边实践,养成尊重规则、遵守纪律的习惯。<br>四是以乡土文化促情感体验。制作“申奶奶和我们在一起”照片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底种下红色的种子。创设“平顺特产”展示区,促进幼儿养成爱惜粮食、拒绝浪费的习惯,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设置“魅力家乡”美景长廊,让幼儿感受大美平顺,把热爱家乡的情感深植心中。 <b>【平顺县苗庄小学】</b>苗庄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占地面积8139平方米,建筑面积401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161名,专任教师20名。<br> 苗庄小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教育+互联网”教学模式、“5211”管理模式 、“社团+基地”育人模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br>一是教育+互联网 提供共享高效课。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融合推进线上线下教学。与县城实验小学构建同步课堂,与县城孩子线上同堂上课、同时互动,享受双师课堂,教师随时随地同步网络教研,提升业务能力。学生逐渐回流,2019年回流10人,2020年回流20人。<br>二是规范+引导 培养学生好习惯。对寄宿生实行每日“5211”规范化管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设立文明礼仪岗、纪律监督岗,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打造文化长廊,建设温馨小屋,开通“亲情专线”,每周开展“十星级”宿舍评比,每月进行一次宿舍文化布置,养成良好生活习惯。<br>三是社团+基地 探索育人新模式。组建科技实践社团,开展航模拼装、车床加工、动画设计等活动。建立劳模藏品陈列室,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了解劳模故事,传承纪兰精神。<br>牵手“麦丰农业公司”,创建学农教育基地,划分责任田,在播种、育苗、施肥、除草中学习劳动知识,在观察、体验、思考中积累生活素材,在测算行距株距、估算产量、核算成本中,融合学科教学。 <b>【平顺县北社小学】</b>北社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占地面积10943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绿化面积680平方米,学生运动场地42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135人,教职工18人。<br> 北社小学坚持以建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农村学校为目标,突出课改主线,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r>一是突出课改主线。抓住小规模学校班容量小的特点,探索建立“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法,形成包含自主、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馈等元素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课程开展品德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网络教学。依托教育城域网与县城阳光小学结对开展同步课堂教学,课前共享课件资料、课中进行教学互动、课后共同研讨交流,享受与县城孩子同等优质教育资源。<br>二是丰富课程内容。开设阅读课程,开展“小班化·大阅读”,分年级确定阅读目标,引导学生早读、午写、晚看。开设活动课程,实施“小活动·大课程”,确定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等12个活动主题,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参与,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开设兴趣课程,坚持“小社团·大世界”,组建古筝、架子鼓、威风锣鼓学生社团,培养学生兴趣特长。<br>三是注重实践体验。依托三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辟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体验民间“八音会”,领略民居“曹家大院”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景车大赛会”文化基因。收集犁、耧、耢、耙等传统农具,创建农耕文化馆,引导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变迁史,传承农耕文明。挖掘民风民俗,定期举办研学活动,深入农户探究“浆水豆腐”“扯面”“箕炒”等传统饮食制作工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b>【平顺县紫东幼儿园】</b>紫东幼儿园于2020年8月31日正式开园,是我县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公办日托幼儿园,占地面积5485平方米,建筑面积6218平方米,可容纳360名幼儿,现有5个班,125名幼儿。<br> 我县教育科技局按照长治市一类幼儿园的标准配置各类设施设备。配置有造型独特的操场;丰富的功能室;大型活动剧场;小型星空报告厅;规范化、高标准的食堂,配置以先进的餐饮器具;每个班级享有空间宽敞的活动室,并独立配备盥洗室、休息室,融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午休、盥洗于一体。先进的大型校园广播系统(智能升旗)、数字监控、一键报警做到了全园覆盖,有效地保障了幼儿园小朋友的健康快乐成长。<br>紫东幼儿园的建成,是我县学前教育科学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极大缓解了县城幼儿园学位不足的问题。紫东幼儿园以“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更好实现幼有所育”为目标,按照长治市一类幼儿园的标准配置各类设施设备。全体教职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领孩子们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