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缤纷的季节。在这个秋风习习的季节里,我们相遇在唐徕回中西校区,三百多名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一起相聚在这里参加“京银合作”“双优云桥”共读工程中期汇报暨下半年面授会。</p> 会议开始,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西校区的杨晓梅校长,向参加此次讲座的专家及40所项目校负责人和300名种子教师表示欢迎,又向“共读”项目的组织者表示了感谢,她对唐徕回民中学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感谢“双优云桥”项目给唐徕学校带来的学习机会,同时杨校长预祝此次活动圆满。 银川地区项目负责人李玲老师对项目的整体活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反馈,她着重介绍了京银互动“一带一路”共读工程的初期成果,并指出我们银川地区的学生在阅读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p> 来自项目组的祖雅兰老师对项目进行了总结,总结前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设计目的及完成情况,总结“教学问题”,并详细说明了项目整体的培训设计理念以及下一阶段的特色培养方案。</p> <p> 接下来,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周欣老师做了《立足文本、创设情境、搭建平台》的主题讲座。他从一首首他和学生改写的古诗词入手,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参会的老师,引发了现场教师的不断喝彩。周欣老师说要创设情境,让课文离学生不再遥远,写人作文训练可以循序渐进进行拆分训练,阅读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进行拆分、整合、重构。周老师充满京腔的幽默语言,让古诗活了起来,让课堂充满了乐趣。</p> <p><br></p><p><br></p> 讲座后,周欣老师为在座师生开启了一堂《八上第二单元——大单元整合教学》示范课。周老师通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文章的对比,从浅入深,一步一步找出每篇课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他立足文本,通过寻找四篇文章的共性,比较几篇文章设计的不同之处,进行知识迁移,把四篇文章改成同一个题目“一个让我____的人”。然后给孩子们出示初中生对于写人作文的构成要素,接着让学生思考:把《藤野先生》改写成《一个让我敬佩的人》,你准备选哪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学生也慢慢知道了写人作文为了突出人物品质如何选材,如何安排详略,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p> 在课的最后,周欣老师的一篇下水文让学生模糊的认识更清楚了,也让听课的老师佩服不已。</p> 别样新颖的作文课让我收获满满,感受颇多。原来作文课可以这样去上,反观自己平时的作文课都是脱离了单元课文,拟定题目,直接让学生去写,这样就人为的将文本与练习隔离开了。这节示范课让我明白了,对教材中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这其实是对教材的一种重构,将教材内容用到了极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觉得语文学习太难,没有觉得名家作品自己遥不可及,但细想自己的收获又是不容小觑的,如果长期这样做下去,孩子们定会爱上语文,爱上创作。 这段时间以来的共读活动,让我改变了长期以往对阅读的认识,以前总是给学生布置阅读,然后各种检查和考核,学生厌烦,老师心累。而这次师生同读一本书,就给了学生以一种榜样的力量。用教师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教师阅读的情激起学生阅读的情,引导学生走进书中,感悟语言与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生学习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经的精神跋涉。 <p> “ 稻花香里说丰年”,与孩子们同读一本书,让我们的沟通没有了障碍;与孩子们同读一本书,让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与孩子们同读一本书,让我们共同踏上前进的道路。</p> 银川唐徕回中宝湖校区 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