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0月16日由青山泉镇华佗庙村邀请徐州市专家、学者、诗人一行20多人为"徐州市华佗庙文化研究会,徐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筹备会举行了揭牌仪式。研究会筹备会的成立是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发掘,整理,研究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徐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献计献策。恩泽黎民,普惠众生……善载大美徐州!</p> <p> 彭城古寨华祖庙村</p><p> 李世明</p><p> 华祖庙村位于青山泉西南6公里,是个依山傍水以华祖庙为村名的的小自然村。原隶属铜山县,1958年划归贾汪区青山泉镇陈山村。青山泉镇的这座以华祖命名的华祖庙村,不仅有久远的历史,而且华祖庙依然存在,2015年6月,已经列为徐州市贾汪区不可移动文物。 2018年7月2日,举行隆重的修复奠基仪式。此为徐州唯一修复的华祖庙,是一处难得的人文景观。现在在村镇支持下,华祖庙由沙道清夫妇主持,开展华祖祭祀、文化研究活动。</p> <p> 华祖庙位置</p><p> 文/李世明</p><p>华祖庙村在青龙山与鸡毛山衔接的山口,村东有高铁线,列车几分钟就有一列呼啸驶过,高铁线之所以选择这里,因为原来这里自古就有通京大驿道,古驿道在村西,五米多宽,现在依然是车马通行。这条驿道北接石山驿驿站,西南达呼家桥、荆山桥老桥。村西邻近蔡丘村,山坡有两眼古泉,泉水清冽丰盈。井旁一条石砌的水渠可以流到华祖庙村。村里也有古泉。青山泉屯头河流到华祖庙村南。古人修建庙宇,注重风水。小小村庄如此汇聚风水,开塞交通,可以说是华祖庙的奇特处之一。 </p> <p> 华祖庙村以华祖命名</p><p> 文/李世明</p><p>华祖庙村以华祖命名,其中缘由更是令人兴趣盎然。一般来说,总是先有村庄后有庙,但这里人却说这里是先有庙后有村子。你信吗?经过走访,一是说古时附近一个村庄里,有位妇人身染疑难疾病,久治不愈,被一道士用奇方救活,此妇人非常感激道士,道士说我是使用华佗的秘方,你去感恩华佗吧。那妇人便在庄子东北自己的二亩地里建了华佗庙,这就是今天的这座庙。二是这里是通京大驿道,来来往往的客商行人络绎不绝,于是慢慢有人在驿道边摆摊卖茶,客商病了无处求医,于是卖茶人在山上挖草药卖,还盖了一座庙,起名华祖庙。有了庙,有了庙会,就有人住,就慢慢形成了村庄。三是说华佗当年在鸡毛山上采过药,村庄西边有条小路,传说当年华佗就是走这条路到青龙山、鸡毛山等山上采药,这条路现在还有,百姓称为“华佗路”。华佗庙就修在华佗路东的山坡上。</p><p>传说纷纭,必有其因。村民们津津乐道,想来先有庙后有村的说法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史载华佗医术“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在兵荒马乱,病疫肆行的年代,立个华祖庙,是百姓求得除病安身的愿望。睢宁县岠山乡也有个以华佗命名的华庙村,就是先有庙后有村。《睢宁地名录》记载:“清时岠山前有华佗庙,后不断有人迁居于此,取村名华庙。”可见华祖庙村先有庙后有村不是孤例。这是华祖庙奇特处之二。</p><p><br></p> <p> 华祖庙遗迹</p><p> 文/李世明</p><p>华祖庙村有诸多遗迹。如华祖庙前一口老井,俗称为华佗井,《青山泉乡志》地图上在华祖庙村边特地标明这口井。这口井原来是眼古泉。据村民说,这口井与华祖庙同龄,常年不枯,水旺时,伸手可以触及。徐州不少乡村的华祖庙也有井。然,华祖庙村的这口井,与众不同。村民说,常年经验证明,发现病人用此井水熬药,药效优异于别的井水,病愈得快。个中原因有心理因素,有信仰因素,但水有某种矿物质才是根本。这并非凭空推测,南京某高校已经采集水样检测,井水确有多种微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多,是个长寿村,必然与井水有关。这在周围地区来说是少见的,所以全村人都来此井打水。现在井口小了,原来很大,可以几个人同时提水。据八十多岁的王昌举老先生说,他记得民国时井边石头上有幅古联,他记在心,传给后人,就是现在井栏后壁画上的对联:“劈脑惊破奸雄胆,刮骨扶诚忠义心”。说明华祖井水体现华佗的心志。</p><p>如华祖庙集市。村子的南北门之间,有条笔直又宽的大路,村民说,这是中心街,就是古老集市的所在地。平时有人摆摊,每年九月九,作为华佗生日,这条街是热闹的集市,附近村庄前来摆摊设铺,传说旺盛时期,驿道上往来的客商,北到东北关外,南到四川的客商,意思是周围豫鲁皖地区的人均来赶集。《青山泉乡志》记载:“建国前,附近就有马庄、夏朔、林子、华祖庙、房上十几个集市,但大都为时不长,只有华祖庙延续到1950年”。一个小村庄的集市,影响波及面如此弥远,实属罕见。</p><p>如戏台。华祖庙前,是片比较大的空地,村民说这里原来是戏台,华祖庙西有火神庙,华祖庙火神庙前建戏台,这种习俗不多。这个村子靠近微山湖,靠近驿道,又是集市,设立戏台,推测应该有地理、习俗、祭祀等原因。</p><p>如庙会日期。华祖庙的庙会是农历九月初九,与安徽亳县确定的华佗诞辰是一致的,而与其他地方的以农历四月十八为华佗生日不同。华佗的生日,并无史籍记载,现有的几种说法是依据传说。再,有文研究,华佗确是长寿之人,有六十三岁之说,甚至传说华佗活到一百多岁。寓意高寿的九月九日的说法,在豫皖苏流行,这可以说明徐州地区是华佗采药行医的中心地带,是对华佗的敬仰。九月九日的庙会,有摩肩接踵的集市,有丁丁腔、拉魂腔、狮子舞的戏台演出,所以载入史册。</p><p>华祖庙曾经改作为学堂。历史记载,民国后,华祖庙在庙里开办私塾,抗战后改为学堂。八十多岁的王昌举先生,四十年代就在这庙里上过学。恐怕这还不是华祖庙最早的学生。五十多岁的王忠孝先生六十年代在庙里上过学。以此推算,华祖庙在民国初年已经作为私塾开办的地方。抗战后乡村教育兴起时,已经改作“学屋”,响起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了。到六十年代,华祖庙里还有华佗塑像,还有其他神像。这些神像都一并毁于“破四旧”风潮里了。</p><p>还有,村子东边的鸡毛山(一说鸡鸣山)西坡,有一盘大石碾,现在颇为完好,整石雕凿,直径2·5米,厚0·6米,四周边缘的碾道0·3米。如此巨大的碾盘,其制作年代、业主、用途,发人深省,尚待考证。那哗啦咿呀的碾动声音,早已飘散云间,然折射出华祖庙村昔日经济发展的景象,令人遐想。</p> <p> 华祖庙历史</p><p> 文/李世明</p><p>关于这座华祖庙的历史,一直是诸位研究的问题。</p><p>驿道说。华祖庙在古驿道东侧,这条驿道历史悠久。秦代就有驰道。华祖庙西南的荆山桥是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3年)修,但是建桥之前已经有驿道。清乾隆皇帝南巡时走的路线是从山东沂州府郯城县入江苏,就经过这里进徐州府。</p><p>圩寨(砦)说。华祖庙村村民均说,村有围墙,华祖庙在北门里,还有南门,村庄中间还有一座炮楼。村民王宗伟先生说,他家本来住在华祖庙村西边田地里的丁朔村,比较偏僻,匪徒常常骚扰抢劫,就迁居合并到华祖庙村。徐州地区圩砦的兴起,缘于兵乱,是在乾隆后的嘉庆道光年间,距今200多年。村民这些说法证明华祖庙村在清中期已经存在。1926年民国版《铜山县志》载:七乡“华祖庙寨,城东北三十五里,同治三年建,旧属三乡。辖村四:华祖庙、大蔡丘、小蔡丘、陈家山。砦内集一。”可知,华祖庙已成寨名寨主,寨内有一集市,即华祖庙。寨(砦)建成时间,为同治三年(1864年),距今100多年。</p><p>族谱说。村民王宗伟先生修有三槐堂《王氏族谱》,初修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纂写中有武举艺人,推测迁徙始祖应早于光绪十七年约百年,在嘉庆初年。</p><p>牌坊说。走访时,村民介绍说,华祖庙村南门外,曾经有座贞烈牌坊,是旌表本村一女,许配未嫁,夫亡,遂自缢殉葬,为烈女。碑上有“圣旨”两字,牌坊石柱子有副对联。六十年代时拆除了。多亏王昌举先生记得那副对联,抄记下来:“生未接曾结义,死为同穴何旌扬”。牌坊年代疏记,应该是在清代。</p><p>徐州市文物局、贾汪区人民政府2015年立文物碑: “华祖庙(清)为纪念三国神医华佗而建,原庙内的雕塑及其他配套建筑在文革中被拆除,现仅存三间主殿。主殿为石砌墙体,两面坡硬山顶屋面,灰色板瓦,整体损毁严重”。</p><p>鉴此,华祖庙建成年代,上限或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至迟应在嘉庆年间。</p><p> </p><p>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p><p>华佗,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生长于“天下道源”的古丰沛,深受道家文化影响。他存心百姓、胸怀仁慈,毕生钻研医术不求仕途,声誉天下。故有文评为“道医同源”。</p><p>徐州地区,是华佗采药行医的主要区域,悬壶济困、妙手回春的华佗被平民百姓奉为神圣,尊为华祖。徐州市区有四座华祖庙,丰县沛县包括铜山县的西部,许多村庄都建有祭祀华祖庙,还都有几个以华祖庙作为村名的。现在,青山泉华祖庙的修复,并作为文物保护,促进华祖庙文化在徐州地区的兴盛,是徐州重要的民间信仰的文化现象,对道教文化、中医药历史及医德修养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咏华佗</p><p> 文/刘红军</p><p>仁心医病难医世,妙手空怀刮骨功。</p><p>因服先生麻沸散,几人今日尚朦胧。</p><p><br></p><p> 咏华祖庙</p><p>翻建庙堂循旧基,重燃香火复规仪。</p><p>苍民愿得神医佑,祛病禳灾享寿祺。</p> <p>参加华祖庙文化研究会筹备会有怀</p><p> 文/程建安</p><p>同筹此会人非众,发愿深秋暮已凉。</p><p>但取寸心为药引,丹方热血济沧桑。</p> <p>闻徐州华祖庙文化研究筹备会在青山泉镇召开</p><p> 文/李敏</p><p>青山不老水常新,华祖庙连天地人。</p><p>除病消灾祛邪气,文明铸就小康村。</p> <p> 赴贾汪青山泉陈山村参加华祖庙文化研究会筹备会有感</p><p> 文/刘红军</p><p>济世悬壶驱病灾,今焚香火奠雄才。</p><p>莫嫌针灸慢犹土,须赞仁心去复来。</p><p>自是浅溪深海汇,何曾古树后人栽。</p><p>传承文化同携手,善爱之花永盛开。</p><p> </p><p> </p> <p> 华祖神医</p><p> 联/ 柴新红</p><p>华医济世,旺一方水土;</p><p>百姓思源,铭千载精神。</p> <p>鹧鸪天·华祖庙文化遗存考察记</p><p> 文/孔伯祥</p><p>谁佑黎民福寿来,神医华祖庙门开。</p><p>先人恩德云前忆,后辈相思月下裁。</p><p>寻故迹,走天涯,探幽访古尽诗怀。</p><p>遗踪处处传佳话,考证亲临好快哉。</p> <p> 贺华祖庙文化研究会筹备会成立</p><p> 文/孔伯祥</p><p>枫红菊艳野椒香,仰慕华佗识隽良,</p><p>引路拂尘寻老井,怡情香客换新装。</p><p>好施乐善虔心苦,结社开坛励志忙。</p><p>谁把薪柴传百代?且听贺语绕房梁。</p> <p> 华祖庙侧感吟</p><p> 文/程建安</p><p>昔时车马过匆匆,驿站人声鼎沸中。</p><p>高铁如今插双翼,南来北往迅如风。</p> <p> 题华祖庙 </p><p> 文/张亦伟 </p><p>艳艳秋阳十月天,青龙山麓动心弦。</p><p>弘扬传统多豪迈,华祖村中有大贤。</p> <p>华佗井又称壶济井,相传当年华佗行医煎药用水。</p> <p> 清平乐.遗址重建华祖庙、华佗井</p><p> 文/柴新红</p><p>遗址新庙,百姓齐称好。中药鉴真奇效妙,传世救生病扫。 龙鸡峰叠围村,山溪汇井于民,泉水汤茶健体,讴歌华祖先(贤)人。</p><p>注:龙鸡峰,指青龙山和鸡鸣山。</p> <p>华佗村内有华祖庙,华佗井,有从燕京通往淮河以北长江以南的古驿道,(古称官道,现称国道)即:华佗庙村驿站为第十三个驿站,根据华佗庙村王老先生说,"驿站很大约有30多人,养马20多匹。繁忙的驿站,人来人往。有时800里加急来到驿站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送往京城”。每年的农历9月初9是华祖庙会,据当地老人讲"庙会很大,很热闹繁华,因为'华佗庙村是南北交通古驿道并设有驿站,方圆百里,及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庙会迟续10多天,买卖十分兴隆。具体情况有待深入调研。</p> <p> 华佗井</p><p> 文/刘红军</p><p>千载水清犹似初,德高堪比造浮屠。</p><p>井泉信有加持在,一碗干来百病无。</p> <p> 华佗井</p><p> 联/ 柴新红</p><p>山井溢神水,入药生奇效;</p><p>草堂炼妙丹,汤茶养气身。</p> <p> 华佗井</p><p> 文/程建安</p><p>小亭碑碣对山岚,古井汲来回味甘。</p><p>水质无声可煎药,千年默默守园南。</p> <p> 古驿道</p><p> 文/刘红军</p><p>沾鞋泥土路人稀,驿道何时竟式微。</p><p>谁指断垣荒草处,当年熙攘马如飞。</p> <p> 贞节牌坊</p><p> 文/刘红军</p><p>一纸婚书薄命销,望门守寡岂无聊。</p><p>牌坊立拆今何在,空付村人诉旧朝。</p> <p>华佗路,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去茅村乾隆行宫之路。</p> <p>鸡鸣山又叫鸡毛山,有民间故事传说。南临三碑单一孔桥,呼延庆征东遗迹。西临青龙山,青龙山尾部有"青龙泉"往西边就是乾隆行宫。青龙泉东南角约40米处有一口古井当地人王先生说叫王家井,己有200多年的历史。井水清澈乃可饮用。</p> <p>文史友人在考察王氏祖谱</p> <p>三槐堂王氏祖谱,清同治年间关于修善华祖庙的祥细记载。</p> <p> 再访华祖庙村</p><p> 文/孔伯祥</p><p>溯史寻根入古村,崇医问祖叩柴门。</p><p>路边老井千秋鉴,庙后青山万古存。</p><p>业就于勤尊道法,事因果报度朝昏。</p><p>历经苦难不言苦,阅尽沧桑语尚温。</p> <p> 呼家桥</p><p> 文/刘红军</p><p>号催万马踏惊鼙,竟使婴儿止夜啼。</p><p>打此呼家桥上过,千年故事说征西。</p> <p> 将军巨石像</p><p> 文/刘红军</p><p>丈余石像太豪奢,鳞甲青锋望海涯。</p><p>多少斧劈锤錾后,貌同武穆不相差。</p> <p>华佗庙村周边遗存文物,不知何年代的石雕像</p> <p>青龙山,东北西南走向,东北为首,西南为尾。龙尾有一处清潭,称“青龙泉”。</p> <p> 青龙泉</p><p> 文/刘红军</p><p>龙化青山水亦清,龙泉不为帝王生。</p><p>自从弘历南游后,布谷田间依旧鸣。</p> <p>大磨盘,是清代中期遗物,直径2.5米,厚度0.6米。</p> <p> 华祖庙村位于徐州市东北约20公里的贾汪区青山泉镇。华佗庙村历史悠久,村内人文历史文化较为厚重。村围自然环境优美,文物古迹遍布周边。华佗村东临鸡鸣山,据当地老人说:"华佗来到鸡鸣山采药并发现山上有很多的野花椒,花椒味香且清凉(薄荷味),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更是较好的食材。近2000年来乃然是满山遍野生长着野花椒,现在正是采摘的季节。有待研究开发利用</p> <p> 鸡鸣山野花椒</p><p> 文/程建安</p><p>鸡鸣野树漫山岗,仔细摘来盈手香。</p><p>莫看花椒颗粒小,当年曾热古人肠。</p> <p>记众诗友登鸡鸣山寻大磨盘并摘野花椒</p><p> 文/李彬</p><p>驱车入岭绕羊肠,惊叹石盘宽胜床。</p><p>喜见当年华祖药,摘来满手野椒香。</p> <p> 鸡鸣山野花椒</p><p> 文/柴新红</p><p>鸡鸣山上果,香逸半斜坡。</p><p>入药胜仙草,传奇万代歌。</p> <p> 野花椒</p><p> 文/刘红军</p><p>点点嫣红看未真,冷香沁鼻更清神。</p><p>撷来一簇放车上,戏道烹鱼味最醇。</p><p><br></p><p> 老磨盘</p><p>乱草拂身谁细看,几时遗落枕丘峦。</p><p>前生曾碾千家粟,此刻安宁也不难。</p><p><br></p> <p> 鸡山大磨盘</p><p> 文/柴新红</p><p>秋色染荒川,山边卧磨盘。</p><p>猜疑云上落,幻影子童欢。</p> <p> 采花椒</p><p> 文/ 强中</p><p>鸡鸣山下采三秋,手脚伤疼不愿休。</p><p>粒粒花椒红黑半,麻翻那伙老朋俦。</p><p><br></p><p> 访华祖庙有感</p><p>华佗医术可回天,无赖曹公不识贤。</p><p>还是乡民懂回报,思源建庙供香燃。</p> <p> 华祖村记怀</p><p> 文/ 岳德成</p><p>庚子重阳清气爽,探寻文脉采风行。</p><p>华佗医圣平民爱,元始天尊道法精。</p><p>亭护甘泉治百病,路遗碑石碎几横。</p><p>院前列队留张影,心系长空念国英。</p><p><br></p><p> 鹧鸪天.华祖村采风</p><p>旭日重阳村镇游。菊花吐绽亦妍柔。野椒满树无人摘,高铁穿梭有客流。</p><p>香味诱,佐料优。采风东嶺乐悠悠。千年华祖藏文脉,八野鸡鸣赏三秋。</p><p> 注:鸡鸣山,也叫鸡毛山,在贾汪区陈村东,高铁由此通过。</p> <p> 游鸡毛山</p><p> 文/王庆元</p><p>鸡毛山上野鸡穷,昂首无声展翅红。</p><p>不让花 椒增羽色,宿栖仍在道清宫。</p><p><br></p><p> 拜华祖庙</p><p>竹韵清泉竹韵风,华佗庙外碧蒼芎。</p><p>一壶草药生灵救,方得无灾天下同。</p><p><br></p><p> 华佗庙古井</p><p>秋映陈山村色红,华佗刮骨救关公。</p><p>庙前一眼悬壶井,熬药千年济世中。</p><p><br></p><p> 重阳登山</p><p>登山观远渡重阳,霜降无声枯草黄。</p><p>採摘秋华寻乐趣,磨盘围坐叙家常。</p> <p> 临江仙、采花椒(徐昌图格)</p><p> 文/徐晓萍</p><p>野趣梅园同把,重阳乡地驱车。平田农事正荒麻,晓它村后稼。未近已闻夸。 采处光含山下,相看茎现狼牙。入情时玛瑙红花。不教香自化,恋尔娶回家。</p><p><br></p><p> 瀟湘神、棉花姑娘(刘禹锡格)</p><p>花亦浓,花亦浓;去年今日任秋风。只为一方村寂寞,便教不嫁到龙钟。</p><p><br></p><p> 潇湘神、青石人(刘禹锡格)</p><p>青石人,青石人。执刀配剑落荒尘。借取虎皮徒有势,归处才识帝王孙。</p> <p> 访前华佗村见闻</p><p> 文/刘安成</p><p>青山古镇有遗篇,曾是华佗佳话传。</p><p>诗社采风寻华祖,陈庄恭首笑梅员。</p><p>庙前才过王家井,村北又临龙子泉。</p><p>呼啸动车飞驶去,城乡拉近艳阳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