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去唱什么脸对孩子危害有多大 <p>案例1</p><p>在一次周末的家庭聚会上,表哥向我们抱怨,他六岁的儿子和他不亲。儿子每天黏着妈妈,每次他和儿子说话,这小子就像老鼠见了猫-样,低着头不看他。我仔细地观察了小侄子,只要表哥在场,他就下意识地躲得远远的,或者紧紧地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表哥对儿子非常严厉,他要求的事情儿子必须马上完成。儿子畏惧他,很听话。但是表嫂对孩子非常宠爱,她认为表哥已经做了“坏人”,自己就要对孩子宽容一些。</p><p>点评</p><p>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是很多父母自以为是的完美家庭模式。严父打了一巴掌,慈母转身就给一颗蜜枣。看似配合得天衣无缝,认为孩子既得到了教育,又感恩父母。实际上,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严重。</p><p>蒙台梭利认为:“刻意 去唱什么脸,不仅让亲子之间缺少很多快乐,也让孩子失去了独特的成长空间。”父母之间心照不宣的配合,在孩子的眼中却是相互不配合。父母立场不一致,让孩子总以为妈妈更爱自己一些,爸爸是个没有情感的人。</p><p>就像我的小侄子,他几乎感受不到父亲的爱,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亲子关系需要经营,假如你在孩子面前永远是凶神恶煞,孩子亦不会汇报你爱,还可能种下怨恨的种子。</p> <p>案例2</p><p>在央视耗时10年拍摄的纪录片(零零后》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萌萌,妹妹出生后,父母很自然地把更多的关注和陪伴给了妹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萌萌,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p><p>萌萌和父母的关系怎么会闹得那么僵?除了缺乏沟通,我发现萌萌的父母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一他们教育孩子的观点不统一。萌萌的爸爸很严厉.而妈妈很宠爱她,两个人时常为了教育孩子而产生争执,甚至还当着萌萌的面吵得面红耳赤。</p><p>点评</p><p>父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非要分个输赢高下,孩子变成了他们角力的筹码。看到这里,已经不难理解萌萌为什么对他们这样冷漠。</p><p>当孩子还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时,父母在某件事上观点不一致,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好,两个人的教育相互抵消,没起到任何作用,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降低。“你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凭什么来教育我”孩子间久了,父母失去了孩子的信任,谁的话都不愿意听了。有了孩子以后我们会发现,说他们“人小鬼大”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能敏锐地察觉谁是对自己最“好”的那个人,也就是谁能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就和谁更亲。其实,这是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天生自带的小雷达。</p> <p>案例3</p><p>一次, 我在餐厅吃饭,旁边一桌坐</p><p>着家四口,分别是爸爸、妈妈、奶粥</p><p>和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大概三岁,的己拿着小勺吃饭。这么小的孩子,班身吃饭难免一片狼藉,还没吃进多少食物,孩子急了,吵着让妈妈喂。是妈妈好言相劝,鼓励他再试试,小男孩瘪瘪嘴,满脸不情愿。这时孩子的爸爸不耐烦了:“ 你就不能喂他吃吗?吃得满脸都是,丟不丢人?”妈妈解释说:“ 他早就到了可以自己吃饭的年龄了,不应该再喂饭了,这是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爸爸也不甘示弱,争辩说偶尔喂一次有什么关系, 夫妻俩就这么吵起来了。奶奶可能想表示自己对儿子的支持,直接端起碗说:“乖孙子, 不理妈妈,奶奶喂你。”小男孩于是满意地享受起奶奶的“服侍”,妈妈显然是一肚子的火无处可发。</p><p>点评</p><p>在父母的这场争吵中,表面上看像是爸爸“赢了,但双方其实都是输家。再加上奶奶中途插手,孩子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成长,反而‘机智”地利用了父母的矛盾、奶奶的袒护,达到了自己的目的。</p><p>时间久了,孩子摸透了其中的规律,甚至会故意挑起父母的矛盾,拉拢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孩子自觉有了靠山,更加有恃无恐,父母的权威性大大下降。更糟糕的是,夫妻关系也会随之恶化,孩子不再是爱的结晶,反而成了战争的罪魁祸首。</p><p>妈妈们吐槽</p><p>妈妈们聚在一起时,吐槽最多的就是老公。“孩子他爸是我育儿路上的绊脚石。”“我要喂母乳到两岁, 他说母乳没营养了。”“ 我花时间给孩子做辅食,他嘲笑我多此-一举。”“孩子 在墙上涂鸦,我为了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不制止,他把孩子拎起来一通臭骂。”点评</p><p>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对孩子的付出远远超过了爸爸,她们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有一套科学的育儿观。爸爸却没有那么用心,得过且过,甚至“隐形”。可是当孩子生病了,不小心受伤了,他们又好像突然想起了自己是爸爸,当着孩子的面跳着脚地指责妈妈:“看个孩子都看不好,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p><p>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爸爸有义务承担起“父职”,成为妈妈忠诚的盟友,而不是“重在参与”。妈妈也不要把爸爸淘汰出局,凡事互相协商、鼓励,两个人默契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