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从天山雪峰走来

老麻

<p>清晨,从重庆江北机场出发,经乌鲁木齐中转,到达伊宁时,透过登机廊道,太阳刚刚搁在地平线上。此时19点38分,比家乡日落晚了近个半小时。此时的家乡,应该已经黑尽了吧!</p><p><br></p> 在乌鲁木齐转机后,运气不错,坐了个靠左舷窗的位置,飞机是18点20起飞,1个小时左右的航程,正是拍摄天山雪山的最佳时机。<div><br></div> 从乌鲁木齐向西,山势陡然高涨,从飞机舷窗望出去,没有人迹,不见草木,一座座雪峰扑面而来,白雪皑皑,冰川凛冽,哪怕是隔着舷窗,也顿感霜风阵阵,寒气逼人。飞机不断爬升,雪域不断延展,莽莽苍苍,不尽不绝。少年时看《七剑下天山》的想象,竟被现实的天山之巅,衬得那样的渺小和卑微。<div><br></div> 最初认识天山,是从初中的地理课本里,“三山夹两盆”,是中学地理必须掌握的知识考点。天山,就是“三山”中,居中的一条山脉,和北面的阿尔泰山夹着准噶尔盆地,和南面的昆仑山夹着塔里木盆地,横亘新疆中部,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环抱的天山,将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部分。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br><br> 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学生,即使地理考零分,也不可能不知道天山。这要归功于中学时期武侠小说的盛行。梁羽生的天山系列《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冰川天女传》,其中的“天山剑派”,是武林中的正义之师,是侠义精神的代表,其武功在武林社会中属于正能量满满的上乘功夫。劫富济贫、匡扶正义的天山派剑客,是每个怀揣武林梦少年的偶像。<div><br></div> 半小时后,山势陡转向西南而去,眼底下竟现出了大片的农田和城镇,雪峰化作弯弯的河流,滋润着星罗棋布的庄稼和人烟。<div><br></div> 这便是有名的内陆河伊犁河了,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天山汗腾格里峰北侧,先是向东流经昭苏盆地和特克斯谷地,再向北穿越伊什格力克山,与右岸支流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伊犁河,一路向西,在哈萨克斯坦注入巴尔喀什湖。每年十二月,是伊犁河的封冻期,要到次年三月才解冻。得益于大西洋的水汽补给形成降水,以及南北两侧上千条大小冰川的有效调节,伊犁河水量均匀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其径流量位居新疆首位,是名副其实的新疆第一大河。<div><br></div> 伊犁河谷成为新疆少有的农业灌溉用水良好的地方,有“中亚湿岛”“塞外江南”的美誉。伊犁河流域先秦为塞种游牧地,汉为乌孙地,受辖于西域都护府。中国史书对伊犁河记述甚早,《汉书·陈汤传》作伊列水;《唐书·突厥传》作伊丽水;元为察合台汗封地,《元史》及耶律楚材《西游录》均作亦刺河;据《西域同文志》称,“准语伊犁即伊勒,光明显达之谓”。<div><br></div> 伊犁州州府伊宁,古称宁远,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汉朝中央政府设西域都护府,西域归属中国版图,伊宁市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唐朝初年平定东、西突厥后,曾先后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北宋年间,属喀喇汗王朝。南宋时,属西辽王朝。成吉思汗西征后分封诸子,属察合台汗国。明末清初,蒙古准噶尔部称雄漠西,将其政治中心转移到伊犁河谷,伊宁成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4部会宗之地。在18世纪初,伊犁成为天山南北政治、经济中心,“西陲一大都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策妄阿拉布坦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纲(金顶寺),故伊宁又称“固勒扎”。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惠远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于1762至1780年在固勒扎先后修筑宁远城、惠宁城和熙春城。清同治十年(1871),宁远被沙俄侵占,于光绪七年(1881)回归祖国。 <div><div>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唯一的既辖地级行政区、又辖县级行政区的自治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聚居。<br></div></div><div><br></div> 华灯初上,伊宁市的街上行人不多,但车流却有些拥堵。夜晚的伊宁气温陡降,从白天的20多度跌至4度,在位于公园大街的福堡农家乐,吃了一顿正宗的新疆溜子面和烤羊肉串后,身子顿觉暖和起来。<div><br></div>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为中共伊犁地委和伊犁专员公署驻地。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市。历史上的伊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繁华商埠,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一条古丝绸通道,不仅沟通中亚各地和西亚,也有许多支线联接南亚和欧洲各地。1989年伊宁市被国务院定为开放城市,1992年又被确定为沿边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br><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