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返回成都的317国道途中,我们探访了桃坪羌寨。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过若干次战乱和多次地震,但大部分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p> <p> 走进桃坪羌寨,一种淳朴的民族文化、古朴生活习俗扑面而来。</p> <p> 古老的习俗、悠久的历史与封闭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许多古朴厚重的历史遗迹。</p> <p> 热情的羌寨大妈为我们讲述了有关桃坪羌寨的许多故事。</p> <p> 桃坪羌寨历史悠久,他们的祖先大部分是从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迁徙过来的。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把文字传承下来,传说古时候人们用树皮记载文字,但因时间流逝,写有文字的树皮变质腐烂,故文字也随之消失了。</p> <p> 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羌寨。这与房屋连片结构(现有98户人家互相串联)和特殊的砌墙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桃坪羌寨那迷宫般的布局、四通八达的水网系统和碉楼名闻于天下。《汶川县志》记载:“羌土寨居,远视如西式洋楼”。在战争时,整个寨子又是一个很好的防御构筑,由于它户户相连的特点,便于人们传递信息和运输物资等。</p> <p> 羌峰寨墙体建设主要建筑材料有石、泥、木、麻等。他们将麦秸秆、青稞秆和麻秆用刀剁成寸长,按比例与黄泥搅拌成糊状,便可层层错缝粘砌选好的石料。它那金字塔式的造型结构决定了它稳如泰山般的坚固。据说砌墙不能拌水泥,否则,过不了半年墙体就会损坏。</p> <p> 墙体的孔眼是为了用木梁串连后续碉楼预设的。</p> <p> 下面是木梁结构。木梁在碉楼内炊烟不断熏蒸下会更加牢固、坚韧,并能防虫蛀。</p><p> 这种串联调楼模式和土石砌墙技术是桃坪羌寨成功躲避1933年、1979年和2008年三次大地震破坏的关键。</p> <p> 寨子里家家户户门口都设置了钥匙孔,孔内有木制的门锁,并配有钥匙。</p> <p> 这种古老的门锁体现了祖先们的智慧。</p> <p> 碉楼窗口具有防御观察敌情、确定时间(根据阳光的位置)、排烟、采光等功能。</p> <p> 碉楼最高有四层, 爬调楼并非轻而易举,楼内楼梯狭窄陡峭。</p> <p> 碉楼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共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四种。</p> <p> 桃坪羌寨碉楼群立体地反映了桃坪羌族追求深沉而豪放,质朴而雄浑,极富力度欲的粗犷美。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群山怀抱中的仙就是这冲天而耸立的黄泥土碉群,在它身上能展读出桃坪羌族不屈不挠、与山共舞的民族习性。</p> <p> 通过探访,我们对羌寨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羌”是他称,其以羊为图腾,羌族过去是“西戎牧羊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