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冰蓝

<p>近期独喜古诗词,如问《诗经》中那篇最美,会做答,《蒹葭》最美,我把蒹葭单独写了20遍,越看越美。此时正值秋日,蒹葭最茂盛时,秋水盈盈,秋光粼粼。诗人时而静默,时而徘徊,时而翘首以盼,时而蹙眉沉思,他是在思暮伊人,思之切切,望穿秋水。伊人何方?在水一方。河水隔绝,思而不得见,可望而不可亲。溯洄溯游,上下求索,终不可得。只得将无限寄思诉于文字。</p> <p>探明诗境,再来考证蒹葭这种植物。简单来说,蒹葭既芦苇。《本草纲目》中说,初生为“蒹”,花前为“芦”,花后为“苇”。就是说,蒹,芦苇之“初生”者;苇,芦苇之“坚成”者,葭、苇,既芦苇,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花🌸语:自尊又自卑的爱。</p> <p>蒹葭由“苍苍”,转而“凄凄”,最终"采采”,色泽也由苍青至墨青到深白,秋意愈浓郁。而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诗人应是天未亮就到河边,独独一人倚岸徘徊,目光所向淼茫秋水,等人不见,求之不得,惆怅不已,是何等的悲歌意气。</p> <p>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何为深致?在于境,好诗好词都能创造意境。所以王国维说词是雅正的或淫靡的,是在它的精神,不是在它的外表。这境,以兴像见情见意,并非一定有故事。《蒹葭》的可贵之处,它创造的“在水一方”之可望难即的意境。天长水阔,烟波浩渺,这位伊人究竟是贤才,友人,情人,抑或功业,理想,仕途,并不重要,无论思的人或事,都如幻影如云雾,水月镜花,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后世读者觉得痴意可贵,与之共鸣,且喜且怨,且叹且哭。</p> <p>人要染了风霜才有韵味可读。有些植物也如此,如,白菜,萝卜,都得经风霜,如此,味甚美,有回甘。至于经霜之花,应以菊花和芦苇最得风骨。但城里的菊花我不喜,被人养的硕大肥美,美的无味,失了风骨。菊宜瘦,宜野,清霜一染,风神俊朗,遗世独立,难得再得。倒是这些未经养的芦苇,长在野外,恣意随性,傲傲的风骨,清清白白。三四小时可以和它呆一起。</p> <p>天蒙蒙亮,披了一身霜的芦苇,精神抖擞在荒野,或者晴朗的傍晚,夕阳的光斜斜洒在芦苇丛中,秋风吹得苇叶沙沙作响,可以一个人行走其中,低声吟唱《蒹葭》,配长长的前奏音乐,激情霸道的控制人的试听情绪,无所顾忌的横行霸道,一片落叶🍂收集另一片落叶🍂,一颗果实啄破另一颗果实,音乐🎶和诗词相互逼近,它们用艺术摇晃这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