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山中待人识的安岳石刻

鲁玉

<p>  印象中的安岳是四川的人口大县之一,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9月下旬成都长游协会和安岳冬泳协会在安岳搞联宜活动,听说安岳的石刻很有名,本打算去看看的,因有事没能参加。没想到国庆大假最后两天,协会的领导告知,有车去安岳探秘石刻,想去不。机会难得,当然要去啊。</p><p>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欣赏安岳石刻,着手查看了一下资料,真是不查不知道,查了吓一跳。没想到安岳竟然还是中国石刻之乡。</p><p>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考查完安岳石刻群后叹为观止,称安岳石刻“古、多、精、美”,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享有上承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石刻又一伟大宝库”。</p><p> </p><p> </p> 严华洞 <p>  7号一早,我们就乘车前往安岳。下了高速路,我们到的第一个摩崖洞窟——华严洞。</p><p> </p> <p>  华严洞由开凿于北宋960年的华严洞和南宋1240年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构成,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2006年列为国保单位。</p> <p>  顺着青石条铺就的台阶,首先看见的是一个清代道光年间的青石牌坊。</p> <p>  华严洞窟是安岳石刻旅游区造像窟中保存较完好的洞窟。此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呈矩形状,大小造像达159尊,洞壁刻满“经变”故事图景。</p><p> 步入石窟,举目而望,窟顶圆圈内刻有硕大的“唵”字,即藏传密教六字箴言之一。</p> <p>  正壁凿有华严三圣坐像。中间禅坐的是毗卢遮那佛,左为骑青狮的文殊,右为骑白象的普贤。华严三圣象高约5.2米,背倚车辐状彩色佛光,头戴繁花缕空峨冠,冠内禅坐一小佛像,面目俊秀,皓齿微露。</p> <p> 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p><p> 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用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来象征。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的本体即是法性,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法身象征了世间宇宙的一切法皆由此出。</p> <p>骑着白象的普贤。</p> <p>骑着青狮的文殊。</p> <p>  左右两侧禅坐着各五尊高4.1米菩萨像,诸菩萨皆头戴款式异样的繁密花冠,面相各异,姿态各异。造像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姿态优美,比例均匀,穿戴华丽,非常贴近生活和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p> <p>  古匠师们为充分表现众菩萨外表的俊俏和内心的慈善;采用线面结合的镌刻手法,使形体更加优美、楚楚动人,加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镂空饰花宝冠,珠光宝气,粒粒可数的珠串璎珞,行云流水似的帔巾、衣褶,更加衬托出众菩萨气质的高雅,身份的华贵。</p> <p>三头六臂</p> <p>四面八臂</p> <p>  这是采用大象造型的石刻香炉。</p> <p>  与华严洞窟并例的洞窟是大般若洞石窟。这个建筑还是清代的,作用就是保护石窟和石刻的,。石窟就在二楼。</p> <p>  大般若洞石窟高4.7米,宽、深各约5米,洞额刻有洞名。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廿四诸天,上层塑十童子。</p> <p> 可惜了下层的十八罗汉雕像,1992年被盗墓贼将这些头像全部撬下盗走,此案至今未破。</p> <p> </p> <p>  在正中佛像后壁,有两龛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属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这在我国的摩崖石刻中也是少有的,也是典型的佛教本土化的表现。</p> <p>  洞顶一个直径为2.2米的圆圈内刻有一正一反两个人字,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释义,因而在当地广为流传“两个人字颠倒颠,认到了你就是活神仙”,也成为华严洞一千古之谜。</p> 毗卢洞 <p>  毗卢洞位于安岳石羊镇边上的一个小山上,是一处4A级景区。这里离重庆大足石刻已经不远了,也是一个国保单位。据明代万历年间碑文追述,毗卢洞的石刻造像开创于五代后蜀,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补刻。这里曾经是五代至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p> <p>  这尊紫竹观音高3米,悬坐于那凸露的峭岩石窟之中。她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富丽华贵的贴金花冠;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闭;上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璎珞象随身而泻的金色瀑布,网坠于胸腹;下身长裙薄如蝉翼,紧贴于腰腿之间,衣裙飘逸,富于动感。她坐在一张3米长的弧形荷叶上,上身稍左侧;左手抚撑叶面,右手放在膝盖,五指自然下垂;一双秀丽的赤脚,左脚悬于莲台,轻轻踏着花蕊,右腿弯曲上翘,脚踏莲叶。</p> <p>  毗卢洞的紫竹观音有着东方维纳斯美誉,是安岳石刻的标志。在游览观看时,我们专门请了一个当地民间的讲解员,这个老头很有意思,除了讲解外,他还让我们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通过手机或照相机拍摄这尊紫竹观音不同的神态。还别说,真是有点神奇。</p> <p>  由于这座观音造像独特,当地民间对这座观音的称呼也有好几种,除了水月观音,紫竹观音这种较为正规的外,还有风流观音,赤脚观音,翘脚观音,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把她誉为“东方的维纳斯”。</p> <p>  紫竹观音仿佛就是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她既具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容,世俗风味极浓。看了紫竹观音,令人不得不为宋代雕刻大师们那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堪技艺所折服。</p> <p> 这个洞据说就是毗卢洞。最早这里只有泥塑毗卢,由于日晒风吹雨淋,信徒们就将泥塑的毗卢请进这个洞里,久了就叫毗卢洞。</p> <p> 观音旁边的洞窟为千佛窟,千佛窟不是说有一千个佛像,而是二摩崖石刻佛像多的一种计量。洞窟里的佛像貌似每一尊都不相同。</p> <p>  毗卢洞另一个看点就是柳本尊十炼图。柳本尊应该是五代十国时的人,是祖师级别的人物。经过唐末五代时的两次灭佛,佛教在中原一蹶不振,多亏有了柳本尊才能使佛教在蜀中再次发扬光大。</p> <p>  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通俗易懂,堪称精品。它主要通过以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顶、舍臂、炼阴、炼膝十种苛苦修行来宣扬密宗教义。两侧还刻有神态威严的执斧、仗剑的护法金刚。来到洞里,大有阵阵寒气袭来之感,令你对佛法的神圣肃然起敬,或者望而生畏。</p> <p>  毗卢洞的“十炼图”就像一幅幅讲经说法的连环画,是研究四川密宗和考证柳本尊生平的宝贵实物资料。</p> 圆觉洞 <p>  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1公里处的云居山上,这是安岳县众多石刻洞窟中唯一一处在县城中的摩崖石刻,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保单位。</p><p> 圆觉洞摩崖造像主要以禅宗为主,次为密宗和佛道同龛像。石刻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薄衣贴体,裙带飞扬,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神韵。</p> <p>  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p><p> 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圆觉洞”凿于北宋,高4.5米,宽4.75米,深10米,三面设坛,正壁佛坛上“三身佛”结跏趺坐,“法身”毗卢遮那佛居中,左为“报身”卢舍那佛,右为“应身”释迦牟尼佛。“</p> <p>  十二圆觉菩萨”结跏趺坐于左右两壁,壁上方镌有“圆觉洞”三字。</p> <p>  很遗憾的是,文革时期窟内所有佛像头部都被损毁,现在人们看到窟内的所有造像面部呈黝黑,颈部有明显接痕,这都是近些年重新修复的。</p> <p>  其实,云居山上的众多摩崖造像应该称为“云居山石窟”。只不过这其中圆觉洞最为出名,于是便沿用此名称。 但圆觉洞的主要看点就是北崖与南崖两处石刻。整个景区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以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其中尤以北崖的释迦、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石刻像最为壮观。</p><p> 三座佛像高均在7米左右,面目俊俏,体姿放逸,比例协调,装饰繁华。正中洞窟为“释迦拈花微笑”龛,释迦满头螺髻,身披袈裟,手着法指,神态威严,大有佛法无边,威德慑众的佛教鼻祖风度。</p> <p>  左侧为净瓶观音龛,观音头戴花冠,身披璎珞,左手提净瓶,右手拈柳枝,赤足踏莲花,大有悲天悯人之态。</p> <p>  右侧为莲花手观音龛,观音面容慈祥,神态自如,大有唯我独具慧光普照一切之感。打破了中国早期石窟造像中佛、菩萨一律端庄、严肃,正襟危坐的造像仪轨,使他们走出了虚幻的殿堂,佛和菩萨世俗化、人性化,把石刻艺术推向了顶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效果。</p> <p>  三大龛的左右壁上的石刻飞天,凭借临风飞舞的彩带,营造出“轻盈慢妙,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境。可能是佛像太高大了,反而没有糟到破坏而保存下来了。</p> <p>  这是唐代晚期的舍利塔,须弥式基座,塔刹为三转法轮,高八米,十三层,是佛教象征性纪念物。</p> <p> 从北崖往南崖走可以看到这个“龟鹤”石刻。这个两个字据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学家陈抟(tuan)老祖所书,而这种“福寿”的写法,据说全国没有几处。</p> <p>  南崖这边的石刻多来自五代时期,保护得不如北崖好。</p> <p> 云居山南岩的五代造像题材多达27种,还首次出现了“十六罗汉”、“毗沙门天王”、“地狱经变龛”、“地藏菩萨与十王变”等新内容。</p> <p>  南岩的造像大都小巧玲珑,神情潇洒,衣饰简练,衣纹细密,薄衣似帛,既带有唐代的丰厚、典雅,又具有宋代的俊美、华丽,造像帔巾凸起高出体表,甲片鱼鳞片片可数。这种精致细腻的雕刻手法,是中国民间雕塑民族化的成功表现。</p> <p>  圆觉洞五代的“地藏菩萨”为我国南方出现最早; 五代时期的“地狱变”龛在国内当属最早。</p> <p>  石刻造像虽是精美,但也架不住岁月的流失,南崖这边的石刻多来自唐和五代时期,造像风化十分严重,很多石像都已分辨不出来了。</p> <p>  这个石窟很有意思,说的是一个人死后下了地狱,因为他生前杀过一只羊,所以需要受到惩罚。但这个人不承认自己有杀过羊这回事,所以十殿阎君来了个“十堂会审”,把这个人生前杀羊的镜头回放了一遍(注意中间那个圆形里就是回放),这人只好认罚,被恶狗咬了。据景区讲解员介绍,这个石窟反应的应该是五代时期的法律执行情况。</p> 卧佛院 <p>  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卧佛镇,原为八庙乡卧佛沟。该处山势蜿蜒,湖水滢绕,翠竹掩映,景色幽雅恬静。</p> <p>  唐开元十一年(723)前就在此建有规模壮观的卧佛院。现寺院虽毁,但在长约1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余米的崖壁上,保留着盛唐摩崖造像1613躯,石刻经文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p> <p>  卧佛院开凿的时间从盛唐延续到南宋,后来不知何故,沉寂下去了。虽然清代的《 安岳 县志》有记录“卧佛寺在治北四十里”,但长久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正是没人注意,才躲过了各种劫难而得已保存。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1982年,有关人员到 安岳 进行文物普查时才发现隐居在此处的卧佛,消息一经传出惊动了地区、四川省和中央考古单位,以即佛教协会等机构,让沉寂已久的历史瑰宝重放光彩。</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卧佛院摩崖造像,以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最为壮观。</span><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通常见的释迦牟尼涅槃图,是头枕在右手上,脚并在一起,侧着身子。但这组造像却是因地制宜,头朝左侧,两手平伸,身体</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向左,侧身横卧在崖壁上。整个造像身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背北面南,头东脚西,两手平放,闭目似睡。头蓄螺髻,双耳垂上各戴一圆形绽花耳环,头垫扁形荷花枕,体态修长,身着袈裟,曲眉丰颐,慈祥端庄。</span></p> <p> 卧佛的上方是一组释迦牟尼涅槃前说法的造像,中坐释迦牟尼,两侧分两层侍立九弟子、两菩萨、天龙八部,表情各异,既烘托出他们恭聆佛法的肃穆情景,又展现出护卫佛法的威严场面。</p> <p>  卧佛腰部坐一背向观众为佛诊脉的弟子,佛足部前方立一力士,为此窟所独有。该像刻于贞元年间。迄今一千多年,体形完整,象个硕大的一字,堪称我国唐代全身石刻卧佛之精品。</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卧佛造像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是中国唯一一处左胁卧的“涅槃图”,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唐代全身左卧石刻造像,堪与乐山大佛、世界第一大弥勒坐佛媲美,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span></p> <p>  在卧佛对面崖壁间,分布着密集的唐代摩崖造像龛;多为平顶,长方形。这些造像大多风化严重,但仍可辨认。</p> <p>  从这张安岳石刻分布图我们看到,安岳全县4个区32个乡,保存较好又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石刻点就有300余处,各种石刻造像高达10万余尊,其中国保单位就有8个。本应很好的利用这些艺术瑰宝大力发展旅游,遗憾的是全县石刻太过分散,境内交通不便,加之宣传策划不到位,安岳的石刻就成了藏在山中待人识的东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