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何为堪舆?《淮南子》:“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p><p>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因此堪舆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p><p>《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在中国民间亦称之为风水。</p><p><br></p><p>堪舆,究其形式和内容看,是研究风和水,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研究“气”。《黄帝内经》曰:“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因此,可以看出气对人的重要性。</p><p><br></p><p>既然气对人这么重要,为什么不直接研究气,而要研究风水呢?</p><p>因为气与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古书载: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p><p>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水龙经》也有“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都说明了风和水的重要性。</p> <p>在现实生活中,从宏观上讲,靠水的地方就比不靠水的地方要发展的快。比如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在二十世纪中叶,亚洲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得风气之先,于六、七十年代经济飞速增长,一跃而成为亚洲经济的排头兵,给整个亚洲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为世界所瞩目,被称作亚洲四小龙。然而当你去研究他们时发现,他们所处位置不同,语言文化不同,经济体制也不同,但是却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环海地区。这种现实情况与风水理论不谋而合。</p><p>而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我国,也是沿海地区较内陆发展更为迅猛。当然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风水理论的真实性和实效性。</p> <p>众所周知,古代人对风水堪舆之说深信不疑,认为风水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家族的发展。风水宝地对于家族发展极为有利,煞地和凶地则可能给家族招致巨大灾祸。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依旧有相应风俗,在修建房屋和举行葬礼的时候,往往也会特意请人来看。</p><p><br></p><p>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时,就有这么一个穷秀才,发现一块宝地后甘愿设下绝命局,故意“自尽”埋葬于此,此后家族果然富贵数百年。</p> <p>这个人就是南宋时期的潘从源。</p><p>潘从源出生于福建汀州三洲潘坊。说起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都会感到陌生,但若是提起潘仝,一些读者可能就有印象了。潘仝乃是南宋名臣,官至正一品秘书阁学士,潘从源正是潘仝之父。</p><p>在古代,对出身寒门的人而言,科举考试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潘从源从小就明白这一点,因此一直用功读书。潘从源顺利考中秀才后,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却总是屡试屡败。</p> <p>随着时间流逝,眼看儿子都准备参加科举了,潘从源自己却还只是一个秀才。虽然他在江西吉州教谕(正八品)任上干得不错,但潘从源并不满足现状,他不想让后世子孙过着和自己一样的贫苦生活。于是他趁工作闲暇之余,利用自己所学的堪舆之术到处寻找宝地,希望能够兴旺后代。</p><p>虽说潘从源精通堪舆,一个地方的风水好坏瞧一眼就能判断出来,然而他搜寻多年却依然一无所获。心灰意冷之下,潘从源决定辞官回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归途之中的无意发现,从此彻底改变了潘氏一族的命运。</p> <p>潘从源路经兴国五里隘(今江西赣州与吉安交界处)时,无意在群山之间发现了一块宝地。经过仔细推算后,潘从源认为若将此地作为自己的埋葬地,那么后代子孙一定能够显赫富贵。由于此处离家乡实在太远,潘从源担心在回乡过程中宝地可能会被别人抢走。思索良久,潘从源终于想出一个“完美”的办法。</p><p>他特意把儿子潘仝叫来,表面上是和儿子商量取得宝地的方法,实际上是打算让儿子替他收殓安葬。</p><p>潘仝知道父亲的想法后自然是坚决反对,但在父亲的坚持之下,潘仝最终只得含泪答应父亲。</p> <p>潘从源于是花钱在当地买来一头耕牛,并将耕牛带到稻田里啃食庄稼。该地村民发现后,上前找潘从源理论,潘从源非但没有丝毫愧疚之情,甚至还动手打人。村民们十分气恼,就用锄头将他打死。</p><p>按照之前的谋划,潘仝带着一群家丁前来向村民兴师问罪,村民看到这样的阵势,认为是得罪了大户,因此心生害怕,只能答应潘仝的要求,将那块地赔给潘家做坟地。</p><p>说来也怪,在潘从源下葬之后,潘仝就于南宋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高中状元,还被宋理宗任命为广州观察推官,后升至内阁大学士。</p><p>潘氏家族自此人才辈出,发展越来越好。</p> <p>在潘仝的后人中,出现过不少高官重臣,如潘仝长子潘念为南宋光禄大夫,八子潘毅为南宋皇室护卫都统,其孙潘任封扶驾征讨大将军,还是南宋最后一任兵部尚书。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曾下诏颁谥潘任“忠节”,潘家也随之获得奖赏。</p><p>此后潘氏家族日益兴旺,潘氏后代遍及江南各省。不过无论是哪一支后裔,都将潘从源墓奉为祖地,还尊称为“状元家山”,这就是“有缘得地,以死求发”的典故由来。</p><p>更令人称奇的是,潘从源的故事还在诸多史料中有着明确记载,因而始终笼罩着一抹传奇色彩。</p> <p>中国人是全世界最相信风水的民族之一,从古至今,在民间兴盛不衰。直至今日,堪舆,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地理,乃至于城市规划和乡村建设,以及环境整治,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p><p>现代风水学既注重建筑的"形",也重视建筑的"神",追求形神兼备。</p><p>"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是指的"形",而"四神砂"、"乘气说"所指的是"神"。它们之间相辅相承,构成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神"的实质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为了达到"天地人"的统一。这个"统一"是追求宇宙创造生命背后之"谜"、地球颐养生命的规律和生命本身的运行规律的大统一。</p><p>这与现代建筑设计只注重设计者的主观构思、平面和空间的艺术效果处理,满足功能方面的"物质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等,造就了今天的城市趋同性和城市弊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人类的生存空间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既能有效的结合自然环境又能很好的融入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环境生存空间,把建筑行业和生态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p><p>在国外,中国的风水学已经得到各国不同领域的专家重视。他们采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中领悟到其无穷的魅力,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如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编写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指出,中国风水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p><p>中国的炎黄子孙,理应将这一古老的理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