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游之三

路过风景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云冈石窟中的昙耀五窟(第16-20窟)象征着北魏的五位帝王,在经历兴佛、灭佛、再兴佛过程后,碰撞出灿烂的石窟文化,也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浏览石窟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悟心的过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第十四窟称万佛洞,建于494-525年间,因洞内雕有近万余释迦摩尼的分身而得名,近万尊佛像排列有序,构图严谨。想一下,如果置身洞内,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不是会有出现万佛环绕的景像?</span></p> <font color="#167efb">  第十六窟称立佛洞,建于460-470年间,为平面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英俊潇洒,立于莲花座上,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象征着北魏文成帝拓拔浚。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当年周总理曾对法国总统戏说说,领起源于中国,这就是证明。</font>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第十七窟称弥勒三尊洞,建于464-470年间,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象征着景穆帝拓拔晃,他没有当过皇帝,是他的儿子文成帝追认的,当时他拿到父亲拓拔焘灭佛的诏书时,迟迟不肯下发,最后被父所杀,因后来人们念他护佛有功,所以为他雕像,但由于没有做过皇帝,只是太子,比皇帝职位低一级,所以佛像下沉三尺,与其它洞窟不一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第十八窟称立三佛洞,建于460-470年间,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像高达15.5米,象征着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他身披千佛袈裟,左手施忏悔印,在位期间发动了灭佛运动,让当时的佛教差点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昙耀在开凿时就有着矛盾的心理,忏悔印表示着太武帝应做出忏悔对自己灭佛的行为进行反省。千佛袈裟是表示在灭佛运动中死去的千万个佛教徒都已成佛,预示着佛教是灭不了。有关资料记载他的左耳里还有一尊小佛,称耳语戒,是时时刻刻给他念诵佛经的。这真是“扪心自问、耳听佛语”。</span></p> <font color="#167efb">这个便是昙耀五窟的创造者昙耀的造像。</font>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第十九窟称宝生佛洞,建于460-470年间,主佛像结跏跌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佛像,象征着北魏的明元帝拓跋嗣,也是昙耀五窟中最大的佛像,当年他的弟弟拓拔绍杀了他的父亲,是他替父报仇除掉了杀父的兄弟,也因此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帝,在位期间,特别尊重佛教徒,据说见了和尚还要下马行礼,正因如此,所以昙耀在建造期间,把这尊像做到了五窟中的最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第二十窟称白佛爷洞,建于460-470年间,俗称云冈石窟的外交官,由于建好不久大同地区发生了地震,窟前立壁及窟顶出现了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战火,形成了现在的露天大佛。他象征着北魏的道武帝拓拔硅,幼年经历家族内斗不得不随祖母逃亡,长在右玉的贺兰山一带,少年时在夺取皇位后迁都平城,建立北魏政权。</span></p> <font color="#167efb">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光环,皇家造窟的大戏也随之落幕,20窟以西就成了当时民间造窟的乐园,虽无前面的那些石窟高大精美,但内容更为丰富多彩,造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更不失一些精品出现。</font> <font color="#167efb">  一场愉快的旅行结束了,用时7小时之多,收获满满,不但有知识的收获还有与儿子共同探索的温馨,这是近一年来两个人在一起说话最多的一天,也是最和谐的一天,在享受这些的同时,感觉到了孩子的成长,很多知识的掌握要比我想象中要丰富。走了一天了,驱车前往大同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向华严寺进发。</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