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说

眼镜

<p class="ql-block">人生自古多烦忧</p><p class="ql-block">一醉岂能解千愁</p><p class="ql-block">春秋不过浮云掠</p><p class="ql-block">对酒当歌最风流</p> <p>醉,是一种心态,与酒量无关。喝酒并不是图醉的,除非你本来就想。</p><p><br></p><p>据考,酒这玩意儿源于夏朝。也有史料记载,九千年前的贾湖人,掌握了粟、稷等谷物种植技术时,就已经会酿酒了。简言之,它伴随了整个的华夏文明,也难怪从古到今会有如此丰富的“酒文化”被传承下来。在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物质”,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酒祖”仪狄、少康(杜康)之流哪能想到,他们酿酒的本意原为健体之用,却无意中给世人惹出了太多的“麻烦”,至今仍背着毁誉参半的名声。</p><p><br></p><p>如今,食用酒早已从最初通经活络的“保健饮料”,演化成了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媒介,或把酒言欢,一醉诗百篇,击缶书狂草;或借酒浇愁,述说离别苦,思亲泪长流……而更多的时候,酒却是人为过失或掩饰丑行的借口,成了不择不扣的“替罪羊”。</p><p><br></p><p>醉酒者从不承认自己喝醉。酒量不行,意味着英雄气短,这对于男人无意于伤了颜面。清醒的时候尚且不服输,醉了,在豪情激荡中那更是万万不可。很多人恐怕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醉后残留的那点儿理智,本想拚命表现出一种自然,却常常弄巧成拙,贻笑大方。</p><p><br></p><p>北方人嗜酒,多为活血御寒,讲究的是个爽快。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似乎不如此就显示不出特有的剽悍和霸气来。“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有种豁达、超然的境界。南方人也有酒中仙客,但比起北方人,总显得过于斯文。</p><p><br></p><p>在云南曾邂逅一位耄耋老人,每天除了早上,中饭晚饭顿顿离不开酒。每次却不多饮,只小酌一、二杯,也就半两、一两的样子。老人虽没文化,却不乏哲学思想。他说,人生在世,做什么事都是有量的,喝酒也是如此。想想也是啊,年轻时喝得太多、太猛,头晕难受事小,损肝折寿事大,早早患了“三高(血脂、血压、血糖)”,未及老,却再无福消受了。老人善饮,却把这种偏好平均到了一生当中。按他的话说,每一天都在享福,这种曾经沧海后的恬然,实在是了不起!</p><p><br></p><p>“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仔细琢磨琢磨,“老曹”这话最不靠谱了。酒,岂能消愁?它的医用价值都在慢慢淡化,现在留给世人的印象,恐怕就是把酒精的浓度转嫁给了血液,从而麻痹人的神经,放大了人们或喜或悲的感觉。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所有的达观,只是对悲苦的省略。醉酒者,是否有如此的心态?!</p><p><br></p><p>请不要去嘲笑酒后偶尔失态的人,无论是哭是笑,或许不是对伤心或开心的解释,而只是一种纯粹的情绪渲泄。</p><p><br></p><p>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回家的“马路上”……</p><p><br></p><p> 写于2012年2月17日</p><p> 改于2020年10月21日</p> <p>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