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东方云涵作品</b></p><p><b>《听我讲洗马林过去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洗马林城北的郭花线公路,向北出石豁子沟口,离开公路再向西而行,经辛夭子村北,在村北河道的树林中向西北方向再穿行约三四里,在沟的北面山峦中,有两个形似老鹰头的奇特山峰耸立在云端,这两座山峰犹如鹤立鸡群,独树一帜,且山体颜色为红色,这两座山峰就是传说中的红山台。</p><p class="ql-block"> 红山台距离洗马林明长城很近,从山下往上攀登,要经过一座矗立在半山腰中明代传递军情的烽火台,过烽火台,再翻越几座山头就可以接近红山台,红山台海拔比周围山高出许多,越往上山体越陡,最陡处几乎呈八十度,非常险要,如果没有毅力,不畏艰险,不借助周围山柴枝条的帮助,很难上去,顶部还有用碎石砌成的一丈多高的台基,陡峭险峻的山峰和台基,有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感觉,登上山顶踏上台基,放眼望去,周围以及山下的山川美景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的情怀油然而生,在山上前后两座山的顶端都有残垣断壁的石头遗址,前面山上的遗址平台面积有篮球场那么大,后面山头的遗址面积稍小一些,呈凹字型的前后两山(平台)之间,是石头铺成的甬道和台阶相连,甬道的两侧是用碎石砌成的月牙形围墙,前后山型似两座“驼峰”。很早以前,前面的山头上建有真武庙一座,什么年代修建无可考证,庙的院墙就建在碎石垒起的台基上,庙门朝东而开,登上碎石台阶,进入庙中,院内有正房三间,中间房是正殿,殿内正面供奉着是真武大帝,两侧各有四尊泥像,是传说中的八仙,还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龙盘踞在殿内的屋顶,西正房供奉的是老仙爷,东正房是禅房,住有老道,院内正南建有拱形南天门,院的西面是钟楼,钟有一人多高,直径有两个大人合抱那么粗,钟壁的厚度近二十公分,有千斤重,出了庙门走旁边甬道,可以通向后山,后山台基上是一座碾盘,老道用来推碾谷米之用,传说,每当庙内钟声响起,产生的回音,洗马林和边墙(长城)以北的半个口外都能听到。</p><p class="ql-block"> 在红山台山的西面半山腰中,有一湾泉水,清脆甘甜,终年有水不冻,庙中道士的生活用水就在此提取。在庙的东面,也就是紧临醋柳萍村的半山腰上,是一片珍稀椴木林,碗口粗的椴木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如果从醋柳萍村这个方向上山,经椴木林中的羊肠小道逐步行走攀登上真武庙,你就仿佛置身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生”的意境之中。</p><p class="ql-block"> 庙内最为独特的是,一根古树从前殿的马头墙缝里长了出来,伸向空中,说也奇怪,无论古树如何生长,根系始终也没有破坏庙宇的围墙,就像安徽黄山的迎客松一样成了此庙的一景。最让人不可思议的的是,如此险要高耸的红山台,庙内的千斤大钟和后山的几千斤石头碾盘和石头碌碡(石磙),靠<span style="font-size:18px;">崎岖陡峭的狭窄山路和当时的</span>人扛马拽是怎样运上山的,即使是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因红山台真武庙供奉着是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是道教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又叫水神,每逢过节遇旱,祭祀祈雨,焚香还愿时,山上唱戏耍笑,非常热闹。虽说红山台真武庙何时修建无已考证,但从选址上,不难看出红山台真武庙融入了很深的道教文化,道教视诸神为天上星辰,有“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说,以洗马林为中心,红山台真武庙在洗马林的西北方向,所在的山是附近海拔最高的,在山上又建有高台,真武庙选择在此修建,可以统揽整个东南方向,几十里内,山川、村庄都历历在目,四周山势起伏,远山近景,遥相呼应,如诗如画,给人以幽远,恬静之感,这正与道教文化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红山台的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修行养练,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万全县洗马林籍人秦国柱,就曾寄居于此与道士习字达半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红山台真武庙在洗马林享有盛誉,极受尊重,据老人们讲述,建国前就连横行坝上坝下的土匪路过红山台都要绕行,庙中抽签算卦,祭祀祈雨更是非常灵验。</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洗马林辛夭子村的王庸(音),老娘因腿疾,肿胀如树,疼痛难忍,病情非常严重,人已奄奄一息,实无办法,一日中午,在父亲的催促下,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上了红山台真武庙中求签算卦,看看如何是好,王庸到了庙内,庙内老道正在禅房内蒸莜面,老道看其着急,问明来意,忙放下手中的活,走出禅房,带他来到正殿,摆放供品、上香跪拜求签,随着老道的闭眼诵经和木鱼之声,王庸上好三支香,然后跪于神像面前,手拿签筒略举过头顶 ,心中想着所求之事 ,开始摇晃签筒抽签 ,抽到签之后拜了拜,就上前递给了老道,老道双手接过竹签仔细切算一番,突然喜出望外,对王庸说,“福主,你不要着急,你娘没事,病很快就会好的,有一贵人不久会来相救,你赶快回去准备吧“,王庸回家后,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家人,果然没过几天,村里来了一位南方上来的郎中,王庸一家忙把郎中请到家中,郎中查看了病情,让他们准备了几尺干净的白布,然后拿出一把细细的尖刀,在火上烤了烤,在病人的腿上划破了几个口子,把化脓的血水都挤了出来,然后用白酒清洗,撒了一些药,用白布把腿裹好,结果没过几天就好了,王庸一家非常高兴,除安顿好郎中外,又给红山台真武庙老道扛上去三十斤莜面以表谢意。除此之外,因真武庙是水神,农耕时代,人们期盼的是风调雨顺,每逢旱情,人们常常结伴上山宰羊祈雨,往往十有九能够如愿。</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洗马林红山台庙宇损毁严重,五十年代末,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有人惦记上了红山台庙中的那口大钟,大钟重达千斤,当时棍撬绳拽,喊着号子,十几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钟从钟楼上卸下来,但是再也无法撼动把它运下山去,人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的办法,就在这束手无策的时候,只见辛夭子村有个绰号叫“三斤玉米面”的年轻后生走上前,他一边抽着用小学生算术纸卷着的旱烟,一边粗声粗气地说到:“这好办”,于是他喝退众人,挽起袖子,猛抽了几口快要烧到嘴边的旱烟头,然后甩掉烟头,伸出双手,往手心里“呸、呸”两口唾沫,双手一搓,摆开架势,前腿一弓,后腿一蹬,牙一呲,眼一瞪,肩膀一顶,就把大钟顶下山谷摔成了碎片,旁边众人齐声喝彩,纷纷伸出大拇指称赞:“三斤玉米面是个好后生,是个材地(好样的),每天三斤玉米面没白吃”,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然后众人下山把大钟的碎片一一捡回炼了钢铁。在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中,庙宇也逐渐被拆除,砖头瓦片、椽檩被拆走,东西被生产队盖了饲养棚和猪圈,后山的碌碡、碾盘也不知了去向(按理说根本无法撼动),现在留下的只有没用的碎石墙壁和台基。</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有一年大旱,久旱无雨,庄稼眼看要干枯,几个上岁数的辛夭子老人,悄悄组织起来,背上泥土、砖瓦、干粮、水等东西,戴着草帽,汗流浃背地上了红山台,又在红山台基上盖了一个不到一平米的小庙,用来焚香祭祀,求神祈雨,也许小庙“灵验”,起了一些“作用”,所以一直到现在还香火不断。(韩学卿/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0二0年十一月十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