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最美好的回忆就是看电影,我是一个电影迷,最爱看战斗故事片,什么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渡江侦查记、上甘岭等等,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b></p><p><b> 说起看电影,不得不说一下放映员,不知从何时起王笑堂和小姜就是公社的放映员,王笑堂的眼睛大,大家给起了一个外号“王大眼”再后来又添上一个小卢妮,小卢妮扎着两个小刷,白白胖胖的眼睛不是很大,爱说爱笑,刚开始还怀疑这美丽小姑娘也会放电影?没想到她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小姜话语不多,多数就是看电锅,(也就是发电机)好像是部队转业的。</b></p><p><b> 那个时候他们用小木车推着放映设备,走在羊肠山道上,风吹日晒雨淋,但总是要保护好设备,走累了,捧一口山泉水那才是一个爽。</b></p><p><b> 到了村里卸下设备看好场地,还要倒片子,检修设备、试放,他们穿行于公社32个大队放映,</b></p> <p><b> 一听说今晚在我们村里放电影了,那个高兴劲儿!放学后书包一扔,早早就去划线摞上石头占好位置,要不就是搬一个板凳放上。早早吃过饭就来到村前的校园里(一般都是从学校操场上放电影,没有院墙)夜幕渐渐降临,电锅(就是发电机)也响起来了,电灯也亮起来了,孩子们欢呼起来(那个时候我们村还没有电,看到明亮的电灯就高兴的欢呼),一会的就开始试镜头灯光,几个调皮的孩子不是拿小棒棒,就是用手伸向光束,银幕出现上乱七八糟的图案,王大眼总是呵斥几声。</b></p> <p><b> 电影开始前村书记都要讲几句村里的事情,然后就是王大眼的“大家坐好不要说话了,经大队研究决定放两部影片,战斗故事片铁道游击队和冰山上来客,下面开始放映”闪闪的五角星出现了,又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八一电影制片厂……</b></p> <p><b><u> 看电影有几最</u></b></p><p><b> 1、 最害怕机器坏了。放映员满头大汗,不断找问题,进行修理。一会好了,放。一会又坏了,有好事者起哄吹口哨,再有个别观众说风凉话,放映员就更急了。有时等到深亱,也没修好,只能恋恋不舍离开。</b></p><p><b> 2 、最焦急的是等片。要是遇到好的片子,往往几个村同时演,那就要“跑片”,即一个村演完一个片子,由一个人骑自行车,送到下一个村。这期间好多变数,往往不能按点送到,下个村,就要等待,这等待,是十分难熬的。来一个放一个,断断续续,有时要演到深亱,大人等不得了,就拖着小孩回家,我们往往团结一致,坚守“阵地”,直到见到电影银幕上出现一个大大的“完”字,才匆匆赶回家,明知要挨训,但仍痴心不改。</b></p><p><b> 3 、 最高兴的是“加片”。</b></p><p><b> 有时在等片时,放映队会放一些短片,我们称“加片”也称之为“假演”。这些加片,除了新闻记录片外,还有木偶片,动话片,儿童片,农业技术片,我们特喜欢,其程度有时超过主片,时间都不会很长。</b></p><p><b> 4 、最揪心的是下雨。电影放映中,下起了雨,机器用伞打着,我们边看电影,边看天,唯恐雨大起来。眼看雨点从电影光柱中透过,一条一条,一闪一闪,象箭一样穿着每个人的心。就怕电影不能演了。揪心中,演完了,自己成了个落湯鸡,但心中却是美滋滋的。</b></p><p><b> 5 、最无奈的是个子矮,看不到。</b></p><p><b> 人矮,只得找石头踏着看。院子里那真是一石难求,大一点的早己不见踪影,好不容易在人缝中找了一块又小又光滑的半球型石头,双脚踏上去,晃来晃去,既要保持平衡,又要抻长脖子,稍不留神就从石头上掉下来。其技术含量远比杂技团里狮子滚球的难度大。</b></p><p><b> 6、最怕拥挤。</b></p><p><b> 本村的都是前排就做了,外村的都是站在周围看,我稍微大一点了也和他们去外村看电影,也总是站在周围一起挤油看,个子又矮总是伸长脖子翘着脚还得防备着左右的拥挤,为什么挤呢?到后来才明白,总是有几个捣蛋鬼向左向右挤,趁乱向漂亮的女孩靠近。别说,还真有不少这样的搭搭腔也就成了一桩美事,电影场也就成为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好平台。</b></p><p><b> 7.最怕去方便了。人很多,出不来进不去的,就是出来了再找自己的位置都不好找了,所以有时小便也就就地解决了,“谁尿到我脚上了”,“额对不起,小声点”</b></p><p> </p> <p><b> 最后放完电影,放映员都会说“今晚就放到这里,明晚到✘✘村放映”人们这才意犹未尽高兴地散去!</b></p><p><b> 电影还在继续,但没有往日的激情,你们是怎么看呢?</b></p><p><b> 在此向所有放映员们和为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b></p><p><b>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b></p><p><b> 如有侵犯请联系作者</b></p><p><b> 老鹰</b></p><p><br></p><p><b> 2020、10、22日</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后续</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长春电影制片厂</b></p><p>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出现严重不适应,遇到空前危机,到1997年时,已连续六年亏损,濒临倒闭。 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长影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启动了改革,历经八年时间,完成八件大事,到2005年初,在全国电影业中第一家完成改革。长影由改革前连续六年亏损到2011年实现税后净利润6500万元,创长影建厂以来历史新高;影片生产由改革前年产3—5部到2011年年产53部,增长了10倍多;总资产由改革前的2.5亿元到2011年末的20亿元,增长了8倍。 长影先后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多次报道长影改革发展情况。</p> <p> 而原有的国有电影制片厂模式,如今有点沉寂了。让我们回顾一下曾经的8大国有电影制片厂创造过的辉煌岁月。</p><p>这8大电影厂,其实可以分为上4家和下4家。长影厂、八一厂、北影厂和上影厂这4家品牌底蕴厚,知名度更高,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更大;其它几个西影厂、珠影厂、潇湘电影厂和峨嵋电影厂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不如上4家。</p><p> 今天专门讲长影和北影厂。</p><p> 在介绍这些电影厂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几家电影厂的不同历史阶段。</p><p>国有电影厂的历史基本可以分为3个阶段。</p><p>第一阶段是17年期间,即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是国有电影厂最辉煌的时期,那个时代的电影主要是讴歌新中国,展现革命战争,所以军事题材电影特别多,现在大量经典老片都诞生于这个阶段。</p><p>文革期间,电影事业基本停滞,不提。</p><p>第二阶段是80-90年代。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有电影厂恢复了电影拍摄,延续了17年时期的计划经济排片模式,逐渐和市场化经济社会脱节。这一时期各电影厂拍摄电影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就连每年拍摄几部电影,其中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各占多少都有严格规定。</p><p> 接着是90年代,电影市场化改革开启,国有电影厂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于是逐渐和香港等公司以及新兴的民营电影公司合作,以拍摄合拍片为主。再之后这些国有电影厂就很少独立推出有影响力的电影了。</p><p>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后,国有电影厂逐渐走向没落。</p><p>说完历史阶段,咱们来看看这些国有电影厂曾经的辉煌。</p><p>1、长春电影制片厂 红色基因</p><p>长影厂是中国第1家电影厂,最早是日本侵占东北成立的满洲电影株式会社,后来被我东北人民解放军接收,最早是叫东北电影制片厂,最初主要拍摄纪实电影,比如当时东北土改的历史进程,以及辽沈战役的珍贵历史画面,东北电影制片厂都进行过拍摄。</p><p><br></p> <p> 解放后,长影厂(东北电影制片厂)作为我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创造了建国后中国电影多个第一。</p><p> 东北是共和国长子,长影厂也是中国电影的长子,所以17年期间是长影厂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当时新中国刚成立,长影厂拍摄了大量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经典佳作层出不穷。著名的《白毛女》、《红孩子》、《英雄儿女》、《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等都是长影厂出品。</p><p>这里要重点说一下《白毛女》,由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p><p><br></p> <p> 《白毛女》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在我国文艺界的地位都非常高。这是一部“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电影,特别符合建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影响了数代中国人。</p><p> 《白毛女》也最能代表长影厂的红色基因,因为这部电影原型故事是在延安时期的鲁艺成型,后来东北电影厂成立,也是有包括陈强在内的很多鲁艺人加入。陈强在鲁艺的时候就在歌舞剧中演黄世仁,到东北电影厂继续在电影中演黄世仁。陈强一生都被这个著名的反派角色影响了。</p> <p> 这部电影本身拍摄制作也非常考究,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服装、化妆和道具制作都代表了新中国电影的一流水准。</p><p> 长影厂还有1956年拍摄的《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有第二国歌之称,也是影响了多少代中国人。</p><p><br></p> <p> 除了这些革命战争题材电影,长影厂也出品了一批反映民族团结和时代风貌的电影,生活气息很浓,如《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来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也都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p><p><br></p> <p> 总的来说,长影厂作为具有红色基因的国有电影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厂,在特定历史阶段承担了大量拍摄任务,也培养了大量的电影人才。比如后来北影厂的建立就有大量来自长影厂的职工,像陈强和一批来自鲁艺的艺术工作者,都是先到长影厂,然后又来到北京。可以说没有长影厂的支援建设,北影厂不会发展这么迅速。</p><p> 文革结束后,长影厂不再像之前那么辉煌,之后出品的电影已经不像17年间那么经典。80年代长影厂拍摄的电影以《开国大典》最为著名,这部电影是建国40周年献礼片,1989年上映曾经创造过国产片票房纪录。</p><p><br></p> <p> 在90年代以后长影厂盛名不再,世纪之交甚至因为连年亏损频临倒闭。2005年以后进行了改制,如今的长影厂被定位为专门拍摄农村题材的电影,完成一些上级交办任务,已经远离了主流院线电影。</p><p><br></p> <p>2、北京电影制片厂 文艺为主</p><p>北影厂解放前就成立,后来和长影厂一样被人民接收。它的厂标和长影厂一样,也是工农兵,前面咱们已经说了,北影厂具有很多长影厂的血统。解放后,有大量来自长影厂的职工援建北影厂。</p><p>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非常常见。就比如说当年的高校建设,也是国家一句话,就把某个高校拆分,去到别的城市生根发芽了。毕竟新中国讲究“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嘛。</p> <p> 当然,北影厂毕竟是北影厂,并没有发展成为第2个长影厂。</p><p>如果说长影厂的传统是红色基因,拍摄了大量革命战争题材电影,那么北影厂后来的传统就是改编文学名著。</p><p>在建国以后,北影厂主要拍摄的电影就是将鲁迅、茅盾等作家的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比如《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风暴》、《红旗谱》等。</p><p>当然革命题材的电影也是必须要拍的,北影厂60年代拍摄最著名的电影要属《小兵张嘎》。不过北影厂的革命题材电影和长影厂拍摄电影风格明显不同,像《小兵张嘎》这样虽然也是讲述革命战争,但是不像长影厂电影那么宏大,而是更有生活气息。</p><p>在文革结束以后,北影厂继续延续了改编文学名著的传统,所以大家都说北影打的是文化牌,讲究的是书卷气。80年代北影厂又陆续把鲁迅的《伤逝》,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茶馆》等名著搬上了大银幕。</p><p><br></p> <p> 在文革结束以后,北影厂继续延续了改编文学名著的传统,所以大家都说北影打的是文化牌,讲究的是书卷气。80年代北影厂又陆续把鲁迅的《伤逝》,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茶馆》等名著搬上了大银幕。</p><p><br></p> <p>这些电影都有同名话剧,也是北京人艺的招牌。北影厂之所以一直致力于这些文学名著的影视化改编,和其位于首都文化中心的氛围有很大关系。</p><p>北影厂不仅大力支持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四大名著拍摄电视剧北影厂也有参与。所以北影厂的书卷气真的是8大电影厂里面最多的。</p><p>这种文化气息让北影厂拍摄的革命题材电影也与众不同。</p><p>1979年北影厂拍摄了刘晓庆的成名作《小花》,这部集结了唐国强和刘晓庆、陈冲还有葛优老爹葛存壮的经典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电影中用了一些新的创作手法,比如跳脱的镜头和意识流的表现技巧,让观众也感觉耳目一新。</p><p><br></p><p><br></p> <p>北影厂不仅在电影技法上具有探索精神,在商业片的探索方面也不甘人后。1981年北影厂拍摄了刘晓庆主演电影《神秘的大佛》,将悬疑元素引入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据说这是80年代初观影人次最多的电影,仅次于后来的《少林寺》。</p><p><br></p> <p>所以,和长影厂的辉煌是17年不同,北影厂的辉煌是在80年代。</p><p>除了自身出品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北影厂也和国外以及香港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一批经典。比如著名电影《末代皇帝》在拍摄过程中得到了北影的大力协助,当地演员,故宫内的拍摄等都是北影厂协助解决,可以说没有北影厂的参与,这部经典电影无法诞生。</p><p>由于内地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优厚条件,90年代以后大批香港电影公司也到内地合作拍片。北影厂在这波热潮中参与了大量合拍片,最著名的是李连杰一系列电影,这也是因为李连杰本身就是北京人。</p><p>李连杰的方世玉系列、黄飞鸿系列电影有大量外景都在内地取景,这些都有北影厂参与。其中北影厂介入最广的电影当算是《给爸爸的信》。</p> <p> 这部电影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90年代北京胡同,原汁原味展现了当年北京市井生活。很多观众应该感觉格外亲切。</p><p>除了和香港电影公司合拍,90年代后期北影厂也出借电影拍摄资格。这是因为当年很多民营电影公司没有拍电影的资格,而国有电影厂每年又有上级规定的拍摄计划,但是它又没有钱,所以和民营公司合作,等于是出借牌照。</p><p> 著名的贺岁片鼻祖《甲方乙方》就是冯小刚借助北影厂拍摄出来。</p><p> 但是在90年代以后,北影厂和其它国有电影厂都陷入困境,再之后北影厂改制,成为中影集团旗下厂标,代表中影集团投资拍摄各类电影。想必很多观众在如今很多大片里面都看到过中影集团这个厂标,依然保留了北影厂经典的工农兵llogo</p> <p> 但这已经和曾经的北影厂相去甚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