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国子监(走街串巷19)

宁肃

<p>  “孔庙”与“国子监”,绝对是庄严而神圣的所在,我却在两者之间,插了个“&amp;”。在我的眼里,“&amp;”分明是个老和尚讲经或者老先生授课的模样。两者都在修行与学问,也都是修行与学问的成果。我以为,这个“&amp;”的形象,与“左庙右学”古制下的“孔庙”、“国子监”该有缘,不信你看看。</p><p>  孔庙、国子监,均始建于元代,经过历代重修,这里已是两组宏伟、壮丽且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古代建筑群。</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鸟瞰图,源于网络</h3> <p>  近年来,去过这里N次,却从没好好转转看看,所知甚少,更无从感受其内在的博大与精深。这个国庆节不能出京,那咱去北京孔庙和国子监欣赏古建吧。我的建议,得到了夫人和天气的积极响应。</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国庆节的孔庙,完全被蓝天白云所笼罩</h3> <p>  中国的祭孔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史载,鲁哀公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前478年),即在孔子旧宅立庙,按岁时祭祀。此后,孔子作为先圣,一直倍受国人尊崇,孔庙在全国遍地开花。但诺多的孔庙里,唯有北京孔庙规格最高,因为这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p><p> 北京孔庙,位于东城区国子监街13号,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历时4年建成。该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轴线上依序配置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等五座建筑,构成四进院落(资料上是“三进”)。</p><p>  作为正门的先师门,又称“棂星门”,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和“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石碑。该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进门而入,古典、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沉浸其中。</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孔庙正门东侧的官员下马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先师门内的步道及参观者</h3> <p>  先师门与大成门之间,为第一进院。正面的大成门,竟然比先师门面阔多两间、进深多两檀,可见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一个“二门”竟然采用单檐庑殿顶,并覆以黄色琉璃瓦,当然很气派而典雅,这可是典型的皇家建筑规格。据说,大成门名源于“孔子之谓集大成”之说,乃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以最高规格,向最圣贤者和最高境界致敬,或可理解吧。</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大成门内,花团锦簇</h3> <p>  应该注意的是,这一进院里,立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00余方,题刻历代进士5万多名。可以说,这些石碑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从而“一举成名天下闻”嘛。由此可见,当朝的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使北京孔庙成为读书人向往的殿堂与圣地。</p><p> 不过,这里只是祭孔活动的筹备场地,两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神库与致斋所等。真正的祭孔大戏,在第二进院。据说,“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p><p>  走进大成门,顿感空间宏阔,古木参天。尤其是殿前有棵600余年树龄的古柏,名“触奸柏”,亦名“除奸柏”。相传,明代奸相严嵩代帝祭孔,路经古柏而刮帽,后得恶报。而且,“自从这棵古柏摘了严嵩的乌纱帽后,树干上便长出了一个大瘤,横向看去像是奸相丑恶的嘴脸。而那刮掉乌纱的枝杈现已枯萎,剩下一条光秃的枝子横在那里,似在诉说历史,劝人向善。”其实,这院里的树瘤不止一个,柏树大多都有;这里的枯枝不止一条,还有好多。</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古柏树干上的树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古树枯枝向天舞,但凭苍天论是非</h3> <p>  第二进院里,也有石碑,还配有碑亭。这些碑,记载的可不止是功名,而是功德,是谓御碑。御制记功碑,自然规格更高。如此一来,这孔庙真成了十足的官庙。于是,后人戏说“皇帝老儿也喜大好功,搞个人崇拜,把自己的业绩安置在孔庙里,塑造成‘儒家圣人’,让人们顶礼膜拜!”不过,这些碑亭倒很有看点,那些斗拱与彩绘堪称精美。</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御制记功碑的碑亭</h3> <p>  据说,这驮碑的神兽,并非乌龟,而是“赑屃”,是古神话中龙之九子的第六子,因其喜负重,故用于驮碑。眼下的神兽,纵然再有神力,却也被木栅与时光相围,而动弹不得,令人唏嘘。</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驮碑的赑屃</h3> <p>  不禁仰头,孔庙那宽宏的空间已被东西庑及碑亭们挤得只余一线。其实,历史不需要华丽的色彩,而是深邃的内涵,但要有缘相见,只有静心参禅。参禅,也许才是孔庙作为庙之根本。</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东庑与碑亭之间的狭长天际</h3> <p>  还有遮掩碑亭的古树老藤,竟也一俱葱茏,明媚的光线在叶片上跳舞,恍惚之间,现实与历史在我们眼前不停地切换。在此流连,几不动步。低头之间,我看到了碑亭下碱,是那种砌工最为讲究的“磨砖对缝”,于是眼前衍生了一幅画面:砍砖、干摆、填馅、灌浆、锁口、刹趟、温干活、墁水活……</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碑亭前的古树老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碑亭磨砖对缝的下碱</h3> <p>  这是一个迷幻的世界,逆光里的图像恍若梦境。玉石雕栏的柱头,晃一树光影,若明若暗;地面的文字砖留百年之痕,“太立窑细泥尺七”彰千年浩气。还有砚水湖那一口古井,竟由清高宗赐名。这里要看的太多太多,但此院的最大看点,还是大成殿。他才是第二进院的主体建筑,更是整座孔庙的核心建筑,也是孔庙作为庙之最神圣的殿堂。</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满沾历史尘埃的玉石雕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铺地的“太立窑细泥尺七”青砖</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碑亭管窥大成殿</h3> <p>  大成殿,面阔9间,进深5间,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月台三出陛。其规制够得上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而且,“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相媲美。”这里,供奉着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木牌位。清康熙至宣统等9位皇帝亲书的御匾巍然高悬,“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圣神天纵”、“斯文在兹”、“中和位育”、“道洽大同”,字字笔体遒劲,句句褒奖深切。古朴厚重的匾额,令大成殿更显庄严肃穆。</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大成殿内</h3> <p>  我更欣喜的,是那黄色琉璃的兽吻与垂兽。兽吻之巨,高可过米。而那小巧的垂兽及走兽,竟然“一仙九兽”,几乎一应俱全。惟妙惟肖的龙、凤、狮尚可一认,但骑凤仙人与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等,可从无印象。要知道,走兽数量规定是单数,骑凤仙人除外,最多九个。并且,走兽个数随宫殿等级的降低而递减。大成殿的走兽正是九个,只比故宫太和殿少一个“行什”,可见孔庙已达“九五至尊”。</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大成殿屋脊上的吻兽</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大成殿垂脊上的仙人与走兽</h3> <p>  都说第三进院最具特色,居然用的绿色琉璃筒瓦。其中,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屋脊歇山顶的崇圣祠内,供奉着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其殿前建有宽敞的月台,据说有时表演祭孔仪式。我更感兴趣的是崇圣祠前的崇圣门,面阔三间的崇圣门竟然是垂花门。不过,由于门前有展销,不便拍照,我只拍得那颇具气势的倒八字影壁。其主体绿色,那可爱的小垂兽与仙人近在眼前,似举手可触,生动之感极为真切。只是不明白,为何一个走兽也没有?</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图19 崇圣门前影壁上的垂兽与仙人</h3> 资料上说,由崇圣祠、崇圣门和东西配庑组成第三进院落,还特地说明,该院“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布局上的巧妙构思。”不过,我以为崇圣祠所在已是第四进院;在大成殿后、崇圣门前,那个东西狭长的空间该是整个孔庙的第三进院。我理解,北京孔庙的主体建筑应该是大成殿与崇圣祠,而大成门与崇圣门,分别起大成殿与崇圣祠的“垂花门”作用。但从整个孔庙的空间关系看,从南往北的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等五座建筑,相邻两座之间构成一进院。在这个不予认可的三进院里,矗立着孔圣人的塑像,竟然也是绿色,而且是绿色琉璃的。这,的确很独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第三进院里的孔圣人塑像</h3> <p>  孔圣人塑像往西,有便门进入《乾隆石经》的展室。观赏石经的人很多,不便拍照,但我还是留存了几张局部,聊作纪念。</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现代作家莫言题写的《乾隆石经》展室匾额</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十三经简介牌前的小观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乾隆石经》展室(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乾隆石经》碑文(局部)</h3> <p>  从《乾隆石经》展室出来,进入北京国子监。国子监,位于孔庙西侧,注意,这里已是国子监街15号。</p><p>  国子监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比孔庙要早。明代永乐、正统年间,国子监曾得到大规模修葺和扩建。由于,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这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当年,在这里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那时的监生,包括了全国各族学生,甚至还有外国留学生。可以说,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图25 国子监文保牌</h3> <p>  国子监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分布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等建筑,东西两侧配有四厅六堂,构成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对称格局。尽管有《乾隆石经》展室将孔庙国子监相连,但真正衔接东西两院的是持敬门。不知“持敬”二字,与“敬以持己,恕以接物”是否相关?</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持敬门</h3> <p>  持敬门与集贤门、太学门以及西侧配房围合的,是国子监第一进院。其中,集贤门与孔庙的先师门相仿,也是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其名“集贤”该是聚集与培养贤能人才之意吧。而太学门与集贤门一样,也只面阔三间,虽与孔庙的大成门位置相仿,但规模与等级都不及。不过,“太学”一词可不简单,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就已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所中央官办大学,就是“太学”。如果说,进了集贤门算进入国子监,那进了太学门才算进入教学区。</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国子监的太学门</h3> <p>  进入第二进院,首先是一座大型琉璃坊。其形制为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花色琉璃贴面,楼上覆黄色琉璃瓦,并架以绿色琉璃斗拱。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均为皇帝御题。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可谓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整座牌坊通体古朴、大气、华美、精致,极具美感。</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二进院的琉璃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琉璃牌坊须弥座(局部)</h3> <p>  在牌坊北侧偏东的草地上,见到一尊长角的神兽,头部似被游客摸得光秃掉色,不知有何讲究?</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牌坊下的神兽(局部)</h3> <p>  过牌坊往北,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据载,“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所以,辟雍有“天子之学”之说。</p><p>  眼前的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坐北向南,平面正方,四角是攒尖重檐顶,通高34米,有黄琉璃瓦覆盖顶部,上有鎏金宝珠;位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之上,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辟雍四面开门,并经精致的玉石小桥与院落相通,符合周代“辟雍泮水”之旧制。</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辟雍外景</h3> <p>  进入殿内,但见窿顶天花彩绘,不胜华丽。大殿正面高挂乾隆皇帝御笔“雅涵於乐”匾额,下为皇帝宝座和屏风等,另南侧悬挂道光御笔“涵泳圣涯”匾额,东边为咸丰御笔“万流仰镜”匾额,那西面呢?据说,从清康熙帝开始,皇帝一经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视重视。</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辟雍内景</h3> <p>  在此,我还见识了未经修缮而最具古韵的檀、梁、枋、椽,欣赏了缕空垫板那精美而繁复的雕花,知道了抱头梁与穿插枋的位置,以及檐椽与飞椽的区别。我想,他们的彩绘图案,都该是一门独具匠心与工艺的学科。</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辟雍外檐可见的檐坊(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辟雍外檐的缕空垫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辟雍的抱头梁与穿插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辟雍的檐椽与飞椽</h3> 我还注意到,辟雍垂脊上的走兽比大成殿的少了2个。其意味,除了规格,还有什么?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辟雍的垂脊局部</h3> <p>  其实,除了辟雍,彝伦堂也曾是早年皇帝讲学之处,但在兴建辟雍之后,这里改为监内的藏书处。彝伦堂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堂前宽大的平台称灵台,也叫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彝伦堂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彝伦堂前的孔子雕像</h3> <p>  辟雍也好,彝伦堂也罢,都不是贡生、监生们平时的教室。他们真正的教室,在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等“六堂”。在修道堂附近,我还看到了博士厅与复苏槐,也该都有讲究。</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辟雍的“六堂”教室(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六堂之一的修道堂</h3> <p>  从博士厅往北,有便门通往第三进院。没想到,撞进一个篮球场。其实这是敬一亭的亭前广场,我以为这该算第三进院。而资料上所说的敬一亭所在的国子监第三进院应为第四进院。</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彝伦堂后的第三进院</h3> 据有关资料,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现场闭门,没能进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敬一之门</h3> 返回辟雍,还有些家长在为孩子拍照。但愿这里留给孩子的,不只是一张相片,还有更多。其实,大人也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辟雍留影</h3> <p>  孔庙和国子监,不该只是两张名片,崇儒尚学的民族精神才是根本。教育,要从孩子抓起,更要从大人抓起;要从家庭抓起,更要从国家抓起……</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国子监街</h3> <div><br></div><div>《走街串巷》系列游记:<br>1、烟袋斜街<br>2、豆腐池胡同<br>3、钟楼湾胡同<br>4、旧鼓楼大街<br>5、银锭桥畔<br>6、南锣鼓巷<br>7、胡同里的老树<br>8、五道营<br>9、时间也有博物馆<br>10、北京会馆沧桑<br>11、京师大学堂<br>12、内务部街的四合院<br>13、崇礼住宅是“国保”<br>14、智化寺之殇<br>15、走趟中轴线<br>16、疫期的手机随拍小片<br>17、鲜为人知的天坛国耻纪念地<br>18、打卡,美后肆时<br>19、孔庙&国子监<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