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之旅

黄兆明医师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难忘的青春,难忙的岁月!1981年秋,14个20岁左右的抚州卫校护理班的宜黄籍学生,一毕业就全部被分配到本县各乡镇卫生院。我妻子何小琴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那年,她才18岁,分配到离县城最远、乘车要在七十多公里蜿蜒崎岖尘土飞扬的山间土路上颠簸大半天才能抵达的新丰乡。公布分配单位的那一刻,妻子瞬间嚎啕大哭。同学们知道她严重晕车,都心疼地过来安慰。邹桂莲和余桂英同学还专程护送她到新丰报到。总听她说,每次往返,都是一路翻江倒海般呕吐,直至吐尽返流的胆汁,一下车便瘫软在地,灰头土脸地睡上一两天才能起床,就像患上一场大病。</p> <p>三十九年过去了,我一直很想让妻子带我去看看她当年工作过的地方。可妻子一提到去新丰,心里就很恐惧,尽管她也非常想再去看看,但总是下不了决心。直到今年国庆前夕,她的一群同学也想重回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这才咬了咬牙,决定带我重游故地,圆我俩一个共同的梦。</p> <p>10月3日,朱丽娟同学为大家准备了独具宜黄特色的早餐,餐后我们与另几位同学在卓望山下的河滨公园相聚。一群老同学一见面就高兴得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聊个不停。</p> <p>清清的宜黄河静静的在身旁流淌,湛蓝的天空漂着几朵白云,依然灼热的深秋阳光抛洒大地,寂静的滨河公园迎接着这群当年被抛撒在乡间的昔日青年。他们在尚未成荫的树林中拍照,在风姿婆娑的竹林里嬉戏,仿佛自己依然年轻。</p> <p>驱车前往圆梦第一站:黄陂镇卫生院,这是班长王凤伟梅惠春夫妇及范冬莲同学当年工作的地方。王梅夫妇在那里相识相知相恋,自然对那里别有一番深情。两部小车载着八位天使及几位家属,在平坦的两车道的乡村水泥路上一路往南飞奔。一片片或青或黄的田野、一座座白墙红瓦的小村庄和那此起彼伏的葱郁青山不停地从眼前闪过,农村已然发生了沧桑巨变。</p> <p>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兴高采烈。妻子静静地坐在副驾驶座,没有一点晕车迹象。很快我们就到了黄陂镇。</p> <p>黄陂镇卫生院熊伟院长热情接待了我们这群圆梦人。卫生院已经改造,当年生活工作的场所早已消踪灭迹,王班长只能跟我们说,这里曾是诊室,这块曾是厨房,那边曾是我们的宿舍,失落怆然之感已然挂在脸上。</p> <p>享受了熊院长招待的独具黄陂特色的丰盛午餐之后,我们启程奔赴第二站:东陂镇卫生院。</p> <p>与黄陂的一样,东陂卫生院也是原址重建,没有留下一丝当年的踪迹。当年在这里工作过的黄慧如同学只好领着大家简单参观了这所在她曾经工作过的地块上新建起的卫生院。</p> <p>继续南行,在前往最远的第三站——新丰卫生院途中,我们计划顺道欣赏一下观音山水库的美景,并瞻仰第四次反围剿的草鞋岗战斗遗址。</p> <p>汽车驶上了通往水库的山间水泥小路,不停地爬坡转弯,我开始担心了,妻子是否要晕车?好在路面平整,距离也短,一会儿就到了。一下车,见到妻子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们一起观赏美景,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p> <p>蓝天白云下,广阔平静的湛蓝水面,波光粼粼。远处的青山巍巍莽莽,连绵起伏。几个当年的白衣天使,立于岸边,恍若仙女下凡,为宜黄这秀美山水增添了无尽的风彩。</p> <p>汽车继续在山间穿行,下到山脚,已是片片金黄。突然,眼前一片田野满是棕褐色稻穗,原来这是当年红军吃的红米饭用的红米稻,我们已到了第四次反围剿草鞋岗战场遗址。瞻仰了烈士陵园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会议旧址后,我们继续朝新丰驶去。</p> <p>越往新丰方向,坡道弯道越来越多,但坡并不陡弯也并不急,路面也很平坦。即使这样,也不难想象,当年晕车的妻子乘坐满是泥土污垢的乡间班车,长时间行使在那种坡徒弯急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山间土路上,是多么痛苦,多么凄惨。而现在,妻子毫无晕车迹象,平安到达新丰已不是问题。连续上了无数道山坡,拐过无数道山弯之后,看到一个群山环抱中的小平原,金色稻田尽头的山林间,隐约可见一片红瓦白墙的民房,传说中的新丰乡就要到了。</p> <p>快四十年了,妻子完全找不到当年卫生院的位置。还是司机张志坚——黄慧如同学的丈夫——直接把车开到了新丰乡卫生院门口。妻子穿过新建的卫生院医疗楼,看到里面那个杂乱无章的小院子和那栋青砖灰瓦的两层旧楼房,才辨清了方位,猛然兴奋起来了,“是这里!是这里!这就是我住过的那栋房子,木板楼,当年还是新建的呢!”妻子激动地往里走,指着那口盖着盖子的水井说:“当年用水全是打这里的井水,抢救农药中毒患者洗胃用的水,也要从这里打”。妻子又用手指向那片菜地,说:“当年我们也是在这里自己种菜的”。带着我们踏上满是尘埃的木板楼梯,来到二楼找到她当年居住的房间。</p> <p>那间不足十二平方的小屋早已无人居住,门上贴的那个康熙帝写的“福”字虽已褪色,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慰。居住在这间屋子的人都是有福之人,妻子就是其中一个。妻子开心地指指点点,说,这里放着床,那边放着桌。同学们都为她高兴,一路走来,只有她的旧居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令人羡慕。</p> <p>听说有个工作人员正在跟我们的同伴讲当年那个晕车的护士,妻子马上找了过去,原来是当年同事的女儿,那时她才四五岁就知道晕车的妻子,可想而知,当时妻子严重晕车的故事在这里流传之广。妻子牵着那位女孩的手,深情地回忆她妈妈——当年的厨师——为大家做美食的往事,那道墨鱼烧芋的乡土名菜,现在谈起来都让人口舌生津满嘴流涎。</p> <p>带着梦圆的喜悦心情,我们乘车北上,踏上了归途。</p> <p>返程走的是东边另一条连接新丰与县城的路,途中要经过神岗、圳口、棠阴等几个乡镇,其中离县城最近的棠阴卫生院,是朱丽娟同学当年工作的地方,也是这群圆梦人的第四站。妻子当年从未走过这条路,虽不知路况,但她那梦圆的愉快心情,早已让晕车的恐惧烟消云散。一路上,大家嬉笑颜开,尽情欣赏沿途风景。</p> <p>虽是土生土长的宜黄人,但从未见过如此妖娆的家乡。汽车一路向北,那座座高耸入云绵延不绝的青山,那条条绿水涟涟川流不息的河流,那随风摇曳风姿婆娑的翠竹,那满山遍野金黄灿灿硕果累累的桔林,那朵朵荷叶中展头露脚腰杆纤细的莲蓬,那下南水库群山环抱碧波荡漾的泱泱水面,让人感觉仿佛在画中穿行。</p> <p>一抹夕阳掠过,照得那丰收的田野更加金光灿烂,照得那盈实的莲蓬更加多姿妖艳,照得那远处的村庄更加熠熠生辉。</p> <p>我们忍不住停车驻足,情不自禁地投身于这美不胜收的画卷中。</p> <p>短暂参观了途径的神岗卫生院,便继续朝县城方向驶去。一段近二十公里坑坑洼洼的破损公路,让妻子再现了往日的梦魇——又晕车了!终于到了棠阴卫生院,眼前已是一片工地,卫生院正在重建中,曾在这里工作过的朱丽娟同学带着同学们在门前望了一望,便转身登上了汽车。离开棠阴,道路变得宽敞平坦,妻子不再晕了。夜幕降临之际,我们顺利结束了一天的圆梦之旅回到县城,直赴潘爱花同学准备的迎接宴席。</p> <p>参加本次圆梦之旅的同学有:王凤伟、朱丽娟、吴小燕、何小琴、邹桂莲、范冬莲、黄惠如、潘爱花,家属有:张志坚、洪涛、梅惠春、黄兆明(按姓氏笔划排序)</p><p><br></p><p><br></p><p>谨以此文怀念逝去的青春,赞美多彩的故乡!</p> <p><br></p><p>感谢王凤伟班长及同学们的精心谋划和周密安排,感谢家属司机梅惠春、张志军一整天的辛劳,感谢所有同学和家属们的陪伴,感谢黄慧如同学提供的精彩旧照!</p>