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10月22日,是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怎能辜负了这么好的天气!思来想去,到护国寺去看看吧!那里有名人故居——梅兰芳纪念馆,而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太多我儿时的记忆。光阴似箭,一晃50多年过去了,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护国寺街也一定不会是当年的样子了。</span></p> <p><br></p><p>护国寺街东口,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就是“梅兰芳纪念馆。”</p> <p><br></p><p>梅兰芳生平展室的电视荧屏上循环播放着其生平简介。</p> <p><br></p><p>纪念馆里展出的书法家赵长刚的书法作品。</p> <p>小院清风</p> <p><br></p><p>护国寺街西口</p> <p><br></p><p>街里的老树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民剧场的外观还是当年的样子,一点儿没变,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往事。爸爸非常喜爱京剧艺术,记得小时候,他经常带着我们来此观看京戏。那时票价很便宜,看一场戏并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还在这个剧场里观看过家喻户晓甚至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那震撼心灵的诗歌、旋律和场景,至今都还记忆犹新。</p> <p><br></p><p>护国寺街经过改造已不是当年亲切熟悉的模样,每天上学、放学经过的小食品店已不复存在。那时妈妈每天给我的零花钱,都拿来在经过的小店里买零食吃,比如大米花、黑枣、山里红、沙果、小豆冰棍等。现在想起来都那么甜美!</p> <p><br></p><p>坐落在护国寺街西口的副食商场——“妇女商店”(因所有员工包括领导均为女性而得名)不知何时改造成了宾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护国寺街西口东侧的水果店现在成为京城老字号“天福号”的分店。</p> <p><br></p><p>“群力胡同”,多么熟悉的名字!1959至1969的10年间,我在这条胡同的一个军队家属大院(平安里2号)里,度过了童年美好快乐的时光。</p> <p><br></p><p>胡同里的柿子树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民剧场后门,即南门。清晰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季,人民剧场的工人都把烧暖气锅炉的煤渣从后门推出来,倒在胡同的墙边上,我们院里的孩子们就结伴带着自制的勾子、耙子和簸箕或小盆,在煤堆里捡煤核儿。其实我们都不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而“捡煤核儿”,而是享受一种童趣的快乐和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墙内大院我们居住过的平房和三层日式小楼已被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所取代。胡同北侧的厂桥派出所原址已找不到踪迹。当年正是因为有这个派出所在,我们姐妹才能天天到他们的食堂去吃早点和午餐,让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妈妈解除了后顾之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在不到500米长的胡同里,触景生情,令我百感交集,我哭了!我想起了每天傍晚,我们姐妹都会等待妈妈出现在胡同口,那是她下班回家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好晚饭,就等着妈妈回来一起吃;我想起了爸爸,只要周末回家,他就会一早去“妇女商店”买骆驼肉或者驴肉给我们改善伙食,雷打不动,每每如此。可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爸妈已经不在了,儿时的温馨和幸福都成为永远的回忆。</p> <p><br></p><p>胡同里唯一的红门四合院如今还在,但一定已物是人非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安里一号,曾经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驻地。当年战友歌舞团在大礼堂排练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时候,我和姐姐以及院里的小伙伴们,每天放了学就坐在大礼堂的座位上看叔叔阿姨们排练,并随声附和,跟着学唱。等长征组歌公演时,我们已经学会了10首歌曲的全部唱段。可以说,我们是这个享誉中外的不朽之作的第一批观众。但自从文革后,战友文工团迁到京西八大处后,平安里一号就归属了总参。现在院儿里一排排高楼林立,成为了原总参的家属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厂桥小学——小时候去什刹海游泳的必经之地,也是二姐曾经就读过的学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