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盈硕果,群英荟萃话教研——记海南省2020年中学数学教研员及学科中心成员提高培训活动

陈云妮

<p>  闻说有奇术,探妙知天工!</p> <p>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研员的专业能力,发挥教研员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管理、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作用, 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及教研工作的实效。2020年10月19日-22日,全省中学数学教研员及省学科教研组核心成员荟聚海口,开启了学习取经之旅。</p> 领导致辞,活动开启 <p>  培训伊始,海南省教育培训院的中学数学教研员孙孝武老师致欢迎词,并概述了本次培训是一个“高端”的学习,期望能增进各位老师对数学学科的理解,提高专业成长,回去后能够以“点”带“面”,促进区域数学教育发展。</p> 名师大讲堂★第一天 <p>  培训第一天,由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学数学月刊》副主编鲍建生老师带来的《实施数学新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数学例习题系统的优化设计》。</p> <p>  鲍老师提出中小学数学课程应该是一致的,不同学段的具体表现不同。学生在中小学数学学习上的成长宛如一棵树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每个阶段有所区别,教法也应该不同。</p><p> 在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系统的整体设计方面,鲍老师强调数学活动中可以表现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可设计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夯实学生的双基,并在过程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逐渐积累形成数学素养。</p> <p>  鲍老师通过丰富的样例,具体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关注核心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数学概念的获得,不是灌输式的取得,而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在数学活动中生成。</p> <p>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椭圆概念的引入。鲍老师通过8张图片,从概念的来源、用处等多个背景提出多种引入情境。这也是数学学科广泛应用性的体现。因此,在情境设计中,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辅,教师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观点和开放性的思维,着眼于数学的应用。</p> <p>  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 “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因此,鲍老师提出,在实施数学新课程中关注以下几点:①加强尺规作图,逐渐建立几何直观;②加强基于符号的几何推理;③重视“量感”的培养及度量的教学;④有意识地增加跨学科的数学应用。</p> …… <p>  鲍老师精彩的讲座仍在继续,下午给我们开启了《数学例题习题系统的优化设计》的思想盛宴。</p><p> 鲍老师就学生学习数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会做题,不会思考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p> <p>  让我们受益最深的是,鲍老师通过名师的具体实践,给我们分析了如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经验,系统地优化数学认知结构模型。</p> <p>  解题训练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也是数学思考与理解的基本途径之一。解题训练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细。鲍老师提出,习题的设计应当立足于三年为一个单元。第一层旨在夯实双基,为学生搭手架,可设计滚动式训练,让学生对双基了如指掌;第三层旨在领悟数学思想,可根据思想方法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的知识框架更清晰,更牢固;第二层即是典型例题的设计,起着上下打通的作用。针对每一个思想方法有几种典型例题,围绕这双基把握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并以点辐射。如此,在教师精细化的例习题设计中,学生的解题训练是一个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螺旋提升过程。</p> <p>  鲍老师举例,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1,可以写出几十种形式。让我们不得不感慨数学是千变万化的,而变中又有不变。这也启示我们,各种形式的习题中其实都有它的题根,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反三归一。</p> <p>  鲍老师一天的讲座,虽短暂,但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递增、眼界的开拓,更是思想上的一次冲击,引发了很多的思考。</p> 名师大讲堂★第二天 <p> 活动的第二历程,把视角聚焦到海南本土的中学数学教育。</p> <p>  第一站,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陈昕老师带来的《教育质量与教学常规落实》。陈老师先对“四个常规”的出台背景以及各市县开展学习情况进行介绍;其次对海南各校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展成功的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最后,注重结合教学管理常规及教学常规深入的进行了探讨。</p> <p>  陈老师的报告,引发了我们的很多思考:①在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中,如何去调动教师参与研究,并如何集团队的力量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②构建校本课程的起点在哪里?途径有哪些?③如何管理校本课程,走好学校特色发展之路?④如何发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等等。</p> <p>  第二站,由海口实验中学的吴公强老师带来的《教研订规划,研法提质量》。吴老师首先提出:学科规划是突破教学质量瓶颈。学科规划的设计要着眼于“三年一体化”,三年一盘棋,要有长期的发展目标。</p> <p>  其次,吴老师鼓励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能够站在学科宏观视野的高度,俯视教材,以培育学生优秀品质和学习品质为目标,设计和开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方法进行教学。</p> <p>  他进一步提出,教学不应是教教材,也不是用教材教,而是用自己的教材教。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我们要自己出版一套教材,吴老师特指,我们应当站在学科的观点中合理的开发教材,在教材的运用和教学设计中有自己的思考。</p><p> 吴老师并就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一中诱导公式的教学为例,提出了自己对于教材的开发和教学设计上的独特做法。</p><p> 吴老师的讲座启示我们,作为教师,要带着思辨的态度去使用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内容得载体,但是并不是教学的流程图,我们应该以如何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灵活的开发教材,促进教学。</p> <p>  第三站,由海南中学的房一登老师带来的《有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高——以数学分层教学为例》。</p> <p>  房老师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娓娓道来:①课题研究的必要性;</p><p>②研究的主题来源与于教学实践;</p><p>③开展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p><p>④转化课题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p> <p>  最后,房老师以自己的课题《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为例,给我们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特别是课题的成果的推广上,我们可以看出房老师的研究,不仅仅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是让它落地生根,应用在教学中。可以说,房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用事实告诉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无形中也鼓励了我们做一个研究性的教师。</p> <p>  第四站,由海口一中的吴坤雄老师带来的《构建高品质的数学课堂,走向深度研究》。吴老师对海口一中开展高品质课堂的具体做法和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p> <p>  吴老师特别提出,高效课堂的管理上要做到 “动静相宜”,“放收自如”,“活实统一”。如此一来,才能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更高效,才能不断有新的生成。</p> <p>  此外,吴老师还展示了一些课堂片段及学生的学习感悟的视频,从多维度具体给我们介绍了海口一中高效课堂的模式。给我们如何开展高效课堂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同样也启示我们,高效课堂的推进不仅仅是关注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感受。</p> …… <p>  第五站,由海南中学的贺航飞老师带来的《学科质量评价与试题命制技术》。贺老师,首先对新高考模式下的学科质量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进行解读,并对本校的实操过程进行介绍。</p> <p>  其次,他还对海南省新高考模拟试题进行分析,并由此对试题的命题技术运用进行举例。特别是对数学通报上核心素养怎样考系列文章中的部分题目设计的分析让我们印象深刻,并强调新高考命题中增加了开放性试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也要关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p> <p>  第六站,由文昌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黄良师老师带来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p> <p> 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给我们讲了备课的5个关键环节以及具体做法。并特别指出,备课第一要务绝对不是ppt的搬运和改造,而是阅读评课稿和说课稿,从专家的高观点把控本课的方向和创意。</p> <p>  黄老师保持他一贯风趣幽默的风格,会场气氛一度活跃。 他像是信息技术的干货提取机,他总有很多小妙招,让大家佩服不已。</p><p> 101教育ppt的使用、 微信小程序、讯飞输入法、wps、简单搜索等APP的演示,让我们真正体验了移动办公的便捷。</p> <p>  最后一站,由马宁老师带来的《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助推教师专业发展》。</p> <p>  马老师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了将教学短视频融入教学的四种模式。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在信息化的现代,我们还如何运用信息资源,如何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p> 名师大讲堂★第三天 <p>  第一站,由洋浦中学的黄发长老师带来的《课堂改进:路在何方?》。黄老师的讲座别具一格,以反问式开展,让我们对如何改进课堂产生了更多的困惑。他善于提出问题,并发表个人的见解,进而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p><p> 对“不习惯”的反思,其实是一种很好地培养新习惯养成的好方法。黄老师的这个观点也启示了我们接受“不习惯”,琢磨它,是我们培养新好习惯的契机,也是好途径,特别是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p> <p>  第二站,由澄迈思源高级中学的韦崇裕老师带来的《教研交流:备课再认识》。韦老师就教研常见问题进行个人深入思考,特别是深入备课。他喜欢阅读,勤于思考,乐于反思,并善于实践。因此,在他的挖掘下,备课又有了新的视角。比如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中,解析几何部分有些内容老教材侧重的是技巧性的解题,而新教材确实采用了通常的方法。此为何意呢?韦老师强调数学应该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备课时,我们要返璞归真,而不是过分的追求捷径,有时候走得慢反而走得远。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思考。</p> <p>  第三站,由保亭县教研中心的黄程献老师带来的《一群人,一起走——保亭县教育研训中心精准扶“研”的故事》。黄老师主要针对保亭县教研工作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自身的情况,探究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研方法的故事。从她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她们是一群有教育情怀的人,面对相对薄弱的近况,仍坚持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实,并绞尽脑汁开创新途径,寻求促进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p> <p>  会议最后一项由孙孝武老师为本次培训进行总结。孙老师先简单的对这三天的培训进行梳理,其次对本次培训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最后孙老师提出培训只是教研交流的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回去需要再仔细研读反思这几天学习的内容,将教研提升一直持续进行下去……</p> 教师学习感悟展示 <p>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p><p>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p><p> 感谢省教研培训院,给我们创设了群英荟萃的平台,让我们不仅领略专家们的新思想、新观念,还触摸到一线教研员实践的做法,更是让我们思想上产生了碰撞。正如陈昕老师所说,我们的培训不应局限于知识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有时候思想上的交流和困惑的分享更难得。</p><p> 相信在这群有教育情怀的教研人的引领下,海南中学数学的教育会越来越好。</p>

老师

数学

教学

教研

我们

教材

学习

学生

课堂

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