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数学课算是好课?流行的好课标准不一,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呢?数学课需要静静的思考,需要课堂留白,需要学生课堂行为真实的发生,在真实发生的前提下,还会有课堂的生成。想来想去,我认为好课必须满足两条标准:一是真实,二是创新。</p> 标准一:真实 <p> 真实可以看成“真”与“实”两个要素的结合,也就是做到“求真务实”。好课的“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p> <p>(1)不弄虚作假,不挑课题,按正常教学进度教学,真真切切贴近教学实际情况。</p><p>(2)不搞形式,不要花样,老老实实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不让数学活动淹没在非数学的烟雾里。</p><p>(3)不慕虚名,不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为上课的出发点,而是扎扎实实为学生在数学素养上的有效发展做好奠基工作。</p><p> </p> <p> 真正好的数学课是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展开的,是在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真”意味着数学教学的真正起点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状况, “真”意味着学生经历了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 “真”还意味着学生能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吸收到丰富的数学营养。</p><p> 比如说,李文静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从1000米小路上植树,转化为在10米小路植树,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思想,让学生吸收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思想;再如,李红丽老师执教的《口算乘法》让学生利用小棒理解算理的活动设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能达到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的目的。</p><p> 在两位老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发展了思维,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其思维的触角得以向更大的范围伸展。</p><p><br></p> <p> 好课的“实”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学好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一节课好不好,应当看将“水分”晒干后,究竟还剩下多少“干货”,看看学生到底获得了多少真正的发现。大道至简,我们的数学课就是要回归自然质朴的教学境界,在最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终身发展的地方下大力气、下真工夫。</p> 标准二:创新 <p> 创新可以看成“创”与“新”两个要素的结合,有“创”才能出“新”。为了凸显教学个性,有些教师一味在“新奇”上下工夫,结果弄得课堂情境“别有洞天”,可学生收获“一盘惨淡”。这样的“创”,其实是剑走偏锋,脱离了教与学的实际,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一阵“新鲜”之后,并不会给学生留下受益终身的东西。</p> <p> 好课的“创”,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精神的涌动上。执教者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学生被教师设计的活动吸引,禁不住投入其中,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释放,敢于表现自己的独特想法。 </p><p> 好课的“创”,其次体现在尝试探究活动的充实上。教师作为组织者,给学生规划目的明晰、过程紧凑、开放性强的尝试探究活动,学生则是通过独立思考,循着知识的阶梯自主发现新知、新法。因为有了自己的“探”和“悟”,学生的尝试探究活动真正起到了砥砺思维、引发创新的作用。</p><p> 好课的“创”,再次体现在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和教学行为的灵活上。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状况各不相同,想单单依靠预设彻底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面对那些出人意料的课堂生成,不加分析地沿用自己的旧套路是不够明智的。唯有随机应变,方能创出课堂上的一片新天地。</p> <p> 怎样让学生“创”,办法很多。最主要的是给学生机会 — —练的机会,说的机会,提问的机会,上台当小老师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p><p> </p> <p> 学生参与了“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成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心智碰撞的结晶。由此,知识从“结论”被转化成了“过程”,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发展了思维,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其思维的触角得以向更大的范围伸展、向更高的层次开拓,获得对数学思想的崭新领悟,这样的“新”所发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p> <p> 真实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的,真实是为了更好地创新,真实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真实所要达到的目标课” “原生态课”,意思就是上贴近实际的真实课。这些提法容易引起误解,有“复旧”之嫌。光提真实还不行,不能体现课改方向,还必须创新,创新才能改革旧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才能提升中国的数学教育。因此,提“上真实创新的课”比较全面,要求明白,通俗易懂。</p> 我的思考 <p> n段式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真实”和“创新”:</p><p>1.在“思”的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自学提纲的基础上,不会的做标记,真实地了解自己对新知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做到了学生对知识把握的“真实”。</p><p>2.在“议”的环节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随时记录学生疑惑点,为评做准备。体现了老师在课堂上是为了解决真正需要的“真实”。</p><p>3.在“检”的环节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时检测,又是对检测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真实”。</p><p>4.在“评”的环节除了评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评学生的疑惑点,此环节还可以拓展,在拓展的基础上“创新”。</p><p>5.在“用”的环节除了对基础知识的练习,还要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前常有人说“不动笔不读书”,在数学课上“不动笔不上课”,数学在“做”的过程中“创新”。</p><p><br></p> 有待提高的地方 <p>1.教学模式运用的灵活性。徐斌老师的教育主张是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n段式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运用上再灵活一点,也会让单一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p><p>2.师友小组运用的熟练度。n段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学生独思、学生交流、学生展示、学生争论,学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都必须以师友小组训练有素为基础。</p> <p> 教学设计不要脱离实际,建立在了解学情,读懂教材的基础之上,抓住数学的本质。让课堂回归朴实自然,上“真实创新”的课,是我们努力的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