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一一青春无悔

何杰

<p> 青春,流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青春,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含情。青春时代充满着年少轻狂,充满着无限生机,充满着美丽自信。青春的步伐不会因困难而停止,青春的旋律不会因风雨而阻挡。青春是阳光,是自信的标志;青春是晨曦,是优雅的代表;青春是星光,是引领时尚的光锋;青春是号角。,召唤起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让我们杨起青春的衣角,架起起航的风帆,让生命在这里飞扬,让青春在这里起航。 </p><p> </p><p> 二年半的高中时期</p><p>我的青春年华正好赶上中国七十年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从头到尾都经历过,参加过。现在回想起这段岁月,联想到对那场触及人的灵魂的运动的各种评价,有正式官方的评价,也有不少精英的评价,更有广大劳动人民的评价,当然,我也有自己的观点。真的不好说,还是让历史去公正评说吧。我看过网上有一篇文章,要正确全面评价和理解毛泽东主席,还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现在还是继续观察和观望吧。</p><p>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全民运动,参加人员多,范围广,涉及人员多,太复杂。所以,对这段岁月描述的所有真相,都不可能是普遍的,绝对的。只是作者所观察到的局部的,而且或多或少受作者本身的政治观点,立场和利益所决定。除非中央解密公开当时所有资料,才能比较客观和接近真实。因此,对这段岁月能简就简吧,确实很难描述。我只谈自已所亲身经历的一些事,回忆那么一段岁月中的几个章节。</p> <p>一九六六年九月初到新余中学报名入学后,便开始了高中时代的学习和生活。但在高一期间,我们只上了一个多星期的文化课,学校停课了,安排我们学生到县城附近农村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文代大革命的巜五一六通知》,学习文件精神,逐步参加和投入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去。由于我是农村的孩子,刚刚到城里学习和生活,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一切都来不及适应,更不太习惯。在没书可读,又无事可做之时,只好当个逍遥派,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学校有活动才去学校看看。自己家庭出身好,只好随大流。跟着同学们进行串联。我和几个玩得好的同学步行到了南昌,住在省政府里面八一大礼堂,在南昌转了一下,便乘火车回新余。不久,又乘火车从新余去上海。那时,车上全是串联的学生,座位上,走道上,行李架上全挤满了学生。好在那时年轻,不怕苦不怕累,乘车,吃饭,住宿国家全安排好。到上海一下火车,便有工作人员带串联学生到指定地点,有序安排吃住和下一步的串联安排。在上海等待时间,我们在住宿附近看看大上海,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大城市,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东望望,西瞧瞧,看不尽,言难表。眼界大开,心胸宽广,兴高采烈。在上海等待了三天,乘大轮船从上海去大连。第一次看见大海,第一次在公海上航行,风平浪静时,轮船在大海中快速平稳航行,风大浪高时,轮船劈波斩浪,有时上下振动,有时左右摇摆,由于是大轮船,并没有多大不舒服,反而享受在大海中航行时那种豪迈和激情。遥望远方,遥望大海,无边无际,天水相连,心情格外宽敞和兴奋。那时,轮船上还架有机关枪和高射炮。轮船上高高悬挂着五星红旗,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神圣而壮严。偶尔有外国飞机在距轮船不远处飞行,我们一点都不害怕,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英明领导,谁敢侵犯?我们在轮船上度过了二天一晚到达大连。再从大连乘火车上北京,接受毛主席的第八次检阅。</p><p>从网上查知,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在100来天的时间内,毛主席前后八次接见红卫兵,共1200多万人。组织、接待红卫兵和接见中的安全警卫工作,都是周总理组织实施和统一指挥的。我是11月26日在北京西郊机场接受毛主席检阅的。机场上红卫兵由带队军人按指定位置,将我们安排在那里等待。人太多,我的位置距接受检阅处太远,只听说,毛主席来了,机场上顿时欢腾了,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所有人员站着踮起脚,抬头远远望去,但我连毛主席乘的车子都未看到,机场上应该有一半多人是这样。虽未亲眼看到毛主席,有点遗憾,但却值得。我们有机会来到北京,到过天安门,军事博物馆……。我们一路上看见祖国美丽江山,祖国飞速发展的伟大成就,丰富了我们的阅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和加快了我们的成长。由于我来自江西,未穿棉袄,好像只穿了件毛衣和春秋衫,感觉很冷,很快就安排乘车回江西了。北京虽然冷,而且在北京等待接差不多有半个月,也许年轻,身体好,心情好,喜欢运动,未感冒过。八次接见红卫兵,国家消耗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我们感恩党中央和毛主席,感恩周总理为我们串联学生所负出心血和汗水。我们永远铭记人民所公认的三位伟人,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毛主席则是伟人中的伟人!</p><p>从北京回到江西新余后,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又邀几个同学乘车到湘潭,从湘潭步行到了韶山——毛主席的故乡参观,这是我仰慕己久的神圣之地。</p><p>大串联结束以后,进行过复课闹革命,重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由于教师到岗不齐,学生情绪一下也很难安定下来,正规的文化知识传授并没有开展。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进行文件学习,在思索,在等待,在观察全国各地的运动,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经历过和看到过各级党政机关的瘫痪,解放军三支两军(支左、支农、支工、军训、军管)和工宣队进驻学校,……三结合革委会的成立,全国山河一片红。</p><p>在一九六八年四月底,学校还安排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到水北乡一个小乡村支援春扦(栽早稻),当时带队的是新余县粮食局长黄蒙树和粮食局一位叫张淼的干部陪同我们一起下去。我住在一农户家,家里有一女主人,一个儿子,叫袁发根,两个女儿。那个儿子比我大几岁,人长的不错,也是个帅小伙子,因玩得好,说的来,离开他们家后还有书信来往,所以记得特别清楚。在那段日子里,和村子里的年轻人打得火热,相处亲密,自已又是农村的,能吃苦,扦秧还算快,秧扦得好,当地老俵喜欢我们,还常常在半上午或半下午休息时,送点好吃的零食给我们品尝。我一贯比较爱干净,自己洗衣服晒衣服,那家女主人老夸我能干,什么都会做。总之,那一段时间的下乡得到当地老俵们赞杨,带队领导黄局长对我特别有好感,并认识了我,记得我。我高中毕业回乡后不久,黄局长刚好来到我的家乡担任公社党委书记。这对我以后上大学肯定起了主要作用,我之所以回乡不到两年就推荐上大学,要感谢感恩黄局长,他是我的又一个伯乐和引路人!</p><p>我的高中只上了两年半,提前一个学期,于一九六九年元旦后便毕业了,既没有毕业考试,也没有毕业证,更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只是经过了一场大的全民运动的初始阶段,但却经了风雨,见了世面,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胆子更大了,心却更细了,开始学会用眼睛观察这个社会,观察这个世界,观察每个人。在迷茫中开始慢慢明白自己该做个怎样的人,自己想要的学习,工作,生活,爱情是什么,也许在观察,也许在寻找。更多地是在努力,在奋斗,有点不服输,在寻寻觅觅中有时徘徊,有时追寻。</p><p>高中二年半中,跟我最要好的同学也许只有一个,他叫傅康,可能大我一点。我们俩人像兄弟一样,毕业前后来往非常多,他奶奶家在我去新余上学的路上。说来也怪,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跟我玩的好的同学外貌都有点帅气,我们都在相处中自然而然成为好朋友,成为哥们的,这也是缘,也许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当时班上有五十多位同学,女同学也有不少,由于相互接触太少,相处时间太短,印象不深,几乎没有一个女同学在我的印象中停留过,也许是她们算不上靓丽,也许是自己从来没有注意过她们,她们仅仅是我人生中一个匆匆而来,快速离去的过客罢了。但是却有一天,在学校的那个塔旁边,有个不知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的女同学,深情地望了我几分钟,我看到她的眼睛又大又亮又有神。就是那么一眸,至今那么多年仍然记那眼神。其实,我最怕看到这样的眼眸,因为我一直未准备好!这就是我二年半高中阶段的一点回忆,简单,像一阵风很快就吹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