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哈拉毛都散记<br><br><br>刘鸿鸣<br><br><br>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前郭县双丰(现在的达里巴乡)小学读三年级。一天班上来了两个转学的新生,一问是从卡拉木公社(现在的哈拉毛都镇)来的,还是亲哥俩。<br><br> 从此,我才知道前郭县还有个地方叫卡拉木。<br><br> 后来他们哥俩总提到卡拉木有个好玩的地方叫“甲北京”,就在他们家的后山,是一条口小弯多里面宽的大沟子,有两三百米长,四五丈深,两侧崖壁的砂砾被雨水一冲,变幻着形状,比北京的天安门都好看。<br><br> 从此,我记住了卡拉木有个“甲北京”,梦想着有一天能去看看。<br><br><br><br> 当我初次走进“甲北京”的时候,卡拉木已叫成哈拉毛都了,并且知道了镇政府所在地叫王府屯。从沟口走进去,里面果然很幽静、很神秘。当我气喘吁吁从沟子堵头登上顶端,感觉眼界大开。难怪郭尔罗斯的札萨克辅国公会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北面、西面、南面是越来越高的山,东面是白亮亮的松花江水。山上是五花八门的树,山下是村舍和农田,水中有一片片的江心岛,水的那面还是山,而且据说是松原境内最高的南鹰山。<br><br> 记得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的驻地,是固尔班察罕的公爷府和昂格来,什么年间移到哈拉毛都了呢?最近读到张静岩先生所著的《前郭尔罗斯史地考略》,才有了答案。<br><br> 满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满族皇帝将东北的长白山、盛京、吉林一带做为“龙兴之地”和“特产之地”保护起来,建有长长的柳条边墙,在边门和边台上有兵丁把守,禁止汉族人进入柳条边内,同时也禁止不入旗的汉族人进入柳条边外的蒙古游牧地区。<br><br><br><br> 可是偏偏有一位不听邪的人,背着朝庭,第一个将山东“闯关东”的农民招入境内开垦荒地,种粮种豆,收取地租费。这个人就是郭尔罗斯前旗第七代札萨克辅国公恭格喇布坦。仗着祖上帮助清军入主中原有功,仗着祖母是下嫁郭尔罗斯前旗的皇家公主,更仗着自已还是皇家的额驸,朝庭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只好对他网开一面。后来的若干年间“闯关东”的人越来越多,几任的皇帝虽心怀不满,还“理宜治罪”过几次,最后只好在郭尔罗斯前旗东部沿柳条边的农垦耕种区设立长春厅,便于对汉族人的管理。恭格喇布坦死后,第九代札萨克辅国公阿拉坦鄂齐尔,面对郭尔罗斯前旗东部大片草原变成农业区的实际,为了便于对东部地区土地租税的管理,才决定在道光年间,将札萨克辅国公的驻地东迁到哈拉毛都,也将恭格喇布坦等祖先的坟墓一起迁过来了,分别葬在家族墓地的东衙墓和西衙墓。<br><br> 从此,草原游牧经济不断缩小,农耕经济逐渐扩大,郭尔罗斯的蒙古王公和贵族们“获利于地租”,就开始在哈拉毛都这块有山有水不宜放牧的地方定居下来。从此,哈拉毛都成了郭尔罗斯前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br><br><br><br> 我多次到过祥大爷府和七大爷府,在朱门青砖的四合院内,感受到的是满清贵族的豪华气派,已经少有蒙古族游牧文化中逐水而居的影子了。<br><br> 在西山下的林场一带,我看见了一批又一批的小乘黑及金叶杨、金叶榆、塔松等年轻的苗木正在走向这里的山坡,也有的走进查干湖畔和松花江右岸,改变着当地的自然生态。在哈拉毛都我还见到了直径近一米粗的杨树、榆树,十分震撼,总共有十多棵,像一个尖刀班的战士,守护着这块土地的生态安全。背靠着最高大的一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想到很多林业工人,他们多像一棵棵质朴的白杨树,他们是“伟丈夫”,守护着哈拉毛都的绿水青山。<br><br><br><br> 难怪我的两位小学同学总是说起“甲北京”,总是念叨着生养他们的地方。也许他们还不知道,在王府屯的西山上,产生过《黑马敖包》的传说,在江边的网房子,产生过歌曲《菠茹莱》,在后山一带,还产生过青龙大战蟒古斯的故事,就是他们念念不忘的“甲北京”(也就是王府屯后山的西北沟),竟然还被考古学家发现是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王府屯遗址)。可见,这个“杭盖”不仅郭尔罗斯前旗的王公们十分看好,其实早在一百万年前,就已经有古人类在此地安居乐业了。<br><br> 不知我的两位小学同学忙不忙,我真想与他们再次走进哈拉毛都的“甲北京”,走进他们的故乡。<br><br> ——顺便,也把一首写给哈拉毛都的小诗带上(后附小诗)。<br><br><br><br>西北沟刘鸿鸣<br>后山西北沟的上游冲下来的白色砂砾像是柔软的长长的舌头伸出青色的沟口<br>踩上去,好像踩上了陷井感觉舌头正在慢慢地往里收往里收<br>头皮有点麻胀似乎闻到了腥臭果然两侧出现了犬牙似的砂林难道,难道我的一生将要在这里走到了尽头?<br>其实,没做亏心事不必紧张其实,后山就是传说中青龙的龙首<br>镇守在松花江畔一百万年了打败过无数的蟒古斯哈拉毛都才有了安宁和富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